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秘起草講話稿的玄機

中共十八大後,兩位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強、王岐山在不同場合、不約而同要求與會官員“不准念稿子”,正在形成一種改變官場文風的指向標。這將影響到大陸基層官場中龐大的寫作班子隊伍,也將成為改變某些人撰寫“八股文”惡習的新契機。

與一般演講稿不同,除了掌聲,官員講話時,與觀眾的互動性基本不存在,而都有明確的政治意圖和工作目的:傳達精神、佈置工作、提出指示。作為政府機構寫作班子的成員,或者為官員服務的文秘,撰寫這樣的講稿,實際上有著特殊的“技藝”。

在許多地方政府及其領導人的文稿裏,對數字有極強的傳統偏好。概括工作時候,非常願意拿數字作總領、作口號,從“三大戰役”、到“四項監督制度”、“五位一體總佈局”,都由數字進行統領。尤其在基層官場,更是把三位一體、五大機制、八項作風、十大戰役等詞彙用得稀爛。百度搜索“十大工程”,可得918萬個頁面,大部分都是官員講話。

講話稿中的數字扮演的另一個角色就是政績說明書,這在行政官員的講話裏十分明顯,所謂“官出數字、數字出官”,同比增長多少、完成多少、排位第幾,會進行排山倒海的羅列,相對於文字表述,數字往往更有衝擊力。曾經有位領導秘書抱怨,自己的老闆對自己稿子永遠只有兩個評價:一是“數太少”,二是“加點數”。

對偶和排比也會有大量運用。基本理論、基本路線、重要綱領、重要經驗,類似這樣工整又宏大的詞彙,在各級政府官員講稿中比比皆是。排比句之所以受到歡迎,在其作為修辭的一種,能夠很好提振士氣、鼓舞人心、烘托氣氛,這與統一思想的組織要求、動員發動的講話意圖有著內在的契合點。

不同業務出身的領導,也會體現不同風格。有一位領導是搞音樂出身的,他在一次講話稿中寫的是:不能再讓那些有潛力的企業只是“羞答答的玫瑰靜悄悄地開”,要更多地唱響企業發展的“紅梅贊”、“牡丹之歌”;有從軍經歷的領導,則會體現自己對軍事詞彙的熟悉和偏好,對戰爭類詞彙使用頻繁:要打攻堅戰、持久戰、反擊戰,面對困難要一鼓作氣、執行命令要破釜沉舟等等。對於幹革命出身的共產黨人來說,這些詞彙本身脫胎于毛時代的著作,文化背景正統,也容易為同行們接受;有的中文系出身或者本身就是秘書出身的領導,會在列提綱的時候,在成語使用和文字雕琢上大秀功底。

有一個研究室主任,專門起草書記講話,為達到偏愛詩句的領導要求,他熟練背誦毛主席詩詞和唐詩三百首;另外,《學哲學用哲學》買了3本,有2本已經翻爛了。

官員講話稿從語氣到措辭,基本上不幽默,語氣堅定而不容辯駁,提出的要求都是合乎政治紀律的。因此,官員大都是在照本宣科,與其說是講話,不如說是念稿。尤其是在紀檢、組織、人事等敏感的會議上,以及政府一把手作政府工作報告的時候,基本上完全照稿念,不作發揮。而這些講話稿都是有明確規定,不允許輕易變更的。

大多數官員也就養成了照本宣科的習慣,從念“同志們……”開始,分列“一、二、三、四……”一直念到最後“謝謝大家”,滴水不漏。但是,風格不一的官員,對待講話稿的態度就會大異其趣。另外也要看場合,像聯歡、離職、去職等場合,官員們偶爾也會放下架子,說一些工作場合不可能出現的真心話、內心話。

某局級領導曾任某地一把手兩屆近10年,作風不可謂不嚴謹、認真,個人形象不可謂不嚴肅,終於到了榮退二線時,轉任另一地政協主席。在離別前的答謝宴上,他居然破天荒地掩面哭泣,並為這些年來做得不合理、不近人情之處向所有同僚道歉,令在場所有人動容不已。

官員臺上念多念少,一方面在於個人風格,同時跟秘書班子的寫作水平也有很大關係:如果準備的發言稿非常對胃口,也許會非常倚重並大部分參照發言。相反,對早已經見慣了的官場“八股文”的講話者來說,也知道這是雞肋。這就是為什麼很多官員對著講話稿常有感慨:“念得多對不起觀眾,念得少對不起秘書。”

對於很多從基層幹起來、有實戰經驗的領導來說,“秘書党”、筆桿子們除非相當高明、揣摩到位,否則單純拿一些官場“八股文”來交差,過不了關。

有一位從基層起步的領導,在一次關於轉變作風的講話中說“幹工作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要做木匠,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不能做瓦匠,總是和稀泥;不要做鐵匠,你一下我一下”,一時被當地官員文秘傳為金句。所謂金句,最主要的特徵是生動又不失派頭,隱約帶有毛、鄧等老一輩領導人的講話風格或者目前中央領導人流行語的痕跡。

這對於秘書們來說是一種目標。講話稿中如果一味用“一要高度重視、二要形成合力、三要建立機制”這樣的套話實在沒有什麼吸引力。一些官員為了讓秘書們“少走彎路”,會把自己的一些想法、靈感有意無意滲透給隨從,有心的工作人員在“整理、提煉、歸納、總結”後,就會化成“精彩言論”。有的秘書會隨身攜帶錄音筆等記錄工具,在領導即興發揮的時候悄悄記錄,最後整理成文,為下一次講話撰寫做準備。

很多官員文秘都是“毛選”、“鄧論”等經典著作的忠實讀者,這些原典既是政治思想的源頭,也是官員講話稿靈感的源頭。而像《學哲學用哲學》《辯證法隨談》《×××講話實錄》等新近中央領導人的新著作,因為他們在政治、思想和語言風格上的獨有特質,受到基層官員的喜愛。

除此之外,中央主要報刊的重要文章、社論等,都是官員文秘常常需要認真研讀、消化和學習的。隨著時代變化、信息傳播加快,一些民間俚語、網絡用語也常常出現在高層領導講話中,像“不折騰”、“實幹興邦”、“正能量”等等,這些百搭的提法會以很快的速度傳達貫徹到基層,並在不同場合體現。

有一些詞彙本身不見得信達雅,卻是官場講話稿高頻詞。比如“抓手”一詞,這個新詞《現代漢語詞典》還沒有收入,近年出版的幾部新詞典也沒有收入,但在基層官員講話中的使用率居高不下,可以說與另一個高頻詞“契機”不分伯仲。

講話稿起草完畢後,有的官員對校對都有要求,不同官員對作為演講道具的稿件有不同的要求,有的官員喜歡用25磅甚至以下的行距、三號以下字體,這樣的話,1000字左右的發言能縮小到一篇,顯得乾淨利落、會風簡潔、簡明扼要,以體現他務實的作風。但多數官員,尤其是年齡偏高的官員,需要將講話稿準備得字大行稀。

一位官員因為有書法基礎,對楷體字有格外喜好,與公文要求正文一般為宋體或仿宋不同,他的標題是宋體,正文則是楷體。

許多官員並不是拿著預先準備好的講稿就到現場使用的。大多數時候,他們會通讀整篇文章,確保心中有數,尤其是非常重要的會議,需要對講話裏提及的數據、說法、項目、邏輯進行深入推敲、反復琢磨,偶爾還要動筆修改。這些後期加工完成以後,一篇講話稿基本就算定型了。

一些官員還會以現場的效果和意圖為標準進行簡單排練。他們在排練過程中,就要設計好念稿時的抑揚頓挫:凡是需要提高聲調的地方,表示強調;凡是快速念過不停頓的地方,表示例行工作無需多言;凡是反復念誦的地方,提示這是發言的重中之重;對於不點名批評時,要義正辭嚴,既對下屬進行敲打提醒,也要讓當事人心中有數;在進行點名表揚時要熱烈熱情,爭取形成帶動效果,烘托會場氣氛。

在這個環節準備中,講話已經不再是簡單的例行公事,對於自我要求嚴格的領導來說,這是一台不得不做好的演出。在有新聞報道的場合,一些官員會細緻到什麼時候看鏡頭,什麼時候看觀眾,以確保達到最佳效果。

(馬丁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