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君里為何被江青整死

2011年5月第十四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上,特別為一位電影導演舉辦了百年誕辰紀念影展活動,重金修復了他以往的幾部作品,在“向大師致敬”的單元裏作特別展映。

他就是2011年12月6日迎來百年誕辰的著名導演鄭君裏,他當演員成名,改行導演,兼顧理論與創作,在每一個領域都曾取得過驕人的成績,堪稱中國百年影史上罕見的“全才”。但這個江青口中“最好的朋友”,“文革”時被江青迫害致死,留下未完的理想永難再續。

20歲已成為星光熠熠的大明星

鄭君裏1911年12月6日生於上海,原名鄭重、鄭千里。17歲的他不顧父親阻撓,考進了田漢和歐陽予倩等人創辦的南國藝術學院。

鄭君裏的藝術生涯始於表演,1929年冬天,鄭君裏和同學陳白塵等人組建了“摩登劇社”,1931年加人中國左翼戲劇家聯盟,參與了《娜拉》、《欽差大臣》、《大雷雨》等名劇的演出,而在《大雷雨》中與他演對手戲的正是江青。20歲的鄭君裏就已成為星光熠熠的大明星了。

執導《一江春水向東流》

1939年,鄭君裏小試牛刀拍了第一部片子--大型抗戰紀錄片《民族萬歲》。

期間鄭君裏還翻譯了著名的《演員的自我修養》一書。他是第一個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介紹到中國的人。斯氏是俄國現實主義戲劇流派的創始者,在《演員的自我修養》中提倡演員不應模仿形象,而是“成為形象”的體驗派表演,斯氏體系長期佔據著中國的話劇舞臺和銀幕。

1945年抗戰勝利後,鄭君裏回到上海,在有共產黨背景的昆侖電影公司工作。他以執行導演的身份,與當時因《漁光曲》已聲名遠播的大導演蔡楚生合作,拍攝出一部影史傑作《一江春水向東流》。在上海南一上映,便創下了解放前最高的觀影人次紀錄--短短三個月時間,共有71萬多人次觀看了本片,平均每7個上海市民中就有1個人看過此片。

影片拍攝時,蔡楚生正患肺結核,不離床榻,幾乎所有實際的拍攝工作都交給了鄭君裏,他每晚往蔡楚生家裏跑,商量第二天的拍攝,將其旨意盡最大可能體現到銀幕上。最後片子的剪輯也出自鄭君裏之手,因此蔡楚生說:“沒有君裏,就沒有我的電影。”鄭君裏改行做導演,一出手就不同凡響,顯露出非凡稟賦。

毛澤東將《烏鴉與麻雀》定為一等獎

鄭君裏於1948年拍攝的影片《烏鴉與麻雀》是一部諷刺現實的傑作。影片形象地記載了國民黨政權在大陸的“末日景象”。

為了避免被禁,《烏鴉與麻雀》的劇組准備了兩份劇本,一份刪掉敏感的場景與對話送審,而最後的成片劇本,往往被藏在攝影棚頂的吊燈臺上或稻草堆裏。編劇執筆陳白塵更是不能出現在片場,因為他早早上了國民党的黑名單。到了1949年4月,影片還是被上海“警備司令部”要求停拍,當局甚至收走已拍好的膠片去審查。

創作人員一直堅持到上海解放才使影片恢復拍攝,並於1950年初完成上映,跨越了兩個時代。6年後,文化部決定給建國以來的電影評獎。《烏鴉與麻雀》最初評為二等獎,周恩來聽聞這一結果,不大滿意:“這些人冒生命危險的戲,何以只有二等獎?”話傳到毛澤東那兒,他也贊同總理的意見,覺得該給這部片一個應得的地位,於是改評為1949-1955年的優秀影片一等獎。

江青將“最好的朋友”整死

鄭君裏與江青在20世紀30年代相識,他倆很快成為好友。1936年4月,鄭君裏為江青主婚。1936年10月,鄭君裏與南京金陵大學學生黃晨喜結良緣,席上惟一的女賓就是伴娘江青。可見兩人交情之深。

解放後,江青去外地活動,住處保密,但每到上海,必召鄭君裏夫婦到她住處用餐。

但這種關系很快變成了一種災難。“文革”前夕,江青專程來“看望”鄭君裏的夫人黃晨,之後又委託張春橋找鄭君裏談話。敏感的鄭君裏交出了江青去延安後寫給他們的幾封信,以及她的兩張照片。不過,這似乎還遠遠不夠。1966年10月9日淩晨,趙丹、鄭君裏、顧而已等人幾乎同時被閃電式地抄家,闖入者們手法專業地只帶走日記、書信、手稿、相冊等資料。直到“文革”後解密,才知道幕後主使人正是江青,而那些材料一送達北京,即由江青親自一一燒毀。隨後在她的授意下,1967年11月,張春橋親筆批示,把在上海曾與江青共過事的人全部抓起來隔離審查,鄭君裏再次在劫難逃。他們都被打成“特務、叛徒、歷史反革命、黑線代表人物”,受盡各種殘酷的迫害。

1969年4月23日,這位優秀的導演最後在獄中不堪折磨身患肝癌,黯然離世。

(黃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