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新一屆全國政協澳區委員幾個特點

第十二屆全國政協二千二百三十七名委員名單公佈後,澳門特區究竟有多少人「金榜題名」,各家媒體有不同的說法。有說是二十九人的,也有說是三十六人的,更有說是三十九人的。究竟是哪一種說法準確?

其一、說是二十九人的,顯然只是根據第十二屆全國政協三十三個組成單位中的第三十二個組成單位——「特邀澳門人士」的二十九人而言: 馬有禮、尤端陽、馮志強、許爽、許健康、蘇樹輝、楊俊文、吳小麗、吳立勝、吳培娟、何玉棠、何厚鏵、何猷龍、陳明金、林金城、歐安利、柯為湘、鍾小健、賀定一、徐澤、黃如楷、蕭德雄、曹其真、崔世昌、梁華、梁少培、廖澤雲、黎振強、顏延齡 。

其二、說是三十六人的,除了是上述的二十九人之外,還有安排在其他界別的七位澳門委員,如中華全國總工會的陳敢鳴,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的李佳鳴,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的王彬成,經濟界的譚伯源,教育界的李向玉,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界的劉雅煌、周錦輝。

其三,說是三十九人的,除了是上述的三十六人之外,還加上了屬於「特別邀請人士」界別的李本均、陳啟明、胡正躍。

從內地政治慣例看,在上述三種說法中,以第二種較為準確。這是因為,按照慣例,被列入「特別邀請人士」界別的全國政協委員,大多是中共幹部,包括中央直屬機關和中央國家機關副部長級以上的官員,及各省級行政區劃的政協主席或統戰部長(地方各級政協也基本上是如此,名列「特別邀請人士」界別的委員,大多是本級的廳局長,及下一級的政協主席或統戰部長;但也有一些地方是將港澳委員納入「特別邀請人士」界別之內),其中一些人是屬於屆齡退休前的過渡安排。就此而言,李本均、陳啟明、胡正躍應是不佔澳門委員的名額,而是佔用了內地委員的名額(儘管陳啟明是澳門特區永久性居民,但因他是副部長級幹部,因而是屬於中央組織部管理的幹部)。因此,澳門委員有三十六人之說,應是較為準確的。

倘是以第二種說法為準,澳門委員只是比上屆增加一人。即有馬萬祺、何鴻燊、區宗傑、劉衍泉、潘漢榮、梁慶廷等六人卸任;而新增了吳小麗(接梁慶廷),陳敢鳴(接潘漢榮),何猷龍(接何鴻燊),周錦輝(因其有中小企業團體身份,故有人說是接也具有中小企業團體身份的區宗傑,但兩人出任政協委員的界別不同,故此說或有附會),蕭德雄(接劉衍泉),劉雅煌,梁少培(倘以體育大類計,也可說是接劉衍泉)等七人。

由於澳門特區只有三十六人獲邀請出任全國政協委員,而且工商界的比例較大,再加上澳門特區實行「一國兩制」,不可能與內地的委員構成完全類比,因而就無法與全國政協組成單位中的一些界別完全對應。比如,在文化藝術界、科學技術界、社會科學界、體育界、新聞出版界、對外友好界、宗教界等,尤其是屬於「智力型」的界別,就呈現「缺口」狀態。

在新增的幾位委員中,尤其是其中的吳小麗、梁少培、陳敢鳴等,在特首選舉中全力支持中央所屬意的崔世安,及支持特首和特區政府依法施政,並為政制發展「保駕護航」有突出表現,形象較為豐滿,這可說是對同樣在特首選舉中支持崔世安,及支持特首何特區政府依法施政,積極參加政制發展的愛國愛澳人士的鼓勵。而其中,梁少培因是第四、五屆全國人大代表(當時只有五位代表名額),澳門工聯總會元老梁培之子,薪火相傳之意味也甚強。

中央統戰部長令計劃在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常委會第二十次會議上,就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人選的推薦提名情況和建議名單作說明時指出,這份名單的特點之一,是具有比較適當的進退比例。人選中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繼續提名的佔百分之五十一點七,新提名的佔百分之四十八點三,補充了各行各業近幾年湧現出來的新的代表人物和一批相對年輕的優秀人才。既吸收了大量新鮮血液,有利於增強全國政協的活力,同時也保留了一批骨幹,有利於保持工作的連續性。與之相比照,尤其是與同屬於實行「一國兩制」的香港特區,其新一屆全國政協委員的「更新率」也有百分之二十五以上相比,澳門委員的百分之十六左右的「更新率」,低於這兩個水平,體現了「穩中求進」的精神。

但澳門委員總名額沒有明顯的增幅,與香港委員有較大增幅(約百分之二十左右)相比,則可能又將會引起「大香港小澳門」的議論。不過,倘從香港目前的形勢較為嚴峻,需要團結更多的上層人士參與中央級的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並按照中央的要求支持特首梁振英及特區政府依法施政,尤其是需要安撫「唐營」的人以作平衡來看,香港與澳門之間適當拉大距離,也是實際需要。

實際上,倘是以中共「十八大」代表,香港工委十二人,澳門工委六人,呈二比一的態勢;回歸後歷屆全國人大代表名額,香港三十六名,澳門十二名,是三比一的態勢看,全國政協委員香港一百六十多人(《成報》更說是逾二百人),澳門則是三十六人,呈現四點四比一的態勢,就顯得差距拉大。但據說在醞釀各地新一屆省級政協的香港委員名單時,香港中聯辦就有官員對內地省級統戰部門私下抱怨說,香港人口是澳門人口的十一倍多,而屬於上層精英人士的比例也較大,但無論是全國人大代表或是全國及省級政協委員的名額比例,都未能呈現這個比例,大有「不公平」之態。因此,這個差距拉大,並非是沒有道理。

然而,澳門愛國傳統陣營中人已慣於「受照顧」,以往無論是何級何類政治公職,就連以往的基本法起草委員會、特區籌委會,澳門與香港都是按照省一級行政區劃來安排其人員數額,基本上是二或三比一的比例,而對差距不大大有「理所當然」之感。如今全國政協委員名額的差距拉大了,難免會再次產生「大香港小澳門」的卑微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