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越戰爭內情:慘烈度直逼朝鮮戰爭

1979年2月1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邊防部隊對不斷武裝侵犯我國領土的越南地區霸權主義者進行自衛反擊戰。

中國和越南之間爆發的邊境戰爭,也就是我們所稱的對越自衛反擊戰。這場戰爭的起因究竟是什麼,戰爭進程及勝負如何,戰爭對交戰國以及東南亞地區的政治和軍事造成了怎樣的影響?香港軍事專家楊達對德國之聲記者談了一些鮮為人知的情況……

1979年的世界還是個冷戰的世界,當時的蘇聯和美國兩大超級大國對立,形成東西方陣營。中國自命為第三世界弱小國家的代言人,但在國際政治中的影響力還遠不足以與蘇美兩個超級大國匹敵。相反,由於中蘇交惡,蘇聯又拼命拉攏中南半島小國越南,從戰略上對中國形成了一種合圍的態勢。

70年代的乒乓外交為中美恢復正常邦交拉開了序幕。中美相互靠攏無疑令蘇聯和越南感到擔憂和恐懼。越戰結束後,越南在蘇聯的支持下開始在中南半島擴張勢力,推翻柬普寨波爾布特領導的紅色高棉政權,試圖建立印度支那聯邦。這當然為中國所不能容忍,並且由於意識形態的原因,北京政府當時是支持紅色高棉政權的。中國領導人認為,是到了該制止蘇聯的”亞洲古巴”、教訓教訓這個越南”小霸王”的時候了。

戰爭的直接導火索是越南越來越瘋狂的排華活動,以及雙方的領土爭端。香港浸會大學歐洲文獻中心主任、軍事問題專家楊達回憶起當時的情況:1975年越南統一後開始排華,這是中國擔心的一個問題。剛開始時越南在剛剛統一的南方將比較富有的華人排走,後來連北方的華僑也被排走,中越關係開始惡化。此外,在南中國海上中越之間也有領土糾紛,涉及到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這也是中越敵對的原因。”

據頗具影響的澳大利亞”時代報”在當時的一份調查報告中指出,大批華僑被迫逃離越南。該報在對為數眾多的難民進行採訪後得出結論,河內要對爭端負主要責任。越南北部的難民潮早在1977年就開始了,1978年達到高潮。在排華浪潮中,華裔政府官員被解職、獨立開業的商人被迫停業,華人學校被關閉。在所謂的戰略要地,華人要接受”忠誠測試”,直至被驅逐。而在南部,大約3萬家華人商店被迫關閉。在政府的授意下,富有的華人被迫繳納多達數百萬美元的出境稅,並被趕上破舊的漁船駛向怒海。

此外,越軍在中越邊境不斷騷擾。因此,中國在闡述戰爭理由時將這場戰爭定義為”自衛反擊戰”。但是,看一看當時出版的”新德意志報”就會瞭解到當時的國際輿論對這場戰爭的反應:聯合國人權委員會指責中國入侵越南,為數眾多的西方國家也持同樣觀點,亞洲國家如印度、日本和蒙古等也要求中國從越南撤軍,蘇聯則更不用說。當然,中國在打這場戰爭時對蘇聯並非全無顧忌,但軍事問題專家楊達認為,中國之所以敢對越南動手,而不怕中蘇邊境出現戰事,部分原因是由於蘇聯把注意力轉向阿富汗問題。

1979年2月17日,中國解放軍動用20萬人的兵力,在772英里長的戰線上對越南發動了進攻。在兩個星期的戰鬥中,雖然中國軍隊傷亡慘重,但向越南一方推進約40公里。2月20日,西線大軍攻克老街,經朗多、封上,3月4日攻克沙巴,東線大軍同日攻克諒山,越北各重鎮為解放軍控制。而諒山以南皆為平原地帶,適合中國裝甲部隊作戰,越軍再也無險可守。但中國軍隊沒有將初期戰果保持下去,與其說是出於限制衝突擴大的政治考慮,不如說是裝備不足所致。

楊達對兩軍裝備情況進行了對比:”那時候解放軍剛剛從文化大革命的破壞中走出來,解放軍的作戰能力不強,在攻打諒山、老街等其它邊境城市的時候付出的代價很大。比如說解放軍的坦克很容易就被越軍打垮了,坦克質量很差,有的炮彈不會爆炸,有的炮兵部隊在戰爭頭一天所發的炮彈的數量比過去20年所發的都要多。而越軍方面1975年越戰剛剛結束,作戰經驗豐富,手中握著繳獲美軍的裝備、蘇聯援助的大量軍火、以及過去中國的支援。所以如果在打下諒山之後進一步行動,對解放軍是很不利的。”

從武器裝備上來說,越軍士兵當時普遍裝備AK衝鋒槍,而中國士兵還在使用56式半自動步槍。空軍方面,蘇聯援助的米格21和米格23殲擊機已是越軍制式裝備,而同時期中國還在使用殲6,即米格19。

楊達也談到了中國軍隊暴露的問題:”技術上來說,1979年時中國軍隊作戰的方法還跟50年代差不多。中方沒有出動空軍,因為那時候的飛機,特別是殲擊機沒有全天候作戰能力,白天可以作戰,其它時候作戰能力不強。現代化的戰爭是不可能這樣的,所以解放軍不可能在越南有什麼做為。

對中國人來說,1979年中越戰爭其慘烈程度直逼朝鮮戰爭。昆明軍區在對對越自衛反擊戰進行總結時提到:”1979年2月17日至3月16日,我軍犧牲6900餘人,傷14800餘人。2月17、18日兩天,傷亡達4000人,後勤部門措手不及,無力全部救治,傷員死亡很多。”許多中國人至今都還記得電影”高山下的花環”中描述的浴血場景,電影所宣傳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的背後是無數士兵生命的代價。時至今日,昔日媒體稱頌的影響已無人再提起。1984年的老山戰役中,中國軍隊犧牲939人,支前民工64人,山頭被炮火削平幾公尺,地表陣地一片焦土。

舉個簡單、但卻令人無言以對的例子:中國軍隊的軍服沒有軍銜識別符號,指揮官都是從本單位挑選出來的,士兵籍此來辨認自己的指揮官。作戰中指揮官陣亡後,作戰單位也隨之解體,士兵不承認新來的陌生人是他們的長官,由此產生的混亂狀態也是中國軍隊遭受傷亡的原因之一。

接下來的十年時間裏,中越邊境打打停停,停停打打,衝突不斷,沒有哪一方成為戰爭真正的贏家。但是在這段時間裏,中國各大軍區輪流派兵參戰,中越邊境成了練兵場。

楊達在談到戰爭對中國軍隊的影響時說:”戰爭對中國軍隊最重要的影響是,強調了軍事現代化的重要。戰爭給解放軍一個很重要的經驗,就是軍隊要正規化,不能像過去打遊擊那樣,過去的經驗一定要放棄。”

歷史進入80年代,中國開始改革開放。越南自1986年起也開始他們的改革開放。到80年代後期,中越雙方認識到,軍事對抗沒有意義。楊達介紹說,1990年前後中越邊境還有放冷槍的,但此後就回到和平、幾乎沒有控制的開放的邊境。兩國國內政治經濟的改變使戰爭成了落後的代名詞。這場戰爭除了給交戰雙方造成損失外,對東南亞地區政治也產生很大影響。

楊達分析道:”這場戰爭對東南亞是很重要的。1978年越南推翻柬普寨波爾布特政權後,東南亞成為兩個陣營,一個是反越陣營,一個是親越陣營。中國當時是支持反越陣營的,在中國的支持下,東盟一直支持波爾布特政權的所謂合法地位,包括在聯合國的席位。所以從1979年一直差不多到90年代中期,紅色高棉雖然沒有控制領土,但仍佔據聯合國席位,所以說東南亞也有它的冷戰。”

中越之戰也對亞太地緣政治產生影響。美國80年代與中國關係越來越好,在新疆建立監聽系統,中美軍事合作越來越多。而蘇聯則與越南越走越密,80年代蘇聯在金蘭灣擁有海軍和空軍基地。中越戰爭也反映了美蘇兩大陣營的冷戰。

中越戰爭極大鍛煉了中國軍隊。79年戰爭,中國軍隊其實無論各方面都是不如越南。素質上,越軍曆抗法,抗美,數十年戰爭中度過,軍隊戰鬥力極強。中國大米,蘇聯援助大量軍火及繳獲美軍的軍火可以供它再打一場越戰。武器裝備上,士兵普遍裝備AK衝鋒槍,而同期中國士兵還用56式半自動步槍。越軍炮兵尤其了得,打得奇准不說,單口徑就比中國軍隊使用得大,且射程遠,威力大。79年中國軍隊就吃了越軍遠程炮火的大虧。空軍方面,米格21和23蘇聯援助已是制式裝備,而中國同期還是使用殲6,即米格19。後勤方面,中國軍隊是深入敵國,補給不便,越軍則是守株待兔,毫無後顧之擾。另外中國軍隊的指揮,通訊系統極其落後,仍停留在五六十年代水平,造成79年戰鬥中許多無謂的傷亡。經過79年一戰的教訓,中國軍隊痛下決心,改革軍隊作戰體系,更新裝備,改善後勤,恢復軍銜制,強化通訊和指揮。到84年廣西法卡山之戰,中國軍隊已是煥然一新了,走上了現代化軍隊之列。

第二,中越之戰拖垮了越南。越軍於78年入侵柬埔寨,精銳盡出,卻深陷泥潭。中越之戰又從北方拉開,令越軍兩面受敵,疲於奔命。國家經濟建設無法搞起,軍費不繼,民生凋敝,只好不斷向蘇聯伸手。多年積累的家底最終耗盡。而中國是個大國,資源豐富,又加上實行改革開放,國力迅速上升,從84到88年期間,基本上是將越南當做練兵場,各大軍區輪流派兵作戰,鍛煉軍隊戰鬥力,測試新式裝備,培養了一代軍人。同時也是直接支援了柬埔寨的抵抗力量,令越南無法喘息。當世界進入九十年代,回頭一看,亞洲各國早已紛紛崛起,經濟迅速發展,而越南卻還在喝稀米粥。大好十年發展機會,就這麼白白浪費在無謂的戰爭之中了。

另外,中越之戰,對亞太地區地緣政治的影響還包括,蘇聯也被拖入越南這個無底洞,其亞洲擴張野心受到遏制。每年數十億美元軍費投入越南,變成的僅僅是一堆堆白骨,其餘一無所獲。中國和美日歐更加靠近,對中國的戰略圍堵已不攻自破,再無意義。反而在中美聯手壓制下,特別是美國利用星球大戰計劃等軍備競賽手段以及歐洲的鐵幕圍堵,和平演變,亞洲中美合作,蘇聯經濟日益衰弱,最終被拖垮,國家四分五裂,一代梟雄灰飛煙滅!越南從此失去大靠山。雖說俄羅斯繼承了蘇聯衣缽,繼續使用金蘭灣,同時提供援助,但也不在是免費黑麵包加土豆牛肉了。一切以硬通貨為准。柬埔寨也從此再次擺脫越南,其扶持的傀儡政權洪森轉而向中國示好,老撾也開始更多轉向北京。中國憑藉其強大經濟,政治及軍事影響力,再次稱雄亞洲。正可謂”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