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選集》出版往事

1951年10月12日,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部《毛澤東選集》(以下簡稱《毛選》)出版發行,迄今已60多年了。很少有人知道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部《毛選》是在石家莊市的一個小院中,由毛澤東主持和修改完成的;更鮮有人知道,在革命戰爭年代,第一部《毛選》是在太行山麓的河北阜平縣坡山村出版問世的。

抗戰一周年,  第一本毛澤東著作在河北太行山中出版

1937年底,受中共中央委託,八路軍一一五師副師長聶榮臻率部來到太行山北部,在晉察冀地區開闢了第一個敵後抗日根據地。同年,中共晉察冀區黨委機關報《抗敵報》誕生。到達華北敵後抗日根據地不久的鄧拓任《抗敵報》主編。《抗敵報》後改名為《晉察冀日報》,鄧拓任社長兼總編輯。1938年6月,報社兼辦出版社。毛澤東的《論持久戰》先在延安《解放》雜誌上發表,後抗敵報社以“七七出版社”名義出版了《論持久戰》。這是河北出版的第一本毛澤東著作單行本。整風運動開始後,為配合學習,鄧拓組織出版了《毛澤東言論選集》。書中收入了毛澤東的《抗日遊擊戰爭的戰略問題》、《中國統一戰線成立後的革命形勢與任務》、《論持久戰》、《論新階段》、《新民主主義論》等5篇著作。這是第一部《毛選》的雛形。

1944年1月10日,正當根據地整風運動深入進行之時,中共中央書記處指示中共晉察冀分局,要“建設正確的思想——毛澤東同志的思想,以達到統一黨的思想,增強幹部黨性,鞏固黨的紀律”的目的。為貫徹這一指示,中共晉察冀分局書記聶榮臻和副書記程子華、劉瀾濤委託鄧拓編選,並由晉察冀日報社出版《毛選》。這樣,鄧拓著手編選中國第一部《毛選》。在晉察冀日報社期間,鄧拓長期熱衷於學習和搜集毛澤東散見於各報刊的著作。《毛選》是他悉心搜集毛澤東已見於各報刊的著作編輯而成。選定文章後,鄧拓報晉察冀分局審定,再報請中共中央宣傳委員會批准。

賣小百貨,換麻繩頭造紙,保證《毛選》印刷

為了印刷《毛選》和《論聯合政府》等重點書,晉察冀日報社第二印刷廠專門派人深入到敵佔區,通過關係買來一部分較好的凸版紙。在當時殘酷的戰爭環境下,日軍挖封鎖溝,建碉堡,修據點,不斷圍攻和“掃蕩”根據地。在經濟、軍事封鎖下,報社很難到敵佔區買白紙,邊區的紙張十分缺乏。報社自力更生辦起了造紙廠,還派人到平山、靈壽等地辦起手工造紙廠。以稻草、麻繩頭為原料,生產土造麻紙(又叫毛頭紙)。毛頭紙粗糙、發黃,不太白也不細,但可以用來印報紙,以省出好的白紙印《毛選》。

當時,中央局機關也辦了一個小造紙廠,劉瀾濤、李葆華、姚依林和警衛人員編成一個生產組。警衛戰士從供銷社辦了些紅頭繩、香胰子、洋襪子、小鏡子、木梳子、頂針之類的小百貨,用牲口馱到相鄰的山西繁峙縣的山村吆喝著換麻繩頭。這樣一去六七天,就能換回五馱子麻繩頭,然後送到造紙廠造紙,保證了《毛選》的印刷用紙。

擔任排印任務的是駐在太行山麓的阜平縣馬蘭村附近一個只有幾戶人家的小山村——坡山的晉察冀日報社印刷二廠(印書廠)。他們在當時極為艱苦的條件下,精心排印出了《毛選》。

以當時簡陋的設備,印製平裝本的《毛選》就夠吃力了,印製封面上有燙金毛澤東像的精裝本就更困難了。為了不出錯誤,保證印刷質量,排字工人要校對四次樣稿,還要校對紙型,並聘請專家校勘,通讀樣書。對異體字,缺少筆劃的字都要替換下來;打紙型的工人要消除打紙型時粘出來的鉛字所發生的錯誤;印刷工人要將鉛版墊得平整,油墨印得均勻;裝訂工人要將書邊裁得整齊,折頁整齊,揀頁準確,裝訂嚴實。裁書沒有機器刀,就用手刀裁。為了不錯一字一點,校對四次樣書之後,還要核對紙型,通讀樣書,對缺筆斷畫字進行修整。

點麻油燈,人工搖大輪印《毛選》

印刷車間沒有電,靠人工輪換搖大輪。三伏天,工人們赤背短褲,汗流不止。晚上印刷時,他們就點著麻油大碗燈,一夜下來,臉都熏黑了,吐的痰也是黑的。有人風趣地說,咱們就像“黑人牙膏”一樣。

裝訂中第一次採用了鎖線技術,所用的紅綠線以及紅藍綢子都是從敵佔區買來的。手工鎖線技術是一位老工人現教的,精裝本採用的布面燙金字的技術也是現學的。

《毛選》的精裝本,糊殼的紙板是用草板紙裱裝起來的。鄧拓和晉察冀畫報社的沙飛商議,由畫報社製作毛澤東像的銅版,燙金字沒有金片,就用銅末代替。沒有燙金機,就用手搬機代替。在手搬機下生起木炭火,先把轉盤烤熱,再用手搬機燙金字,這樣燙出了金光閃閃的“毛澤東選集”五個大字。

1944年5月,《毛選》開排不久,晉察冀分局在六七月間要召開高級幹部會議,要求把《毛選》在會前趕印出來,使參加會議的人人手一部。按當時的條件,一部四五十萬字的書要在兩三個月內排印出版是不可能的。經過請示,分局同意先印四、五兩卷。印刷廠的工人們加班加點,終於在會議召開前,把四、五兩卷送到會上。1944年7月至9月,在晉察冀分局領導下,由鄧拓主持編輯,署名晉察冀日報社編印的《毛選》在坡山村出版了。

中國第一部《毛選》  是“一個流傳最早、最廣泛的版本”

晉察冀日報社印製的《毛選》五卷本分兩種版本:一種是用凸版紙印刷,分為五卷的鎖線平裝本;另一種是五卷合訂、布面燙金的精裝本。每卷封面用頭號紅色字體從右向左題名“毛澤東選集”,下署卷次。封二後是扉頁、照片、書名頁、版權頁、編者的話、總目。每個分卷各有詳細的目錄,正文中每篇著作的題目單獨占一頁。在扉頁後書名頁前,以整頁的篇幅用銅版精印毛澤東在延安時的照片,下方印一行字:中國人民領袖毛澤東同志。書名頁上方署“毛澤東選集”,下方署“晉察冀日報社編”。背面版權頁上印有:晉察冀日報社編印,晉察冀新華書店發行,定價300元(注:邊幣),1944年5月初版,為小32開本,豎排老五號字,每頁16行,每行38個字。

第一部《毛選》全書共800多頁,約50萬字,共收入著作29篇,主要收錄抗日戰爭開始後到1944年6月期間毛澤東的著作,也收錄了《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紅四軍黨第九次代表大會決議案》以及抗日戰爭爆發前夕在延安召開的中共全國代表會議上的報告和結論。抗戰開始後的著作25篇,“七七”事變以前的著作4篇。這些著作除個別的以外,大都是在報刊上發表過的。有些重要著作,如《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和《共產黨人發刊詞》等,因當時尚未公開發表,未能收入這部《毛選》。

在《聶榮臻回憶錄》中,聶榮臻對第一部《毛選》的出版給予高度評價:“鄧拓同志在抗戰後期還編纂了《毛澤東選集》,這是全國第一本系統編選毛澤東同志著作的選讀本,為傳播毛澤東思想作出了貢獻。”

龔育之稱這部《毛選》是“第一個系統的版本”,“一個流傳最早、最廣泛的版本”。它是所有《毛選》的原型。其後大連和渤海、東北等地出版的《毛選》以及日本出版的《毛選》都是根據它編輯的。

《毛選》出版後,很快被搶購一空。此後,晉察冀日報社又組織了幾次再版,還發行到了延安和其他解放區。太岳新華書店和大連大眾書店都曾加以翻印。東北局的俄文翻譯組在李立三主持下,還翻譯成俄文出版。

這部《毛選》出版後,曾有過兩次增訂再版。第一次增訂在1945年3月,增收了毛澤東新發表的《一九四五年的任務》和《兩三年內完全學會經濟工作》這兩篇文章。第二次增訂於1945年至1947年,在前兩版的基礎上,增加了興國、長岡鄉、才溪鄉3篇農村調查報告和《論聯合政府》、《答路透社記者甘貝爾》、《為美國對華援助法案的聲明》、《文教統一戰線的方針》等4篇文章,全書增加到38篇,60萬字,分為6卷。增訂工作仍由鄧拓負責完成,楊獻珍、姚依林、丁玲等參加了校勘工作。

1946年的增訂本(6卷)在已解放的張家口市發排,後因張家口被國民黨軍攻佔而未能付印,打好的紙型被再次運往坡山村。在設備簡陋的情況下,工人們仍以最好的質量完成了任務。1947年以中共晉察冀中央局的名義出版,由晉察冀新華書店發行。

偽裝封面,毛澤東著作敵佔區巧妙發行

為了毛澤東著作在敵佔區和國統區的發行,1943年、1944年、1945年,印刷廠的工人先後印刷裝訂過偽裝封面的毛澤東著作有《論持久戰》、《論新階段》、《新民主主義論》、《論聯合政府》等書。其中,《論持久戰》和《新民主主義論》印得最多。除用過《文史通義》的偽裝封面外,《一九四五年的任務——毛澤東同志十二月十五日在陝甘寧邊區參議會的演說》,封面題名《金剛經》,託名“開封三教聖會出版”;《新民主主義論》,封面題名《大乘起信論》,託名“北平佛教總會印”;《為美國對蔣軍援助事毛主席發表聲明》,封面題名《苦海明燈》,無出版單位。工人們還曾用過《婦女問題》、《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等多種偽裝的封面。

中共七大之後,晉察冀分局要求各區黨委、地委的印刷機關大量印刷針對城市的宣傳品,並首先保證《論聯合政府》與《論解放區戰場》向城市大量輸入。晉察冀日報社印刷廠將上述兩篇著作的合訂本印裝成64開的偽裝封面《嬰兒保育法》,經過劉仁領導的華北城工部秘密發行到北平、天津、石家莊、太原等城市。有的經過韓光領導的東北工委秘密發行到瀋陽等地。

鄧拓寫過一首詩《勖報社諸同志》,記述當年辦《晉察冀日報》的勃勃雄風:“筆陣開邊塞,長年鉤剪風。啟明星在望,抗敵氣如虹。發奮揮毛劍,奔騰起萬雄。文旗隨戰鼓,浩蕩入關東。”

新中國成立前篇幅最多、內容最豐富的《毛選》版本

1948年春,晉察冀、晉冀魯豫兩大解放區合併後,由中共晉冀魯豫中央局編印的《毛選》兩卷本,是新中國成立以前出版的眾多《毛選》中篇幅最多、內容最豐富的版本。

1947年6月1日,鄧小平為邊區雜誌《新大眾》題詞:“宣傳毛澤東思想是新大眾的責任。”此後,中共晉冀魯豫中央局決定出版一部《毛選》。這項任務交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