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地高考難承教育公平之重

【中新社北京12月30日電】在2012年最後一天到來前,北京、上海、廣東異地高考方案在眾人的翹首以盼中同一天出爐。異地高考這一看上去很美的政策最終難以承載教育公平的重任。

讓人們產生這一期盼的是今年8月底,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教育部等四部委《關於做好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後在當地參加升學考試工作的意見》,要求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有關隨遷子女升學考試的方案原則上應于2012年年底出臺。

這份方案被視為提出了“異地高考”的時間表。隨著黑龍江、江西、安徽、山東、福建等多省區方案的出臺,人們更關心北京、天津、上海、廣東、浙江這些人口流入大、教育資源豐富的省份異地高考何時破冰,多年來形成的“學籍”與“戶籍”雙認證的高考限制屏障何時能夠破除。

第一個發佈異地高考方案、並在明年就開始實施的黑龍江省教育廳表示,推行過程中沒有遇到什麼困難,因為今年異地考生不到200人,對整個錄取的影響微乎其微。

被視為門檻最低的江西異地高考方案只要求在江西高中階段具有一年以上學習經歷並取得學籍。江西省教育廳負責人坦言,江西高考競爭原本激烈,異地考生不多,所以實施起來難度不大。

而30日公佈方案的廣東省顯然實施起來難度大得多。父母在粵具有合法穩定職業和住所、連續3年以上持有廣東居住證、在粵參加社會保險累計3年以上,子女具有高中階段3年完整學籍。據測算,作為進城務工人員第一大省的廣東以後每年將有超過20萬的隨遷子女進入高中階段就讀,僅珠三角地區將至少增加200多所初中和高中。

在30日公佈的北京“過渡方案”中,有居住證明及穩定住所,穩定職業及社保均滿6年只能報考高職院校,顯然距離隨遷子女及家長盼望平等參加高考及錄取的願望相去甚遠。

教育部副部長杜玉波曾坦言,異地高考的難點就在“既有要解決的問題,又有不能碰的問題”,“既要解決隨遷子女的考試問題,又不能影響北京、上海當地考生的權益”。

有城市原住民擔心,在全國“一盤棋”後,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因為教育資源發達,錄取率較高,會帶來更多的“高考移民”,“即使為了孩子也應該留在這個城市”會帶來一系列社會管理問題。而傳統“教育洼地”人口較少且錄取率較高的西部省份,也將面臨更嚴峻的“高考移民”挑戰。

異地高考堪比一場曠日持久的博弈。高教資源的不均、戶籍制度的牽絆、生源利益的難調、讓這項關乎數千萬考生的政策,難以一步到位。在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北京理工大學教授楊東平看來,各地異地高考政策發佈遲緩,潛在原因是各地資源與人口的矛盾。異地高考不僅是在什麼地方考試的問題,而是與考試製度、錄取方式密切相關。如何在限制高考移民和促進教育公平兩者之間兼顧各方利益,需要政府強大的政治決心和高度的政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