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崇去向三種版本

1946年12月24日晚,在北平東單發生了駐華美軍海軍陸戰隊伍長皮爾遜強奸中國女學生沈崇的案件,史稱「沈崇事件」。

一個甲予以來,關于沈崇的去向,社會上流傳著多種不同的說法,歸納起來大致有三種不同的版本。但根據相關史料和親歷者的回憶,這些說法都不符合事實。

宋美齡幹女兒

這是諸多媒體刊載的一個版本:蔣介石深知這一案件非同小可,處理結果事關重大。而宋美齡也施展了渾身解數,甚至認她做幹女兒。

其實這種說法存在幾處時空錯位。

這個版本中提到宋美齡對沈崇說:「把你轉到條件更好的北平師大,換-個環境生活,這楊也許更好!」

其實,1931年7月,北平師範大學與北平女子師範大學合併,定名國立北平師範大學,後改名為北平師範學院,北平女子師範大學不復存在。

文中還說,末美齡與沈崇交談之後即驅車去見皮爾遜。從交談內容來看,這時皮爾遜還不曾出庭,也就是說,他們的交談應該在1947年1月17日北平軍事法庭開庭之前。其間沈崇於1月4日向北平地方法院遞交訴狀,當時她身在北平。由此斷定,宋美齡與沈崇、皮爾遜兩人在南京交談的時間應該是1月5日至16日這11天裏。但在這11天裏,沈崇與皮爾遜均未離開過北平。

1947年1月3日,朱家驊致電胡適: 「此間對沈女士頗有不利之傳說,我皆不信……沈萬不可離平,否則只有一面証據,不可收拾,受害人証據與法律觀點必須徹底弄清,並不可延長時日。」這是教育部長的指示。

美軍駐華海軍陸戰隊加強第一師司令部在天津,所部第五團司令部在北平。皮爾遜是第五團土兵,其涉嫌犯罪就關押在北平第五團第二連;開庭前夕轉押南京遠郊「特別軍事囚禁所」,無此必要。

還有-個細節,按法律規定,涉嫌犯罪被告在開庭前是不可以見法官、檢察官和辯護人(律師)以外的任何人的,即便宋美齡是特殊人物允許見面,宋美齡也會要求有第三人在場,避免皮爾遜把談話內容歪曲或捏造,這是常識,怎麼可能出現第一夫人與一名在押人犯單獨談話的場景呢?

削發為尼南山寺

沈崇歸宿的第二種說法是削發為尼。

1996年播映的電視劇《第二條戰線》,在描述美軍事法庭審判結束後,伴著沈崇身的消逝,鏡頭搖向遠方,在寺廟副佛光的迷離中,誦經之聲漸起,暗示沈崇從此皈依佛門。

學術著作中也有附和這種說法的: 「關于沈崇的最終下落,有多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她在事件之後,萬念俱灰,輾轉至五臺山南山寺落腳,隱居清修,直至90年代初去世。」網絡上附和這一說法的內容更是不勝枚舉,甚至有人稱:「在1981年去五臺山旅遊時見過。」

頤養天年吐「真言」

沈崇歸宿的第三種說法是延續了國民黨散佈的沈崇是中共特工色誘美兵製造事端的離奇之說。有文章寫道,國民黨方面,始終認定沈崇案是共產党精心設計的一個騙局。早在事發之時,就有人說沈崇是地下共產黨党員,延安派女八路到北平「引誘美軍成奸」。國民黨退守台灣後,其頒行的教科書仍堅稱: 「……恰巧北大先修班的中共職業學生沈崇與美軍伍長皮爾遜結識,所以12月24日晚,中共便設計由沈崇引誘皮爾遜與之發生關系,再由中共事先派人埋伏的人當場發現,指稱:‘美國人強奸中國人’,之後便不斷大肆炒作此事件,史稱:‘沈崇案’。」

國民黨軍將領孫元良在2005年接受采訪時,也談及沈崇案,他說:「中共建政後,曾於1950年在南京舉行表揚沈崇的大會,披露沈崇早就是中共黨員。沈崇改名後在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任職,‘文革’初因家庭成分(前清兩江總督兼通商大臣沈葆楨孫女)而被清洗;調往外文出版社。紅衛兵造反時,懷疑一切打倒一切,沈崇自不能倖免。」他還說:「導致人心士氣崩潰的另一原因是民國三十五年冬的所謂;‘美軍強奸北大女生沈崇,案件,此激起反美風潮席捲全國,迫使美國陸續撤出了駐天津、青島的軍隊,並停止對華軍援。」

以孫元良的身份和資歷,這番話自然分量大影響廣。

對此抗議美軍暴行親歷者、當年北京大學學生李淩、胡邦定、沙葉發表文章《駁關于沈崇事件的一種謬說》說:「據當年和沈崇同是北大先修班的女學生,‘文化大革命’期間和沈崇同在一個單位工作,並任人事科長的張進同志証明:改了名的沈崇是1956年人黨的;‘文化大革命’期間她只是一般業務幹部,不是當權派;她沒有受到過紅衛兵的批鬥。沈崇既然是1956年才人黨的,十年以前的1946年她根本不是共產黨員……說什麼‘她是中共派來勾引美軍的共產黨員’的說法,完全是無中生有。至於說她‘文化大革命,期間‘被紅衛兵批鬥時揭穿身份’等等,也是胡說」。

(艾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