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魚行舞醉龍傳遞非遺薪火情

【新華社5月17日電】澳門17日迎來傳統節日佛誕節,當地鮮魚行總會舉行傳統舞醉龍巡遊,吸引了大批遊客和市民參觀。

當天,澳門少年關志永大早就跟著父親關偉銘以及鮮魚行總會的街坊們到議事亭前地旁的三街會館集合,為每年魚行醉龍節的重頭戲“醉龍醒獅大巡遊”做準備。

用父親關偉銘的話說,關志永雖然未滿15歲,但早已經“身經百戰”。從四五歲起就跟著父親舞醉龍,小小的他扛不起實木雕刻的龍,就用縮小版的木龍來舞。隨著關志永從稚童長成少年,他也已連續十年參加醉龍巡遊。白衫、黑褲,腰間和額頭繫上紅帶,手持栩栩如生的醉龍首,平時帶著眼鏡斯斯文文的關志永立刻英氣勃勃,加入百餘人的醉龍巡遊隊伍,跟隨著鑼鼓點起舞,豪飲一大口,在舞動中噴薄出口,酒香四溢。

與大眾所熟悉的多人舞動一條長龍的舞龍形式不同,澳門的醉龍只有龍首和龍尾兩個部分,在首尾配合默契的同時,表演者可以更加自由的發揮,還有舞者手持酒罈或酒瓶,往舞龍的舞者口中灌酒,而後運用中氣將酒噴射出來,一時間個個似醉非醉,腳下踉踉蹌蹌,手裏卻舞得有板有眼,正是所謂“形醉、意醉而人未醉”、“三分酒意七分功”。

一路從三街會館前地舞到議事亭前地,魚行醉龍節的開幕儀式在這裡進行。每次舞醉龍前都必須祭拜神靈,延續了百餘年的規矩至今未變,隨後是醉龍上紅(將紅布條挂在龍角上)和點睛。醒獅醉龍齊舞,一醒一醉之間,皆是喜悅靈動。關志永如今算得上舞醉龍隊伍裏的“骨幹”了,開幕“採青”表演中獨他一個年輕人與十幾位叔伯共舞。舞者用龍嘴夾起封住酒罈的生菜,而後便可抱壇豪飲、噴吐。現場觀眾難免遭殃,卻是歡笑陣陣,醉龍舞出的是舞者酣暢,觀者淋漓。

鮮魚行總會理事長關偉銘介紹,傳說舞醉龍的習俗起初是為了驅除瘟疫,拜神辟邪。而有著百餘年曆史的澳門“魚行醉龍節”,作為澳門獨有的一項民間傳統節慶活動,在2009年成功列入《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1年5月更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關偉銘自己是一個地道的賣魚人,但同時也是“魚行醉龍節”非遺文化的推廣者。每天他除了經營自家在紅街市的魚檔,更多的時間則是投入到保護、傳承和推廣“魚行醉龍節”工作之中。他說,現在的年輕人對民俗節日關注不夠,有的只是覺得好玩而已,非遺保護、傳承和推廣需要一個過程,更需要用心。

關志永從小隊對舞醉龍感興趣,讓父親關偉銘感覺非常欣慰,而更讓他高興的是,關志永不僅自己喜歡,還帶動了身邊的同學跟好友一起來舞醉龍。這兩天,關志永就帶著他在慈幼中學的五六個同學好友一起來參加舞龍祈福。剛剛練習一個月的他們雖然尚且生澀,但是在老輩舞者的帶領下,也頗得幾分神韻。關志永的好友楊東曄今年剛上初一,他說自己開始只是覺得很好玩,舞醉龍的時候每個舞者都是那麼投入,但真的接觸才體會到那一份快樂,不管是揮舞著鼓槌敲擊鼓點,還是手持醉龍似醉非醉,都讓他覺得非常有意思。他的父母也非常支持他參與中國傳統文化活動,希望他能一直舞下去。

因著多年來為推廣和傳承“魚行醉龍節”所做的貢獻,關偉銘2012年獲得了“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薪傳獎”。他說,祖輩們留給世人的遺產應永存於天地間,皆因都是不可再生的無形財富,有必要代代承傳下去。

關偉銘介紹,“魚行醉龍節”除了醉龍巡遊外,還包括 “吃龍船頭飯”、“派發龍船頭長壽飯”等一系列節慶活動,深受市民歡迎。5月16日,佛誕節前夜,紅街市賣魚人、街坊圍臺進餐共吃“龍船頭飯宴”,一邊舞醉龍一邊聊天歡宴,近三十桌兩百餘人熱熱鬧鬧,好似過年。而5月17日,醉龍巡遊後,鮮魚行總會還在紅街市、祐漢街市、水上街市、三街會館前地派發“龍船頭長壽飯”,傳說龍船頭飯寓意長命百歲、丁財兩旺、老少平安,大批澳門市民早早等候,享受這份熱鬧也討一份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