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兩岸關係:呈錯位發展之勢

新春之後,國民党榮譽主席連戰的北京之行使人們對兩岸關系的未來增添了一份期盼。兩會召開期間,新一屆中央領導再次重申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基本國策,並提出“兩岸同胞共同來圓中國夢。與“共同開創中華民族新的前程”的重要主張。然而,北京與臺北對未來兩岸關系發展規劃不盡相同,呈現錯位發展之勢,隱憂正在浮現,困難正在增大,兩岸關系進入所謂的“深水區”。

連戰之行無法化解兩岸的政治歧見

這次連戰的北京之行,並不像他此前講的那樣僅僅是“走春訪舊”,而是肩負重任、有特殊意義。首先,此行是在兩岸領導權力結構出現重大變化--馬英九取得連任、中共十八大完成領導班子換屆、北京兩會召開之前--進行,有著特殊的意義。當前兩岸關系正處在“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關鍵時刻,如何繼續鞏固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成就、將兩岸關系向前推進,是兩岸面臨的共同任務。在兩岸領導人無法直接往來的情況下,連戰已成為兩岸關系發展的一個重要紐帶,扮演著兩岸和平使者的角色。其次,此訪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借與連戰會談之機,宣示了新一屆中央領導對台政策的原則與主張,既有傳承、又有發展。習近平在與連戰見面時,強調“繼續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促進兩岸和平統一,是新一屆中共中央領導集體的責任”,提綱挈領地表達了新一屆中央對兩岸關系和平發展與和平統一的總目標。在許多涉台與兩岸關系發展的具體問題上,習總書記基本上延續了中共中央一貫的對台政策原則、立場與做法,並提出“兩岸同胞共同來圓中國夢”這一具有創新的理念,將台灣問題與當前中國大陸倡導的中國夢相連接,更具現實意義與深遠的政治、歷史意義。

連戰在會談中強調, “兩岸各自的法律、體制都實施一個中國原則,台灣固然是中國的一部分,大陸也是中國的一部分,從而形成‘一中架構’下的兩岸關系,而不是國與國的關系。‘九二共識’由此產生,這是雙方政治互信的基礎,必須加以維護”。這是連戰近年來對“兩岸一中。或“一個中國”原則最為明確的表達,也延續了吳伯雄去年年初與胡錦濤會面時談話的精神(只是沒有明確講在國民黨內部引起爭議的“一國兩區”概念)。特別是連戰還明確提出了“一個中國、兩岸和平、互利融合、振興中華。,倡導兩岸政治對話、建構一種“平衡、對等、有效。的兩岸政治架構。然而,連戰這一關於兩岸關系發展的主張,卻被馬當局公開否認,這顯示出國民黨內部與執政當局內部對於兩岸關系發展仍存在不同意見,連戰的兩岸新論述與“習連會”所表達的立場或論述仍然無法化解兩黨的政治歧見,政治分歧仍是開創兩岸關系發展新局的重要障礙。

中央對台工作的四個重點

中共十八大之後,中共領導班子進行了換屆,中央對台工作小組成員也相應有了大調整,習近平總書記任組長,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俞正聲出任政協主席,並接替賈慶林出任副組長,具體負責對台工作。春節過後,俞正聲首次主持中央對台工作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提出了當前及未來一段時間中央對台工作的重點與方向:一是努力增進兩岸政治互信,反對“台獨”分裂圖謀,保持兩岸關系發展的正確方向:二是加快ECFA的後續協商、加強兩岸產業和金融合作,支持幫助台資企業發展,促進海西經濟區建設,三是進一步促進兩岸人員往來、深化文化教育等領域交流,擴大兩岸基層交流;四是要著力提高兩岸交流的品質和效益,積極推進制度化建設項目,五是要鼓勵兩岸學術界從民間角度就解決兩岸政治問題展開對話。

俞正聲的這一講話有四個重點。第一點是政治與戰略層面的,即強調增進兩岸政治互信,實質上就是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分裂活動與圖謀,這是中共一貫的、最重要的對台政策與策略,目標是“保護兩岸關系發展的正確方向”,實際上就是堅持和平發展與和平統一的方向,防止兩岸關系發展只重視技術層面與工具層面的交流發展,而忽視兩岸關系發展的核心是維護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這一正確方向,避免兩岸關系發展出現方向性偏差,避免出現和平分裂。

第二點是提出了對台工作或兩岸關系發展方面的一些具體工作,主要包括ECFA的後續協商、兩岸產業與金融合作、人員往來與文化交流等,這與馬當局主張的兩岸關系發展工作重點差別不大,是雙方最大的交集點,也是未來兩岸關系的重要基礎工作。

第三點頗有新意,強調“要著力提高兩岸交流的品質和效益”,這是新一屆中央首次明確提出這樣的概念與口號,應是有所指的,有針對性的。近年來,隨著兩岸關系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兩岸關系日益緊密,但台灣民眾對大陸的好感並沒有多大改善,對兩岸和平統一的認同沒有明顯增長反而下降, “台灣主體意識。持續高漲,這顯然與兩岸交流的目標背道而馳。同時,兩岸交流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值得關注的問題,如大陸惠台政策與“讓利”未能落到實處、兩岸經濟合作的利益分配不均、大陸民眾赴台旅遊存在安全隱患等。如何才能提高兩岸交流的品質和效益,是未來兩岸需要深入探討與解決的重大課題。

第四點則提出了如何突破兩岸政治問題的途徑,即“鼓勵兩岸學術界從民間角度就解決兩岸政治問題展開對話”。在堅持“先易後難、先經後政、循序漸進。原則的同時,大陸開始不斷呼籲“逐步破解政治難題”,主張開展政治對話。但與此同時,由於意識到這一問題的困難性、艱巨性,俞正聲強調,鼓勵學術界。從民間角度展開兩岸政治問題的對話,而不是急於“由經入政”,這有矯正大陸學界急於給馬當局施壓、開展兩岸政治對話的傾向。

馬英九的“三個著力點”

馬英九對兩岸關系的發展是建立在現實主義基礎之上的,沒有宏大的、長遠的規劃與目標,與大陸不斷強調的深化兩岸政治互信、開創兩岸關系發展新局的期待有很大落差。新春過後,馬英九在“2013年大陸台商春節聯誼會”上就兩岸關系發表重要講話,提出三大工作重點:一是擴大深化兩岸交流,二是盡快協商海基會與海協會的兩會互設辦事處,三是通盤檢討修訂“兩岸人民關系條例”中不合時宜、帶有歧視性的條文。這三個工作重點或著力點並不具有新意,是“大選”之後馬英九一直強調的兩岸關系發展規劃。這一規劃立意不高,目標偏低,僅停留在技術層次,對改變目前與未來兩岸關系格局的意義有限,與大陸強調的兩岸關系發展的戰略性目標,即深化兩岸政治互信、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分裂活動,有根本性的差異。

馬英九對于深化兩岸交流的重點是放寬陸生赴台就讀門檻與擴大青年交流之類的文化與社會交流。兩會互設辦事機構一事兩岸一直在推動,也是技術性的工作。修訂“兩岸人民關系條例。是一個較為重要的兩岸往來的制度建設工作,只是馬英九對這一法規條例的修訂不是“大修”,不是“大開放”,只不過是對“不合事宜”、對大陸有“歧視性的條文”進行修訂,雖然應給予肯定,但遠遠不夠。能否通過修法,做到取消對大陸的歧視性待遇,仍然讓人懷疑。因為在民進黨的強烈抵制下,馬當局在兩岸關系上的開放是非常有限的,仍會對大陸保留一定程度的歧視或不公平的規定。在新春之後臺灣“立法院”的新會期中,不論藍綠提出的“優先法案”,都是內政方面的,沒有一個與兩岸關系有關。這意味著馬英九修訂“兩岸人民關系條例”的規劃,可能很難在年內實現。

在當前臺灣島內政治生態複雜、馬執政當局施政困難的情況下,馬當局無法將更多的精力放在兩岸議題上,更不會觸及更高層次或較敏感的非經濟議題。這可以從馬英九的這次講話中得到佐証。因此,在當前情況下,兩岸關系發展的基本思路仍應是在鞏固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成果的基礎上,以深化兩岸交流與合作為主題,循序漸進,“穩中求進”。

未來和平統一道路更加艱困

近年來,大陸對兩岸關系發展過度強調和平發展,主張要建構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框架,而對“和平統一。講得少了,談得少了,於是給外界、尤其是台灣一個錯誤的資訊,似乎兩岸關系發展的目標就是和平發展,簽署“和平協議”。不過,近來大陸逐漸意識到這一問題。中共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未來兩岸政治關系的“三大願景”之一就是“探討國家尚未統一特殊情況下的兩岸政治關系,做出合情合理安排”,終極目標仍然是實現國家統一,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其他所有對台工作與兩岸關系發展的政策與措施都是為這一目標服務的。

然而,台灣當局對兩岸關系的未來發展卻沒有這樣的主張與規劃。以民進黨為首的綠營是一個堅定的分離主義者,是大陸爭取國家和平統一的首要敵人與對手。而當前執政的國民党與馬英九也不再像我們曾經期待的那樣。逐步本土化的國民黨,是實用主義與現實主義者,已沒有明確認同與追求兩岸統一的政治主張。執政者馬英九對兩岸關系定位是兩岸“主權互不承認,治權互不否認”,同時一直強調“中華民國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甚至近來更將“中華民國與台灣等同”,其治權範圍為“台澎金馬”,即“中華民國在台灣”與民進黨的“中華民國是台灣。已沒有本質區別。馬英九一直回避談統一,強調“不統、不獨、不武”,日前他又因中共不承認“台日和約”而拒絕兩岸聯合保釣,也是要大陸承認“中華民國”的合法化。

這是殘酷的政治現實。在今天的台灣,我們已找不到致力於兩岸和平統一的政治與社會力量,國民黨已不是島內真正的和平統一的政治勢力,只是依靠陸獲得執政權的現實主義的政黨;親民黨也不是真正的統派,新黨、統一聯盟等統派力量又不足;尤其是在當今的台灣政治領袖中沒有敢公開主張兩岸統一的人物,未來更難,這預示著未釆和平統一道路更加艱困。

大陸“讓利”與台灣“要利”的兩岸合作模式仍會延續

盡管兩岸對未來關系的發展規劃不盡相同,但兩岸交流在多個方面取得進展仍是可期的,只是這種進展仍離不開大陸“讓利”與台灣“要利”的互動模式。

兩會互設辦事機構應成為最具突破性的看點。兩岸互設辦事機構已成為兩岸關系制度化與機制化發展的重要工作,已取得新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