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反內地遊客“自由行”浪潮再起

香港限購奶粉風波

爭議聲中,香港特區政府通過了一項將嬰幼兒配方奶粉列為法定儲備食品的法規。法定儲備食品意味著,無論是奶粉進口數量還是出口數量都會受到嚴格限制。

2013年3月1日,“奶粉禁令”正式開始,內地滿16歲以上的公民只能攜帶1.8公斤(相當於兩罐奶粉)離港。限購首日即有10人面臨檢控,香港方面共截獲了10個違規個案,其中8個香港人,2個內地人。檢獲的最大違規案例是一位香港男士攜帶15罐奶粉出關。

回歸15年 以來,旅遊業成為香港經濟的重要組件之一。內地遊客巨大的購買力也讓香港的零售業、餐飲業受益匪淺。但因本港名牌電子產品、國際主流化妝品、服飾品牌價格 較內地便宜許多,加上內地奶粉不受信任,造成內地遊客,甚至是商家專門組織的“水客”(指以賺取“帶工費”為目的,頻繁往來於粵港、粵澳之間,通過旅檢等 渠道,把涉稅貨物或禁止、限制進出境的物品化整為零,攜帶、運輸進出境的人員)瘋狂採購、並與本地購買者發生衝突的現象。

2012年底,本港發生多起市民不堪“水客”騷擾示威事件,部分示威者築成人牆阻止水貨客入閘。一些市民還提出“還我奶粉”口號,並在特首梁振英外出時當面抗議。

幾乎與香港實行“限購”同時,澳門也在2月份實施“奶粉計劃”。為了防止跨境水客造成奶粉荒,澳門特區政府為了讓家有寶貝的父母安心過年,每個嬰兒的父母可以免費登記領取奶粉卡,憑卡保障供應。

2012年8月,梁振英曾表示,特區政府將控制內地入境香港的人數。“奶粉”和“水客”事件爆發後,一些香港和澳門輿論也提出,內地旅客來港數量已超出當地設施負荷,檢視“個人遊”已刻不容緩。

本港服務業受惠豐厚

2003年,“非典”來襲,相關經濟陷入低谷,北京宣佈實施內地居民赴港澳“個人遊”(即“港澳自由行”)政策。

資料顯示,2002年“個人遊”未展開時,訪港遊客僅為1660萬人次,其中682萬為內地旅客,占整體旅客量41.2%。而到了2012年底,訪港旅客大幅增至4861萬人次,較10年前增加1.9倍,內地旅客占整體旅客量更增至七成以上。消費開支方面,訪港旅客總開支也由2002年774億元,增至2012年的1383億元,增幅逾七成。

其中,最受惠的莫過於零售業。根據香港統計處於2011年出版的《香港統計月刊》專題文章顯示,2005年,旅客為香港零售業帶來的毛利為156億元,至2009年,已升近1倍至307億元,充分反映內地旅客在過去10年對香港零售業的巨大貢獻。

另 一個直接受惠于內地旅客增加的行業,則是酒店賓館業。現時香港三星級酒店房價逾千元,五星級酒店更是天價,影響所及,以往在油麻地、旺角舊樓開設的賓館、 公寓紛紛擴建,並改名為酒店名稱,雖然條件十分簡陋,但以數百元價格的房費接待希望節省開支的內地客及團體客,也經常客滿。根據香港政府統計處的統計,入 境旅遊在2010年為香港GDP貢獻了592億港元,占香港GDP總量的3.5%。

香港五星級酒店盈利情況,或許可以從員工領得的年終獎金窺知一二。以2013年農曆春節為例,港島香格里拉向員工發放平均等於4.5個月薪金的獎金,九龍香格里拉員工獲4.25個月獎金,君悅酒店員工獎金為3.25個月,奕居、JW萬豪酒店及W酒店員工則各派三個月,遠比其他行業高出許多,可見各酒店盈利豐厚。

香港接待能力堪憂

但“個人遊”發展至今,也逐步膨脹成香港吃不消的龐然巨物。

一方面,主攻個人遊市場的國際品牌名店或珠寶店,近年紛紛進駐香港旅遊區。其不計算成本,在一線地區的商鋪,如銅鑼灣羅素街、波斯富街及尖沙咀廣東道等租店,令這些地區的鋪租往往飆升三至五成,部分更高達一倍,結果當地不少食肆或者一些傳統店鋪被迫搬遷或結業。

隨著老店逐一消失,取而代之是內地旅客來港必光顧的藥房。本刊繞銅鑼灣一圈統計區內的藥房數目,範圍由東起告士打道南行線、西至堅拿道天橋對落的軒尼詩道友光大廈;北由告士打道西行線,南至禮頓道。結果發現,區內共有29間街鋪藥房,便利店卻只有13間,藥房數量是便利店的1.2倍。從藥房出來的十居其九都是挽著大袋小袋的內地旅客。

灣仔區區議員伍婉婷坦言,最近一年,銅鑼灣藥房開張的速度很快,感覺好像每個月都有新藥房,走兩步就有一間藥房、化妝品連鎖店或者珠寶鐘錶,全部都是做個人游生意,嚴重了影響本地居民的生活。

她舉例說,“位於駱克道與景隆街交界的地方,以前有一家便利店,每天都有很多顧客,去那裏買東西經常要排隊,但這家便利店最近竟然也倒閉了,變成藥房。以後居民晚上到街上,都不知道去哪里買午餐肉罐頭煮面吃了!”

另一邊廂,香港地少人多,對龐大的個人游旅客的承受能力也開始出現問題。近年來,來港旅遊購物的內地“個人游”旅客與日俱增。2013年春節期間,大批內地旅客湧港,更出現迫爆商場、景點的現象,港人無論是在地鐵車廂、大小商場、食店,都不難碰到拉著行李篋沖來沖去的內地旅客。

在此情況下,一些兩地文化、習慣上的差異也日益明顯以至尖銳地呈現出來,部分內地旅客大聲講話、排隊緊貼身體以至搶位等習慣,令到部分港人為之側目,甚至感到被滋擾和“侵犯”。

與香港只有一海之隔的澳門,情況也不樂觀。據澳門特區政府統計,在2月9至15日的農曆年假期間,澳門錄得的入境人數為93.7萬人次,當中有近63萬人為內地旅客,比澳門的57.7萬人口還要多。由於澳門地方小,社區、景區相連,居民飽受人多之苦。

其中,大三巴牌坊腳“手信街”,遊客眾多,經常造成交通長時間癱瘓的局面。新馬路行人道本已狹窄,平日已有人滿之患。假日期間的景況更壯觀,人群背靠背,龜 速前進,舉步維艱,不少旅客被逼走上郵政局旁的梯級休息。而人潮也為公共交通帶來壓力,交通督導員忙於疏導,但經常有人為求方便,胡亂沖出路面,險象環 生。

此外,近年內地流行以“香港奶粉”送禮。每逢內地法定節假日和週末,許多內地旅客到香港和澳門大手掃購奶粉,令兩地奶粉供求進一步失衡。不少港澳的嬰兒父母 怕子女沒有奶粉吃,和水貨客在店內爭搶奶粉並引發口角,更有人在網上提倡“港人/澳人港奶”,要求政府保證市面奶粉優先供應本地人。

這些行為讓一些港澳居民覺得本地的資源正被搶走,與內地居民之間的矛盾也不斷升溫。每當香港市民和內地遊客發生衝突時,此前“雙非”孕婦赴港產子、水貨客擾民、奶粉被搶購一空、本地嬰兒父母買不到奶粉等問話題就會引起媒體和輿論積極討論,話題再度發酵。

而在互聯網上,兩地網友也常互相指責。內地網友經常以內地遊客在香港遭遇黑旅行社,被迫夜宿大巴、強制購物等遭遇舉例,痛訴香港旅遊業的種種不規範,並列舉北京對香港的各種經濟層面上的“幫助”,而香港網友則以數落內地遊客在各種公眾場合的“表現”回擊。

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會長楊耀忠表示,內地人與香港人在成長環境、生活習慣等方面有所不同,社會制度及價值觀上也存在差異,造成彼此的不適應和隔膜。

香港的電視劇《老表,你好野!》最近熱播,劇情反映中港兩地文化差異,勾起了港人與內地個人游旅客、水貨兵團、以至雙非孕婦之間種種不快經歷,在香港社會大受歡迎。

反思“個人遊”政策

一些輿論和學者提出,內地旅客來港數量已超出當地設施負荷,重新審視“個人遊”已刻不容緩。港澳個人遊客政策應否調整?是否應該設定限額?已開始在兩地社會引起反思。

澳門理工學院社工課程副教授蘇文欣表示,2012年遊客已超過2800萬人次,接近有研究所指澳門旅客承載力約2900萬人次的上限,特區政府有需要重新檢視現行政策。

蘇文欣指出,對承載力作出評估,不只是簡單規劃這個城市能夠容納多少遊客,更主要是設施和空間使用問題。顯然,現時不少澳門市民已有怨言,質疑世界旅遊休閒中心是否要建立在市民的不方便及不快樂之上。他說,市民和遊客都應享有開心,“本地人不感到太大壓迫感”。

2012年8月,深圳市計劃放寬自由行的措施,允許當地非戶籍民眾可“一簽多行”赴港。此舉引發港人新一輪反自由行浪潮,而被迫暫緩。特首梁振英稱,“一簽多行”得來不易,對香港發展有好處,但他也關注到香港旅遊和社會設施可能面對負荷飽和的情況,特區政府會密切留意和跟進有關問題。

香港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部副教授成名則認為,一簽多行旅客占內地旅客的比例大,目前已影響港人生活,成為計時炸彈,政府應儘快收緊一簽多行及檢討個人遊。他警告說,“政府不出招是會有代價,就是香港人對北京反感,對一國兩制的信心也會動搖。”

不過,在港澳社會尤其是商界,反對為個人遊人數設上限的聲音也有不少。

香港經貿商會會長李秀恒指出,內地客已經成為香港旅遊業的“命脈”,當中養活不少行業,如果失去內地客源,後果可想而知。他質問說,“內地客消費力之強,已經國際聞名。當全世界都把中國遊客視為‘財神’的時候,難道我們反而想趕走‘財神’?”

李秀恒承認,水貨和奶粉問題,對新界部分地區居民生活和有嬰家庭經濟開支的確有所影響,這是內地客“個人遊”衍生的一些後遺症,但香港不能因噎廢食,而是要設法採取一些針對性的措施來解決。

本港時政雜誌《東週刊》2月20日的一篇評論文章甚至警告,百多年來香港之所以成為傲視全球的富裕城市,是因為沒有保護主義和排外主義,從來不仇視和排斥外來的人和財,“如果上述的閉門心態抬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