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長廷雖加入中委會卻註定孤身走我路

在紛擾了半年有餘,一直「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的民進黨「中國事務委員會」,在蘇貞昌主席迫於必須在赴美訪問時能向華盛頓表明其擁有可以「搞掂」兩岸政策的急切需要之下,終於峰迴路轉,於昨日主持了「中國事務委員會」的第一次會議。盡管按照古今中外有關機構會議的規律,首次會議確是不會達成甚麼結論,但從「中委會」昨日會議的情況看,即使是在今後也將難以達成什麼共識,更遑論能作出什麼結論,這個機構只是一個「清淡會」甚至是「辯論會」而已,黨內對調整兩岸政策的兩個極端主張,將會在這個機構內進行激烈交鋒,甚至不排除會演變成黨內分裂,導致有人出走,另起爐灶。

作為民進黨內「交流派」一面旗幟的謝長廷,昨日出席了「中委會」的首次會議。但他是否能在遭受四面夾攻之下仍能堅持下去,有待觀察。實際上,民進黨成立這個「中國事務委員會」,本來就是謝長廷的主張,而且按照他與蘇貞昌的約定,將會由他出任其召集人。但後來謝長廷卻不願加入,這既是出於蘇貞昌「背信」,在謝長廷履約在黨主席選舉中保持中立之後,卻拒絕讓他出任「中國事務委員會」召集人的「私心」,更有謝長廷不滿蘇貞昌將「中國事務委員會」的定位,從最初連蘇貞昌也已同意的「民共交流平臺」,降格為「黨內兩岸政策溝通平臺」的原因。但經過認真反思,尤其是黨內湧起一股謝長廷應與蔡英文分工合作,由謝長廷選民進黨主席,而蔡英文則選「總統」的主張之後,謝長廷就藉著陳菊等黨內元老進行勸進的下臺階,「唔嫁又嫁」地入了「會」。這個變化,可能是出於以下兩個原因:其一、既然謝長廷熱衷兩岸關係尤其是民共交流,就不應放棄「中委會」這個民進黨內的主戰場,而應在「中委會」內力戰群雄,排除萬難,設法改變民進黨的兩岸關係政策。否則,他在北京眼中的「份量」就並不足夠,難以成為權威。其二、既然謝長廷要選黨主席,並在得到蔡英文支持,及去年民進黨主席選舉中幾位蘇貞昌的競爭對手中,有人可能會「拔刀相助」的背景,他當選的機率不低;而在接任民進黨主席之後,必須將「中國事務委員會」也一併接過來。倘現在卻拒「入會」,屆時就將會形成尷尬境況。再說,現在拒絕「入會」,在黨主席選舉中,倘他提出改善兩岸關係以至是民共關係的主張,並批評蘇貞昌的保守態度時,就將會成為蘇貞昌反擊的藉口。

但從「中委會」九名成員的立場看,謝長廷在會內並不佔有優勢。實際上,「中委會」成員的兩岸態度,基本上分為兩攤,蘇貞昌、遊錫、邱義仁、柯建銘等為一攤;謝長廷、蔡英文為另一攤;陳菊、賴清德雖然主張兩岸交流,但只停留於地方政府的「位階」,對黨中央使不上力。而且,即使是在「交流派」的一攤,蔡英文的主張也不等同於謝長廷。也就是說,在「中委會」內,「交流派」完全居於劣勢。

這個局面,蔡英文看得很清楚。因此有點意氣闌珊,在接到開會通知時就聲稱「另有行程」而公開宣告將會缺席。後來可能覺得首次回應就「劈炮」畢竟茜佳,因而昨日還是臨時改變主意,出席了會議;但在聽完了蘇貞昌的簡單致辭後陳明通的「報告」之後,就離開而去跑其「行程」了。看來,蔡英文對「中委會」的效能已經不抱希望,她現在要做的,是積聚力量爭取能在「二零一六」出線。畢竟,民進黨過往的傳統,是「總統」候選人的位階高於黨主席,全黨必須服從「總統」候選人,「黨綱」也必須暫時服從於「總統」參選政綱「(後來民進黨「全代會」還曾通過一個決議,將「總統」競選政綱列為「黨綱」的一部份)。因此,她可以不參加黨中央的活動,連中執委選舉也不派人參加,當然也就不太在乎「中委會」的職務。

但謝長廷的情況與蔡英文有所不同。他既然自許應負起「影響民進黨轉向」的責任,也既然要參選黨主席,就不能不參加「中委會」,並把它當作是真的那麼一回事了。然而,正如前述,蘇貞昌在挑選成員時,故意剔除那些本來也具有資格,但立場明顯「和中」的人士如許信良等,刻意地造成「圍剿」謝長廷的態勢,因而謝長廷在「中委會」內也就只能是一隻「孤鳥」。或許,蔡英文、陳菊會為他緩頰,但在「拒絕交流派」的圍攻之下,謝長廷難有作為。

實際上,昨日的首次會議,尚未實質討論問題,就已爆出陣陣火藥味,而且是對謝長廷實行「左」、右夾攻。其中「左」的方面,是遊錫聲稱「中委會」作出的任何決議,不得抵觸《正常國家決議文》。眾所周知,《正常國家決議文》的「獨性」極高,提出「制定新憲」、「參與國際組織」、「建立台灣共同意識」、「破除一中原則」等四個基本方針,並主張以「台灣」之名重新加入聯合國,完全是「台灣中國,一邊一國」的衍生物。按照「後法優於前法」的原則,已經凍結了承認「中華民國國號」的《台灣前途決議文》。而從遊錫昨日的表態,可以預現未來「中國事務委員會」最大的阻力,還是「一邊一國論」。按此立場達成的任何決議,都不可能會調整民進黨的兩岸政策,更不可能會得到北京的認可,使得「縮短最後一哩路」和「民共交流」這兩大訴求都將無法實現。

右的狙擊來自邱義仁。本來,作為「造王者」的邱義仁,在當年的民進黨「中國政策大辯論」之後,就一直很少表露自己對大陸政策的態度。而在陳水扁貪腐案爆發後,「新潮流系」開始轉向,在批判陳水扁貪腐的同時主張進行兩岸交流,因而其「立委」黨內初選參選人均被打成「十一寇」,「新潮流系」前總召洪奇昌也被打成「西進昌」;但也是「新系」龍頭的邱義仁卻淡出「流」的活動,當時人們還認為這是他受到出任「國安會」秘書長,及是陳水扁的幕僚所困束之故。而昨日他以「民進黨在歷經七次修憲的過程中,只有凸顯民進黨的主張,並沒有全盤接受這部憲法」的論述,反駁謝長廷的「憲法共識」,確實讓謝長廷下不了臺。由此來看,其實邱義仁才是「一邊一國論」的原創者,陳水扁只不過是接納了他的幕僚建議而已。有這樣的「一邊一國論」原創者在,而且還是一個「謀略家」和「戰略之神」,謝長廷縱使是「小諸葛」、「智多星」,也難以抵擋,他要在「中委會」內推銷其「憲法共識」,將會極為困難。或許,謝長廷已經預見到這一結局,因而只能是在會議中吟詩,「詩言志」一番而已。

在此情況下,謝長廷在「中委會」內將會很孤立,他加入「中委會」只剩下「維護黨的團結」的功能,完全達不到他的目的。因此,這就註定他今後在推動民共交流方面,只能是「千山我獨行」、「孤身走我路」。有游錫、邱義仁的「把關」,要本來就是「拒中派」的蘇貞昌調整兩岸政策,難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