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內熱捧《我是歌手》

近段時間以來,隨著兩岸文化交流的加速,大陸文藝作品接連在台灣受到熱捧。繼《甄照傳》等大陸電視劇在台受到熱烈歡迎後,大陸電視綜藝節目《我是歌手》也在台灣掀起滾滾熱潮。連日來,台灣媒體成篇累牘、長時間持續報道《我是歌手》節目相關資訊,電視業者及普通民眾更是在關注節目進展的同時,反思台灣娛樂節目的發展現狀。

《我是歌手》在台爆紅

4月12日,由湖南衛視傾力打造的流行歌手音樂對決節目俄是歌手》第一季落下帷幕,大陸雙人團體‘羽泉”奪冠,台灣歌手林志炫、楊宗緯分列第二、三名。該節目自1月18日開播後,因創意新穎的節目形式及華麗精良的製作,而轟動兩岸。隨著討論度愈來愈熱,以及越來越多的台灣歌手參加比賽,台灣民眾的關注度也不斷提升,台灣媒體的報道也越來越多。12日舉行的總決賽因為晉級的7位選手中有4位台灣選手,更是吸引台灣電視、報紙、網絡等各路媒體的高度關注,它們緊迫節目動態,不少媒體還製作專題或將其作為重大新聞予以突出報道。據“旺旺中時”民調中心針對台灣地區1100余位成人的電話調查得知,有59%的人看過《我是歌手》的決賽轉播,沒看過的占41%;其中,有56%的人覺得節目內容好看,18%覺得不夠精彩,26%無法評價。

《聯合報》等主流媒體紛紛在13日的頭版頭條顯著位置對決賽結果進行大幅報道。《中國時報》則用兩個主要的影視版面,以報道奧斯卡或金馬獎等重大新聞的規模報道這一影視熱點事件。台灣“中央社”也發表一系列文章關注《我是歌手》,稱“台灣歌手唱功,打動大陸人心”,認為在大陸擁有超高討論度的《我是歌手》節目,讓入選最後7強的台灣歌手林志炫、楊宗緯、辛曉琪、彭佳慧等人因此獲得超高知名度,“裏子面子都賺飽飽”,“《我是歌手》有如台灣歌手的再生工廠”。其中,“中央社”一條有關《我是歌手》總決賽的新聞還成為當晚點擊率排名第一的新聞,其微博熱搜次數近15萬條,也排名第一。台灣“聯合新聞網”則製作名為“音樂人為榮譽而戰我是歌手”的專題,對總決賽進行全方位報道,其中不乏台灣大牌綜藝人的評論文章。台灣“今日新聞網”也製作《我是歌手》專題,將總決賽的焦點對准楊宗緯與蕭敬騰的對決,稱林志炫在決賽中找來楊宗緯的“死對頭”蕭敬騰幫唱是“棋逢敵手”。

島內電視媒體則針對《我是歌手》總決賽制播新聞專題,並創下高收視率。12日晚7點,台灣東森電視台公告原安排的《關鍵時刻》節目停播,因未說明原因,以致觀眾還揣測發生什麼重大事件,甚至有人留言“可能要直播朝鮮發射導彈”,後來才知道是改播《我是歌手》。當晚,年代、中天等電視新聞也推出《我是歌手》相關報道,密切追蹤總決賽進展。而TVBS談話節目《2100全民開講》當晚也放棄其他議題,邀請音樂人和娛樂界名嘴討論《我是歌手》總決賽。據TVBS報道,《我是歌手》總決賽吸引島內民眾關注,使得收視率比平常時段增長近220%。甚至有媒體稱,當晚台灣街頭餐廳都少人問津,上演著萬人空巷在家看電視的狀況。

不過,島內電視媒體對《我是歌手》的密集報道在為其吸引眾多觀眾眼球的同時,也劃出不少“弦外之音”。根據島內相關規定,大陸戲劇和綜藝節目在台灣播出前須經“文化部”或“陸委會”審查,如果以新聞形式播出也必須以外電報道的標准處理。而東森等電視台則以新聞播報的“打擦邊球”形式直播《我是歌手》決賽引來不少話題。事後,不僅島內新聞主管部門下令調查此行為是否違規,主辦單位湖南衛視也擬對此行為展開是否侵權的後續調查。

引發台灣社會強烈反思

《我是歌手》曲終之後,話題仍然不斷。有人為台灣歌手未能奪冠扼腕,有人為節目的緊張緊湊叫好,有人驚訝超級豪華的場景設計,但島內業界人士則反思台灣綜藝節目的發展。

不少人認為,相比十幾年前臺灣製作的綜藝節目風行大陸,如今大陸製作的節目急起直追,受到台灣民眾熱捧,反映出兩岸文化發展差距的縮小以及台灣文化創意優勢的逐漸流失。台灣知名綜藝製作人李方儒發表文章稱,短短十年間,大陸電視台從對台灣電視人的崇拜與學習,到如今的不屑一顧,台灣綜藝曾經領先大陸快20年,早期在大陸,人們討論的是《非常男女》、《我猜》、《康熙來了》等台灣綜藝節目,今天取而代之的是歐美的大型綜藝,身為一個在兩岸製作節目的製作人,看到大陸綜藝節目不斷進步,而台灣綜藝則從退步到落沒再到衰敗,心中真是無限感慨。《聯合報》稱,大陸綜藝節目年年茁壯,讓台灣電視圈從俯視、平看到仰頭,“欣羡中,帶著嘆息”,“少了肥沃的土壤,台灣綜藝這顆棵大樹,未來何去何從?”《中國時報》社論稱,“《我是歌手》讓台灣人的心裏有了美麗與哀愁”,在看到林志炫、楊宗緯等台灣歌手在《我是歌手》裏的精彩動人表演後,我們一方面自傲於台灣藝人的出類拔萃,另一方面也不免自傷,難道只有在大陸才能讓台灣歌手擁有這般的舞臺嗎?

兩岸綜藝節目之間的此消彼長讓不少台灣業界人士開始反思背後原因。曾是台灣“超級星光大道”節目評審之一的黃韻玲表示,《我是歌手》不僅節目懂得營銷,樂隊陣仗更是大排場,歌手演唱時搭配現場鋼琴、弦樂表演,宛如在看演唱會,可惜台灣沒有這樣的條件,資金明顯不足。有輿論還分析,《我是歌手》如此受到台灣民眾關注,不是沒有原因的,“三十年海東,三十年海西”,台灣曾領先一步,是華語流行音樂的重鎮,但近年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大陸流行音樂崛起,龐大的市場更令台灣歌手趨之若 。資深製作人王偉忠也分析,質量做不過人家(大陸),主要是大陸資金足,能搭建最好的舞臺。《旺報》則分析,過去台灣綜藝節目領先大陸毋庸置疑,但如今大陸不惜重金買進歐美版權,然後高價聘請一流明星與製作團隊,製作出效果驚人的好節目,進而吸引觀眾的目光,再以冠名費等名目獲得巨額的廣告收益,良性循環下創造出更多品質精進的作品,已有帶領華流崛起的氣勢;反觀台灣市場狹小,吸引不到企業、廣告商投資,節目格局越做越小,觀眾流失,人才流失,惡性循環下,更多台灣藝人和製作人才只能前往大陸發展。不過,也有人認為台灣音樂發展真正症結在於缺乏自信。台灣知名音樂創作人林少英認為,台灣音樂“不多金,但多元”,台灣這幾年對於自身的優勢感到茫然和缺乏自信,或許才是應該思考的問題。

《我是歌手》節目的爆紅也引起台當局高度重視。台“文化部長”龍應台表示,台灣在發展創意的部分應該是最好的一部分,需要珍惜,但也從《我是歌手》這個節目中看到一個警訊,“30年後,在創意這端,台灣是否還是最充沛的泉源,這是我們要很嚴肅面對的問題”。龍應台還表示,《我是歌手》的大成本製作帶給台灣觀眾許多震撼,挑戰台灣人過去的習慣思維,也讓大家認清不可能和對岸比經費和資本,要思考的是政策問題,包括硬體建設和軟件的人才培育,如何讓歌手的光芒能被看見。

綠營政治性言論遭輿論狠批

然而,在多數台灣民眾熱捧《我是歌手》並為其叫好之時,民進党主席蘇貞昌卻大放闕詞,稱這類節目是大陸“入島、入戶、入腦”的統戰手段,引宋島內輿論一致痛批。

據島內媒體報道,針對島內有電視台幾乎全程直播《我是歌手》,蘇貞昌聲稱,大陸經濟崛起後,用各種方式達到目的,以前是找大老闆“以商圍政”,現在是“入島、入戶、入腦”,而台灣有些電視報紙固定褒揚大陸、唱衰台灣,台灣要警惕。該言論被披露後,便受到島內輿論猛批。台灣藝術大學教授賴祥蔚表示,若有人說大陸有能力通過歌唱節目對台灣人洗腦、“統戰”,這是低估了台灣人民的智慧;《我是歌手》有收視率一定有理由,政治人物不該質疑觀眾的口味。台灣文化大學副教授鈕澤勛認為,蘇貞昌把一個歌唱節目說成是“統戰”,這種說法是“無限上綱”,民進黨好像只要抓到什麼東西就炒作,這只會淪為民眾笑柄。台灣音樂人袁惟仁表示,《我是歌手》讓兩岸音樂相互交流,這是很好也是值得肯定的事,“《我是歌手》喚起很多人的美好回憶,這樣的音樂盛事,沒必要被政治染色”。連民進黨籍臺北市議員梁文傑也稱,這次直播《我是歌手》事件,其實不是兩岸問題,也和“統戰”無關。

《中國時報》認為,蘇貞昌的說法“實在令人失望,也與事實有明顯差距”,《我是歌手》節目是因為台灣民眾自行透過網絡觀看,引起轟動後,媒體才跟進報道,整個過程“無涉任何政治陰謀”,但綠營很多人卻仍堅持“活在過去,緊抱對大陸的仇視與恐懼,連帶把大陸的人民和文化也視為洪水猛獸,而不願面對兩岸交流已經蓬勃延伸得愈來愈自然的現狀”。《中央日報網絡報》稱,按照蘇貞昌的論調,那麼台灣每年數百萬人次前往大陸旅遊,就成了接受“風景統戰”,台灣民眾若喜歡大陸特色美食,就成了接受“美食統戰”,蘇貞昌這種“凡事統戰”的觀點“早已不合時宜”,“矛盾到了極點”,“彰顯了民進黨人見不得兩岸關系健康發展的陰暗心態”。《旺報》也稱,《我是歌手》帶給台灣觀眾很大的震撼,綠營認為爆紅現像是台灣媒體為大陸節目抬轎造成的,“完全是鴕鳥心態,沒有面對真相的勇氣”。“旺旺中時民調中心”所作民調更顯示,65%的人認為蘇貞昌的“統戰言論”不知所雲,不表認同;僅有14%的人表示贊同。

(田葦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