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山毛澤東故居門匾的變遷

毛澤東自1929年在家鄉韶山躲過敵人的追捕,到1959年回鄉視察,整整30年。而從1929年算起,毛家老屋被國民黨收走出租,到1949年被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政府收回,整整20年。期間的變化興衰完全是翻天覆地式的,此後,毛家老屋成了中國人民參觀瞻仰的聖地,毛澤東故居門匾也因之發生了幾次變遷,但卻不為人注意。

毛家老屋應該有個門匾

1949年8月11日,湖南省湘潭縣和平解放。22日,湘潭縣人民政府正式成立。不久,隸屬湘潭的韶山上屋場毛家老屋由剛成立的湘潭縣人民政府收回。

之所以說收回,是因為1910年秋,17歲的毛澤東即離家外出求學。1919年10月、1920年1月,毛澤東的父母相繼去世。1921年春節,回到故鄉的毛澤東,鼓勵弟妹們“舍小家為大家”,弟妹學習大哥的榜樣,毛澤民與妻子王淑蘭等先後離開韶山,和毛澤東一起奔走革命。同時,毛澤東出生於此的老屋就由當地農民居住。雖然在1925年的時候,毛澤東偕夫人楊開慧到家鄉開展農民運動,並在此建立了中共韶山支部。以及在1927年,毛澤東回鄉考察農民運動,但並沒有改變老屋由他人居住的性質。不久,毛澤東遭到當地軍閥的通緝,避走他鄉。1929年,毛家老屋更由國民黨政府沒收出租。

解放了,毛家老屋由當地政府收回,並給了裏面的住戶一定的經濟補償。同時,安排毛澤民的髮妻王淑蘭和韶山沖老黨員毛月秋(毛澤東族叔)負責管理、接待工作,毛家老屋成為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場所。

10月18日,毛家老屋接待了第一個團體客人:長沙專區(解放初期包括湘潭、長沙、湘陰、岳陽、瀏陽等縣)各界毛主席家鄉慰問團。領隊之一是從韶山沖到延安參加革命的毛振南(又名毛華初),當時他已回到湘潭,擔任湘潭縣黨委委員。

對於此次參觀的情景,馬社香所著《韶山檔案》(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年4月出版)有著相當細緻與生動的描述:

慰問團臨走前,毛振南有意問毛月秋:“毛主席家鄉的人,來參觀要方便些,可全國各地的人來,總得有個指示吧,您看屋前是不是寫一個門匾?”

“對呀!應該掛一個牌子。”在一旁的王淑蘭馬上表示贊成。

“到底是在外鄉闖蕩過的娃娃,說話句句在理,可寫什麼好呢?”毛月秋急著想定下來。

有人提議寫“毛主席的故居”,有人建議寫“毛主席的老家”。

毛月秋對毛振南說:“你有什麼想法,也說一個。”

毛振南說:“我雖然很早就跟著毛主席幹革命,但肚子裏沒有存下什麼墨水。不過,這一年多,我們一路南下,經常看到歡迎的人群,高舉著毛主席的畫像,上面寫著‘中國人民的偉大領袖毛主席’,我想毛家老屋就掛這樣的門匾‘中國人民的偉大領袖毛主席的家’,不知行不行?”

“這代表了人們的心聲,我看行!”毛月秋老人高興得直拍大腿。

“不過,還可以問問當地群眾和文化人的意思,暫時先寫上‘中國人民偉大的領袖毛主席的家’,應該沒問題。”毛振南謙虛地說。

“有啥問題,這可是一句老老實實的話。”毛月秋下了決心。

“韶山一支筆”書寫

1951年2月,毛澤東故居的第一個門匾:“中國人民的偉大領袖毛主席的家”就掛了起來。這第一塊匾額明顯具有濃厚的民間色彩和感情色彩,匾額的書寫由毛澤東的塾師毛宇居(宇居是他的號,名為澤啟,與毛澤東是同輩人)來完成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因為毛宇居在當地人中間極富人望,被尊稱為“純儒”,又稱“韶山一支筆”。

最重要的是,毛宇居在毛澤東的早期生涯中,曾經起過舉足輕重的作用。

對於毛澤東與毛宇居的關係,龍劍宇所著《毛澤東的家世淵源》(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1月出版)進行了詳細考證:

毛澤東13歲時,其父毛貽昌就要他離開私塾回家幫工。毛宇居幾次三番找堂叔毛貽昌“理論”。最終,毛貽昌按照毛宇居的意見讓兒子繼續上學讀書了。幾年之後,毛澤東十六七歲時,想去省城長沙讀書,毛貽昌則準備安排兒子去湘潭縣城一家米店當學徒經商,又是毛宇居帶領毛家親戚,一起說服毛貽昌收回成命。從此,毛澤東走向了更廣闊的世界。

1919年10月初,毛澤東正在長沙忙於“驅張”運動,得到母親病危的急信,馬上奔回韶山。可是,當他趕到上屋場時,母親已經入棺兩天了。夜晚,在幽幽的油燈下,他和淚寫下了情意深切的《祭母文》。這篇《祭母文》後來由毛宇居收藏。為了防止國民黨反動派搜查,他將這些手稿一頁頁塞進牆縫中。解放後,毛宇居將它完整地交給了國家,今刊刻于毛澤東父母合葬墓右側的漢白玉石上。

1932年,湖南省主席兼國民黨第四軍總指揮何鍵幾次派兵“圍剿”湘贛一帶的紅軍,都被毛澤東指揮的紅軍挫敗。戰場上失敗的何鍵,派人竄到韶山要挖掉毛澤東家的祖墳。又是毛宇居冒死帶領鄉親們,搶在敵人之前平掉了毛家祖墳,並將墓前石碑深埋地下。

因此,由他來書寫毛家老屋的門匾,可以說適得其所。

毛澤東提議換塊門匾

謝維所寫《故居百年歷史風雲三度修繕 四次變更題匾》記載了毛月秋於1953年10月受邀到北京中南海做客的情形。一日,毛澤東與毛月秋攀談起家鄉情況時,自然談起毛家老屋的門匾:

毛澤東聽後大搖其頭,連聲說:“不妥,不妥!‘偉大’兩個字不是封的,哪里會一寫偉大就偉大呢?我建議換一塊門匾。”

毛月秋爭辯說:“這不是哪個人說你偉大,是人民群眾的意見。打敗蔣介石,建立新中國還不能說偉大?”

“要說偉大,那是中國共產黨偉大,人民群眾偉大,軍隊打勝仗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人民群眾的支持下。”毛澤東不願把功勞記在自己名下。

“你是党的領袖,也是人民的領袖,和列寧一樣偉大。”毛月秋堅持自己的想法。

毛澤東說:“列寧是偉大的,他在帝國主義時代建立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毛澤東還談不上偉大,我們是跟在蘇聯後面學習的小學生,怎麼能稱得上偉大呢?”

儘管,毛月秋內心不同意毛澤東的意見。但作為一名老黨員,他回到韶山後,還是逐級彙報了毛主席的意見。湘潭縣委經過幾次討論,並廣泛徵求了各方面的意見,最後上報湖南省委批准,決定用“毛澤東同志故居”門匾。

1955年3月,“中國人民的偉大領袖毛主席的家”門匾被換下,上屋場毛家老屋掛上了第二塊門匾“毛澤東同志故居”。

馬社香在《韶山檔案》中記錄了1955年5月29日,78歲的徐特立老人參觀韶山的情形:

心頭仍有疙瘩的毛月秋,特意向徐特立講了自己在北京與毛主席交談的經過,想聽聽這位革命老人的意見。聽完毛月秋的介紹,徐特立笑著說:“我的回答恐怕會使你失望的。我認為還是‘毛澤東同志故居’這塊門匾好。”

“我也認為‘毛澤東同志故居’門匾樸實,可它沒能點出毛澤東的身份,不夠突出。”毛月秋還是不放棄自己的想法。

“這正是毛主席的偉大之處,偉大不是由一塊門匾來體現。人民把主席尊為偉大領袖,主席卻始終認定自己是黨的隊伍中的一名同志,一名與普通黨員一樣並不特殊的同志。這既尊重了毛主席本人的意願,又體現了共產黨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而故居兩字正是古人說的舊居的意思,典雅樸實,符合毛主席從平凡中體現偉大的思想。”

毛主席沒能說服毛月秋,徐特立的話卻使他豁然開朗。怪不得,1952年韶山鄉政府要對故居做大規模整修時,被毛澤東堅決制止。

劉少奇建議”故居”改”舊居”

1961年3月14日至23日的廣州中央工作會議,討論並通過了《農村人民公社條例(草案)》,即通常所說的農村六十條。會後,劉少奇於4月2日,到距他老家湖南寧鄉縣花明樓炭子沖10多裏的王家灣調查研究。

劉少奇和夫人王光美在王家灣生產隊養豬場一間又臭又破的空房裏,利用6天時間,先後聽取了中央調查組和湖南調查組關於人民公社問題的彙報,踏著泥濘的鄉間小路,到農民家裏瞭解對食堂、分配、住房等各方面問題的意見,並像拉家常一樣回答了鄉親們提出的各種問題。

王家灣北行四十公里,就是韶山沖,其時,胡喬木正帶領中央調查組在韶山進行調查研究。8日下午,劉少奇離開王家灣,經過炭子沖,他並沒有下車,只在車上掃視了自家故居一眼。夜宿韶山招待所二號樓,9日早晨,劉少奇與王光美一行人來到毛主席故居。與故居的工作人員握過手之後,劉少奇凝視著堂屋大門上端掛的”毛澤東同志故居”匾額,端詳了一會兒。他指著門匾輕輕地問:”你們知道這個門匾是誰提議的嗎?”後來才進入毛主席故居工作的汪久成、毛乾吉所知並不確切,只好搖頭不語。劉少奇緩慢有力地說:”毛澤東同志故居的’故’字,有兩個意思,一個是’過去’,一個是’故世’。嚴格說’故’字不妥,應該改’故’字為’舊’字。因為毛主席的身體非常健康,全國人民都希望他能盡可能長地領導我們,還是說’舊居’更妥帖。”對於這個說法,上文提到的謝維所寫文章有清楚的記錄。

故居的工作人員認真記下了劉少奇的意見,後來又逐級彙報。最後,上級部門批准了改名的建議。1965年9月28日,郭沫若題匾的”毛澤東同志舊居”換下了原匾。

鄧小平題寫”毛澤東同志故居”

1982年經黨中央批准,”舊居”又改回”故居”。1983年6月27日,舊居改掛鄧小平題寫的”毛澤東同志故居”匾額。門匾黑底金字,莊重樸實大方,經過幾十年的變遷,最後總算固定下來。

但在1973年,鄧小平複出後不久參觀毛澤東舊居時,卻發生了一段並不愉快的插曲。蘇台仁在其所著《鄧小平生平全紀錄》(中央文獻出版社2009年10月出版)一書中記錄了這段不為人知的往事:1973年10月,鄧小平在結束陪同加拿大總理訪問鄭州、桂林等地的工作後,取道長沙來到韶山。

對於鄧小平的來訪,湖南省委頗感棘手。以什麼樣的規格接待這位曾經擔任過中共中央總書記、而今剛剛複出的副總理呢?最後,決定了一個被認為風險最小的”不冷不熱”的接待方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