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對台工作新方略解讀

中共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對中共中央對台方針政策進行了高度概括,正武確立了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思想的歷史定位,對未來兩岸關系和平發展進行了全面規劃與部署,提出了推進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四大途徑」與未來兩岸關系發展的「三大政治願景」。確立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思想的歷史定位

胡錦濤總書記在十八大報告中正式確立了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思想的歷史定位,將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思想與鄧小平的

「和平統-、一國兩制」方針、江澤民的「八項主張」並列,共同構成-個完整的中央對台方針政策體系與指導思想。

從報告中可見自鄧小平開始的中共三代領導人在對台方針政策問題上的一貫性、連續性、發展性、創新性。鄧小平提出的「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對台方針政策,是中共對台工作的最高原則,是總方向。江澤民、胡錦濤則根據新形勢,在堅持中央既有對台工作方針政策基礎上,提出對台工作的新思維、新思想。其中,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思想是新時期中共中央提出的對台工作的核心指導思想,是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最重要的對台方針政策。未來中央對台工作,會繼續圍繞兩岸關系和平發展這一主題進行,核心是「鞏固和深化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基礎,為和平統一創造更充分的條件」。

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最重要的前提基礎是「始終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即堅持「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原則,這是最高、不變的原則。同時,報告還特別強調,在兩岸互動中,兩岸應恪守反對「台獨」、堅持「九二共識」的共同立場,增進維護一個中國框架的共同認知,在此基礎上求同存異。這是非常有針對性的論述,是針對國民黨當局要大陸「正視現實」 (實為要大陸承認「中華民國」這一現實)這一要求提出的,明確了兩岸互動的前提與基礎是「反對台獨」、 「堅持九二共識」、 「維護一個中國框架」,而不是國民黨一再強調的「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特別是十八大報告首次將「九二共識」寫進了黨的綱領性文件,顯示了「九二共識」在兩岸關系和平發展階段的重要性與不可替代性。

四頃重要途徑

和平發展是兩岸關系發展的基本方向。報告提出了推進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四個重要途經,即「深化經濟合作,厚植共同利益;擴大文化交流,增強民族認同;密切人民往來,融洽同胞感情;促進平等協商,加強制度建設」。

經濟合作是兩岸關系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盡管過去十年兩岸經濟合作取得了重要成就,但不可否認,兩岸經濟合作還存在不少問題與障礙,尤其是台灣方面還存在嚴重的單邊利益思維,因此「深化經濟合作,厚植共同利益」,既是未來兩岸關系發展的主要工作與內容,也是促進與鞏固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重要途徑。惟此才能為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

如果說經濟合作是兩岸關系發展的物質基礎,那麼文化交流則是兩岸關系發展的最重要精神紐帶。近十年來,兩岸文化交流有了長足發展,也取得顯著成績,但兩岸之間的政治對立等複雜的歷史因素制約著兩岸文化交流,也阻礙了台灣民眾對中華民族與中華文化的認同。報告特別提出「擴大文化交流,增強民族認同」是促進與鞏固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重要途經與手段,與經濟合作共同構成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兩大基本支柱。只有通過廣泛、全面的文化交流,才能增強台灣民眾對祖國,中華民族,中國文化的認同,才能遏制島內「去中國化」的民族分離主義傾向與「文化台獨」的思想。

在經濟合作與文化交流之外,兩岸關系發展還表現在兩岸人民的互動與交流、交往上。因此。報告特別提出「密切人民往來,融洽同胞感情」是促進與鞏固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重要途徑。不論是經濟合作還是文化交流,均需要通過兩岸民眾的互動來完成,因此兩岸關系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兩岸民眾的交流與交往。也只有通過兩岸民眾的廣泛、密切往來與互動,兩岸之間才能增進相互瞭解,才能化解誤會與分歧,才能增進感情,增加信任,才能為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創造良好的情感基礎與社會條件。

「促進平等協商,加強制度建設」是十八大對鞏固與深化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提出的四項重要途徑的最後一個。在未來兩岸關系發展中,不論是深化經濟合作,擴大文化交流甚至進行未來的政治對話或談判,均需要通過兩岸的平等協商來完成。目前兩岸已建立了以兩會協商為主體、其他協商為輔的協商機制,也簽署了諸多協議,兩岸往來與互動的制度化建設有了初步進展。但目前兩岸關系發展的制度化建設還很不夠,仍停留在事務性、經濟性的低層次制度建設,深層次的、法制性的、政治性安排的制度建設還沒有建立,因此未來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一個重要任務是通過平等協商,促進與加強兩岸關系發展的制度建設。

三大「政治願景」

十八大報告提出了中共中央對未來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三大政治願景與目標。

「探討國家尚未統一特殊情況下的兩岸政治關系,作出合情合理安排」,是中共中央首次在黨的綱領性文件中提出建構兩岸政治關系的重要政治主張,也是對未來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第一個政治願景。目前中央關於兩岸關系發展的基本原則是「先易後難、先經後政、把握節奏、循序漸進」。但兩岸關系的發展不能一直停留在簡單、容易的問題上,不能局限在經濟或事務性問題上,必須面對最艱困的政治問題。況且,兩岸關系發展到一定程度,政治問題不解決,兩岸關系就無法向前發展,這是一個歷史發展的進程問題,是無法回避的。 「逐步破解政治難題」是兩岸共同面對的問題與挑戰。

國家尚未統一情況下的兩岸政治關系的安排是一個非常複雜、艱巨的過程與任務,中央並沒有訂出明確的時間表。目前,海峽兩岸對兩岸政治定位有一定的共識,均認同「九二共識」,即法理上認同「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即在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雙方的認知差距在於,馬當局認為「中華民國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強調兩岸「主權互不承認,治權互不否認」,實際上就是要大陸承認「中華民國」。而大陸主張「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顯然,兩岸政治上的這種認知差距,在現階段還找不到一個更新、更好的方案。這也是胡錦濤總書記使用「探討」這一概念的原因所在。在可預見的將來,兩岸將會圍繞這一主題進行長期不斷的探討、博弈甚至較量與鬥爭。

第二個政治願景是「商談建立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制,穩定台海局勢」。盡管建立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制不是新主張,但作為未來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三大願景之一,寫入十八大報告,提出兩岸「商談」建議,則彰顯了其非同一般的政治意義。從理論上講,建立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制符合兩岸及國際社會的共同利益,應為各方所樂見,但在兩岸當前的政治現實下,將建立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制置於區域政治格局下,問題就要複雜得多,就會有外部因素的強烈干擾與影響。馬英九早在2008年就提出建立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制,但後來卻逐步放棄這一主張,對大陸的主張與建議消級應對,原因是多方面的,美國在幕後的強烈施壓與反對是關鍵原因。

此外,建立軍事安全互信機制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一個政治問題,與兩岸政治關系聯系在一起,受政治因素的影響與制約。當前,兩岸政治互信依然脆弱,政治仍處於對立狀態,尤其是台灣當局一直視大陸為最大軍事威脅,在這樣的背景下,要商談建立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制是非常困難的。

第三大政治願景是「協商達成兩岸和平協議」。簽署兩岸和平協議是中共十七大就提出的兩岸關系和乎發展制度化建設的重要主張,即「在一個中國原則的基礎上,協商正武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構建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框架」。十八大報告對達成兩岸和平協議的基本主張未變,但在具體措施上與策略上則有所調整,不再以「協商正式結束敵對狀態」為前提與條件,而是直接主張「協商兩岸和平協議,開創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新前景」。可以說,協商與簽署和平協議已成為中共中央對台基本政策與推進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最重要的政治主張與目標。

當然,商談與簽署和平協議,需要海峽兩岸雙方有共同意願,需要雙方共同努力。大陸方面雖然已將簽署和平協議寫入黨的綱領性檔,作為基本的政治主張,但台灣方面則存在諸多不確定性。馬英九在2008年的就職演說中雖然提出兩岸簽署和平協議,並將此寫進2012年「大選」時提出的「黃金十年、國家願景」方案中。然而,這一主張受到了綠營勢力的質疑與反對,在其壓力下,馬當局的立場也開始退縮,至於未來問時簽署,仍存在諸多不確定性。

反對「台獨」分裂圖謀最為艱巨

兩岸關系和平發展不僅是中共中央的對台方針政策,而且也是海峽兩岸的共識,是時代潮流。然而,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基礎並不牢固,制度性框架尚未建立,特別是還面臨島內「台獨」分裂勢力的嚴峻挑戰。

在台灣島內的政治結構中,形成由多個政黨與社團構成的藍綠兩大政治陣營。其中以民進黨與台聯黨為主的綠營政治勢力是一個共同主張「台獨」的分裂勢力。所以,中共十八大報告中特別強調,堅決反對「台獨」分裂圖謀,中國人民絕不允許任何人任何勢力以任何方式把台灣從祖國分裂出去。不過,問題的複雜性在於,島內「台獨」分裂勢力不再是一小撮,而是一大批,是一個強大的政治勢力與社會勢力,民進黨的任何「台獨」挑舋行動,都可能讓兩岸關系陷於新的動蕩與危機之中。因此,反對「台獨」分裂勢力、遏制其上臺執政,是一個非常艱巨的任務,存在許多複雜的變數。

(王建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