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閔生之語既是心中無底也是激將法

由政治光譜屬於藍的一端甚至是深藍的兩岸統合學會和章亞若教育基金會分別主辦的「臺北會談」和「兩岸關係發展新情勢與展望」研討會,都邀請到政治光譜分屬紅、藍、綠的學者專家出席,甚至是國台辦副主任孫亞夫率領國台辦一眾官員,以學術研討機構(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的名義出席並發表主題演講,而民進黨中央也派出了其政策會執行長吳釗燮,出席了其中一場研討會並作了專題發言。紅、藍、綠政治光譜的高端人士集中在台灣地區一同出席研討會,並各自暢所欲言地表述自己的觀點,各種不同觀點相互交鋒甚至是擦出火花,但各方均能以「即使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也要誓死捍衛你的發言權」的民主素養,心平氣靜地傾聽對方的發言,互相包容並進行理性討論。這在台灣朝野中既引發了震撼,也對未來進行兩岸政治對話充滿了憧憬。

這對希望能在二零一六年的「總統」大選中奪回政權的民進黨來說,也是一個啟發:既然蔡英文已經在今年初的「總統」敗選檢討報告中承認,民進黨主要是輸在黨的兩岸政策,因而希望民進黨進行必要的調整,開展與大陸的交流;也既然是新任黨主席蘇貞昌也已意識到這一點,並已在中央黨部恢復了「中國事務部」,還籌劃設立「中國事務委員會」,未來也不排除將會探索與中共進行交流。因此,如果民進黨也能舉辦這樣的研討會,並也能邀請到大陸國台辦的官員出席,就可起到一箭多雕的作用:在戰略層面,可以提前營造氛圍以設定緩衝期,為民進黨對「二零一六」選戰必須進行的政策調整預作鋪墊,並試探北京對民共交流的政策底線,在民進黨堅持「台獨黨綱」的前提下,開過了「十八大」,並由已展現新思維、新作風的「習李體制」的中共,是否會調整策略,突破過去的「僵硬」做法,倘答案是肯定的話,民進黨將會在此基調上開展民共交流,為「二零一六」的勝選「加分」;在現實層面,既可都掩飾估計民進黨中央在今後一段時間內,仍然無法正式組建「中國事務委員會」的窘境,又可與已經在與大陸交流走出關鍵一步,並據說將會採取兩岸統合學會和章亞若教育基金會的模式,以「維新基金會」出面主辦兩岸關係研討會,邀請國台辦官員出席的謝長廷,爭奪綠營與大陸交流的話語權。

實際上,關於最後一點,已有曾在「扁朝」出任過「陸委會」副主委的童振源公開提出建議,民進黨與大陸官員、智庫,應該建立起常態性的互動;而到大陸去辦兩岸研討會恐怕會有政治上的限制,初期先在台灣舉辦比較沒有限制,但民進黨中央與大陸缺乏互信與互動管道,初期由黨中央出面舉辦兩岸研討會有困難;反觀「維新基金會」已經走出去一步,與大陸互動也有善意回應,因而可以先由「維新基金會」舉辦兩岸研討會,在完成階段性任務後,最終還是要回到黨中央,更具體地形成民共共識。而謝系子弟兵、民進黨籍「立委」趙天麟也指出,「維新基金會」既是民進黨色彩,但卻又不代表黨中央,角色也不是與黨中央分庭抗禮,而是要做為民共交流的基礎。 因此由「維新基金會」先行鋪路,舉辦民進黨各派系都可以參加的兩岸研討會,並朝向邀請對岸官員參加方向邁進,是不錯的構想。

對此,直到前幾天仍然未將與大陸交流列為優先事務的蘇貞昌,有點坐立不安了,擔心會被謝長廷搶喝了「頭啖湯」,從而弱化自己在民進黨內對大陸政策的主導權。因此,就透過其手下親信放風,既是要作出試探,又是要對「非黨中央」的搶先行為予以制約。

民進黨中國事務部主任洪財隆就聲稱,綠營還沒有辦過類似的研討會,目前民進黨正審慎評估是否舉辦兩岸研討會,奪回「主場優勢」。他還指出,蘇貞昌主席一再表示,民進黨要以積極自信的態度面對中國,對於沒有前提的兩岸交流都歡迎,未來如果舉辦兩岸研討會,也不排除找中國官員以學者身分出席,但一切都還在評估適當的方式,民進黨也不拘泥特定交流形式。 而民進黨發言人王閔生也表示,民進黨對舉辦兩岸座談會的態度很開放,「就怕對岸不敢參加」。

顯然,民進黨中央確是有要在對外與藍軍、對內與謝長廷「奪回主場優勢」的意圖。但卻不知是心中無底,擔心大陸官員不會來捧場,還是要採用「激將法」,刺激大陸官員參加由民進黨主辦的兩岸關係研討會,因而王閔生就使用了「就怕對岸不敢參加」一語。

其實,王閔生之語,是說對了一半。如果是由民進黨出面主辦兩岸關係研討會,能否像兩岸統合學會和章亞若教育基金會那樣,可能邀請到如孫亞夫那樣具有指標性意義的國台辦官員以至是其他官員出席,相信就連民進黨人也應是心知肚明。原因是民進黨至今仍然堅持「台獨黨綱」,國台辦官員是將會拒絕參加由民進黨舉辦的各項活動,包括兩岸關係研討會的,這是政治原則。而從目前情況來看,民進黨即使是會調整兩岸策略,在二零一六年前為勝選考量,改變其「逢中必反」的態度,甚至是少提「台獨」基本價值觀,但卻決不會放棄「台獨黨綱」。因此,這就可能註定,在此情況下,不會有正式的民共交流,包括大陸官員參加由民進黨舉辦的學術研討活動。但大陸地區的學者專家,尤其是在大專院校內設的台灣研究學術機構工作的教授,則相信「百無禁忌」,因為他們的身份較為超然,而且他們中的一些人也曾到過民進黨中央黨部參訪並交換意見。在「習李體制」之下,對台工作可能還會有更為靈活的政策措施,這也是「做台灣人民工作」的深入體現。

但童振源之說,確實令蘇貞昌寢食難安。一方面,謝長廷拒絕參加民進黨「中國事務委員會」,而另闢蹊徑,以「維新基金會」的名義舉辦兩岸關係研討會,這分明是要與民進黨中央「別苗頭」;另一方面,「維新基金會」是謝長廷二零零八年參選「總統」失利後,由其競選班子變身的,而且還用「維新政府」的名義,繼續發表政見。這就顯示,謝長廷對繼續參選「總統」,並未忘情。倘他趁蘇貞昌不願調整兩岸政策之罅,運用參訪大陸及舉行兩岸關係研討會等形式,繼續推動兩岸交流,在民進黨內的大陸政策方面佔領「主場優勢」,而在民進黨「總統」初選時,黨內對改善兩岸關係形成主流意識,謝長廷就能打敗蘇貞昌、蔡英文。對此,蘇貞昌不得不防。同樣道理,倘是由蔡英文的「小英基金會」主辦兩岸關係研討會,蘇員昌也有同樣的疑慮。

因此,估計蘇貞昌不會「束手待縛」。他將會「避短揚長」,由他所創立的「超越基金會」來主辦兩岸關係研討會。一方面,可以回應童振源的「民進黨中央與大陸缺乏互信與互動管道,初期由黨中央出面舉辦兩岸研討會有困難」,並可達到洪財隆所指的「未來如果舉辦兩岸研討會,也不排除找中國官員以學者身分出席,但一切都還在評估適當的方式,民進黨也不拘泥特定交流形式」;另一方面,由於目前民進黨中央黨部的不少一級部門的主管,就是蘇貞昌從「超越基金會」拉過來的,因而「超越基金會」其實就與黨中央差不多。而且「超越」也含有「超越民進黨現行政策」之意涵,對北京很有誘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