中國“官本位”到底有多嚴重?

10月15日,2013國家公務員考試開始報名,計劃招錄2萬餘人,創歷史新高。但據預測,今年報名人數很可能接近200萬,招錄比例或達90:1,競爭強度也創歷年之最。實際上,不少人參與“國考”只是盯上了權利及其背後的衍生好處,這包括“灰色收入多”、“權利效用大”、“社會地位高”等,並做好多年媳婦熬成婆的準備。

“公務員熱”背後的冷思

“公務員熱”成因

面對遲遲難降溫的“公務員熱”,中共湖南省委黨校教授王學傑認為,考公務員成為不少年輕人的共同選擇主要有兩點原因:首先是中國傳統的“官本位”思想。直到現在,很多年輕人都把當官作為最好的選擇,把當官作為實現人生價值的最好途徑。改革開放30餘年來,雖然觀念更新速度很快,但是官本位觀念不僅沒有改變,反而被強化了。這是因為改革過程中,由於政策不完善和制度不健全,改革的成果並沒有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官員得到的好處客觀上比平民多。

第二個原因是大學生就業難。在當今社會環境下,年輕人實現人生價值的管道不夠暢通,創業的門檻太高,選擇餘地比較小。而公務員考試至少在程式上可以做到比其他職業競爭公開和公平,這就成為不少貧寒子弟“躍龍門”的第一選擇。

給公務員熱降降溫

在談及當下如何使“公務員熱”降溫時,王學傑表示,公務員太熱,競爭太強,對於國家、社會、民族不見得是好事情。目前,公務員聘任制正在多個省市試點。王學傑說,其實,聘任制公務員在西方早就實施了,歐盟實行公務員改革的重要方向就是打破終身制,這也是一種趨勢。他認為,中國多個省市的試點是一種嘗試,目的就是要讓“公務員”這個職業逐步變成一種普通職業,而不是特殊職業。今後,要從養老制度、退休制度等各方面,使公務員和其他職業逐步靠攏,而不應該特別區分開來,應不斷調整和優化官員與其他職業之間的利益分配機制。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卻認為,聘任制公務員只能在公務員隊伍的一部分崗位中推行,很難在所有公務員中實行。原因很簡單,行使公共權力的國家公務員隊伍,擔負著管理國家公共事務的重大職責,很難想像他們中的所有人都實行聘任制,實行雙向選擇,甚至可以隨時走人,這樣一個國家的治理就處在一種混亂的狀態。目前世界上很少有國家將全體公務員都實行聘任制。汪玉凱還表示,這些年政府的懶政之風備受詬病,究其根本,是沒有合理的公務員退出機制。

“我們應屆生能報考的選擇基本上部是在基層,紮根艱苦地區吃苦受累真的需要-點勇氣。”河南大學的應屆畢業生張婷婷仔細看過了中央機關及其直屬機構2013年考試錄用公務員的招考要求後,顯得有些失望,這與她嚮往的輕松穩定工作有很大不同。

有關統計顯示,2013年度“國考”招錄人數為20839人,招錄職位數為12901個,相比上年增加了2898人和2415個職位。增量較多的職位主要由副省級城市以上和地市以下職位構成,尤其是地市以下佔據了絕大多數。與此同時,今年不少崗位專門注明了“需常年出差”、“經常夜班”、“國家級貧困縣”、“不提供宿舍”、“露天作業”等“艱苦”字樣,曾經被譽為“金飯碗”的公務員職位,如今反被不少人認為是“苦差事”。

輿論普遍認為,更加嚴格的招考政策和更加規範嚴謹的招考過程,可以倒逼考生進一步擯棄功利心態,從官本位的觀念中解放出來,進而根據自己的喜好和能力,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

眾所周知,目前官方公佈的公務員總量是600多萬,加上臨時性編外人員,目前吃皇糧的公務人員超過1000萬,官民比約為1:100,這個比例已經超過了晚明等機構瞬腫、官僚龐大的封建王朝,這還沒有算上3600萬事業單位職工和半政府狀態的國企高管。如此龐大群體,顯然是國家財政難以承受的負擔,也與中央持續推動的小政府、大社會的現代國家治理模式相悖。而政府機構的臃腫、官員隊伍的龐大必然成為辦事效率低下,權力尋租頻發的溫床。

“下海”與“上岸”:官潮起落迷局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兩波“官員下海潮”和一波“官員上岸潮”以及持續的“公務員考試熱”,標志著曾經一度淡化的官本位現象在當今中國又現回潮之勢,並且愈演愈烈。

第一波“官員下海潮”發生於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其典型特徵是借助於“價格雙軌制”的權宜改革策略,以及政府向企業的放權、政府自身機構改革任務的推進等,一大批官員下海經商,甚至形成了蔚為壯觀的“全民經商潮”。這波“官員下海潮”的一大嚴重後果就是助長了官商勾結並利用權力大肆尋租的腐敗之風。

第二波“官員下海潮”的興起則與市場經濟的發展密切相關,並得到1993年推行政府機構改革吋自上而下出臺的各種激勵政策的積極支撐,如鼓勵官員停薪留職下海經商、帶薪進修學位、實行離職買斷補償金制度等等。由經濟體制轉型而引發的市場各主體的平等觀念逐步深入人們的腦海,即下海經商做實業與在政府機關做公務員都是在為國家經濟建設作貢獻,都是在為人民服務。

然而,好景不長,隨著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中國改革進入深水區和攻堅期所面臨的各種困境,如國企改革遲遲不見成效,民營經濟發展困難,政府權力對國家經濟和社會生活的幹預加強,政治體制改革始終無法跟上經濟體制與社會體制改革步伐,而呈現出一種“逆轉”態勢,即原先下海的官員或因功成名就,或因後續發展困難,或因未來不確定性增強與風險性加劇等原因,紛紛從商海“上岸”,重新回歸公務員系統,過起了“朝九晚五旱澇保收”的安穩日子。

20世紀末以來,政府權力對經濟社會生活的幹預力度不僅沒有得到有效削弱,反而一再變相地得到強化,這不僅從根本上制約了市場經濟的順利發展和公民社會的真正成長,而且極大地顛覆了市場化社會內生的平等性、契約性、規則性等基礎性價值觀念對人們行為的正面引導和對社會風氣的淨化作用,也直接地刺激了因為大學擴招而不得不面臨嚴峻就業形勢的大學生、研究生紛紛把報考公務員作為就業的首選,甚至出現了自2003年第一屆廣招大學生畢業以來持續近十年的“公務員報考熱”。

“官迷”主要是“財迷”

新一輪國家公務員考試報名如火如荼,各種被曝光的官員特權””形形色色的官本位現象以及相關的社會事件屢屢成為新聞熱點。那麼,官本位到底有多嚴重?人民論壇問卷調查中心對此進行了調查。

當間及“面臨以下職場機會時,您會優先選擇哪個”時,68.5%的受調查者選擇了“黨政機關公務員”。相比起來,“外企白領”、“國企員工”、“民企骨千”和“事業單位職員”這幾項相加的總和占31.5%。為何如此多的人青睞“黨政機關公務員”?如果說是為了公務員工作穩定、風險小的“鐵飯碗”,那麼同樣屬於體制內的“事業單位職員”一樣具備這些“優勢條件”。如果說是為了收入高、待遇好的目的,“外企白領”和“國企員工”都不僅不輸給公務員,甚至更勝一籌。

顯然,公務員職位引來民眾競相追逐的實質原因還是“黨政機關”這個頭銜。眾所周知,在現有的體制下,黨政機關聚集了對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資源進行分配和管理的權力,這些權力的疊加構成了一種合力,類似一個巨大的“單位”,它對社會的個體成員形成了一種絕對的優勢地位,並進一步掌握了主導社會思想文化、價值觀念的話語權。

那麼,人們熱衷當官的具體原因是什麼?調查結果顯示,排在最前面的是“灰色收入多,正所謂‘當官不發財,請我也不來’”;其次是“權力效用大,能幫助解決家庭親友的各種麻煩”。黑龍江一位受訪者對記者說:“官癮的大小由其背後的利益大小所決定,沒有好待遇,想當官的就很少。”

當下中國社會,人們“迷做官”主要還是迷“官位”帶來的種種不正當收益。華中師範大學的牟成文教授指出:這種現象不僅是因為官本位與各種特權、私利密切相關,更重要的是,“改革開放以來官本位意識的一個新變化是它被賦予了更多的經濟內容,主要表現為掌權者通過制定利己的分配規則,運用職務權力重新分配經濟資源,而當權力進入市場,官本位便與以權謀私、貪汙腐敗緊緊聯系在一起”。

終結官本位:以人為本

那麼,當前應該採取何種措施破除官本位?“官制官規法冶化,權力運行公開化,官員財產透明化”、“限制政府權力,保障公民權利”、“公眾監督、媒體監督常態化”這三點排在最前列。共占比86.7%。也就是說,超過八成的受調查者認為革除官本位應當首先從規範和監督權力運行方面著手。

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的徐行教授認為現行的幹部制度沿襲了計劃經濟時代的垂直任命制,在中國向市場經濟轉軌之後,該制度巳成為官本位意識滋生的體制性床。真正將各級官員的選拔、任免,考評、升遷等權力交與廣大民眾,不僅能從根本上削減官本位的意識和作風,還能積極推進民主體制的建設。

此外,消除體制障礙,建立公共服務型政府也尤為重要。傳統型政府,可以說是一種“管制型政府”,政府有權力、有資源,是管人的,而下面的老百姓是要聽從政府安排的。而公共服務型政府的職能,可以理解為“政府搭台,民眾唱戲”,就是政府主要均民眾發揮自己的能力提供平等的機會與平臺、政策與規則、管理與服務。在這種情況下,人本理念就占丁上風,出對消除官本位提供了一種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