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年輕幹部梯隊現多元化格局

2013年2月1日,1970年1出生的時光輝當選上海市副市長,成為中國首位躋身副省部級官員序列的“70後”。隨著地方黨政換屆的展開40歲的副部級官員成為中國政壇的新生力量,大批“70後”開始走上正廳級領導崗位,豐富了中共幹部梯隊。

幹部梯隊,是中國政治獨有的-個名詞。時至今日,梯隊建設已成為中共組織構建的重要工作,並形成了體系完整、成員多元、歷練豐富的幹部梯隊。

年輕“老幹部”的優勢

對任何政黨而言,領導人代際更替和隨之而來的政治權力交接,乃是關乎政治穩定和政黨生命力的關鍵課題。早在1950年代,中共就在全國範圍內推廣後備幹部制度,意在儲備新生力量。到改革開放後,在幹部年輕化大潮的背景下,中共中央首次提出“第三梯隊”建設,以年齡劃線的方式,將幹部分為老、電青三個梯隊。

中共廢除領導人終身制之後,上到中央領導集體,下到普通公務員,任職年齡限制是無人例外的政治約束。以“屆齡退休制。實現政治精英的更替,使得年齡成為了決定幹部遷轉進退的最重要的結構性因素。因此,無論是中共組織的梯隊佈局,還是幹部自身的仕途發展,都不可避免地和年齡掛上了鉤。

年輕幹部在中共幹部體系中的優勢顯而易見。相對同級別的其他幹部,年輕幹部的政治生涯更長,有利於積累任職履歷。例如,同樣是任職副廳級幹部,35-40歲的幹部在任職時還有20餘年的政治生涯,即使不能在短期內繼續升遷,未來再獲擢拔的機會也要更多。而45-50歲才初任副廳級職務的幹部,面臨的仕途遷轉壓力就要更大,如果短期內不能繼續升遷,就將很陝接近退居二線的年齡以現有級別退休的概率也相應大增。

在中共的人事組織體系電除年齡之外,資歷也是非常重要的升遷標准。較早獲得提拔的幹部雖然年紀尚輕,但可以盡早積累任職資歷,成為年輕的“老幹部”。中央文件規定,同-層級領導職務最高累計15年,必須給予遷轉。在只進不退的實際人事運作電這往往意味著任職同一級別滿15年的幹部,多將以適當的方武獲得提拔安排。年齡較大的幹部則不易於適用這-規定,他們往往在任滿15年前,就已到齡退休。

另-方面,從人事梯隊佈局的角度出發,中共在每一年齡層段的幹部培養都會呈橄欖形的佈局,部分表現突出的年輕幹部會被優先提拔到較高的領導崗位上,積累政治經驗,以備承擔更重要的崗位。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領導集體的組成,都大致以年齡能夠擔任-到兩個任期(5-10年)的幹部為主,同時也包括少數能夠擔任兩個任期以上(10年以上)的幹部,以避免代際斷層。

作為與此相適應的制度安排,中共在安排幹部人事時,往往會明確設定年輕幹部的任用比例。如在2002年以來的歷次地方黨委換屆中,中央都會要求省級行政區的黨政領導班子中至少要配備一名45歲左右的幹部。為了滿足這-需求,組織系統就必須提前培養廳局級別中年紀更輕的幹部,以供未來換屆取材。依此類推,就在各級黨政系統中都刪汀選拔年輕幹部的制度傳統。

“一步快,步步快”。如果年輕幹部可以盡早被提拔到較高的領導崗位,就更容易形成仕途升遷的良性循環,並且任職層級越高,這種年齡優勢愈明顯。以現任中共湖北省委常委、襄陽市委書記范銳平為例,1966年明出生的他剔口工作時間較早,在基層鄉鎮工作12年後,於30歲被拔為正處級幹部,從此按部就班地邁人幹部升遷的快車道。35歲晉升副廳40歲晉升正廳45歲獲任湖北省委常委,躋身副部級,也是國內屈指可數的“65後”副部級官員。

范銳平的仕途電平均每經歷蘭屆任期,就會獲得一次提拔。這樣的速度,在幹部年齡層不斷積壓的地方黨政系統中,實屬罕見。除過范銳平本人的能力素質之外,他的年齡優勢符合幹部年齡梯隊建設也是重要的原因。在2012年的湖北省委換屆中,范銳平連任省委常委,並且是該屆班子中唯一符合中央“45歲左右幹部”精神的成員。

像范銳平這樣的年輕幹部在中共的年輕幹部梯隊中還有不少他們工作背景多有不同,任職履歷也日趨多元,但經歷大體類似:在仕途早期獲得關鍵性提拔,進入年輕幹部梯隊序列,進而開始政治生涯的快速上升期。

共青團快速晉升通道

劉雲山、李源潮、劉奇葆、胡春華、韓正、栗戰書、杜青林、楊晶,這些新一屆中共高層領導人的履歷中有一個共同點:他們都曾擔任過共青團省委書記。在28名中共中央政治局、書記處領導中,這-比例高達近三成,也是中央高級領導仕途履歷中最常見的廳級任職經歷。通常被視為在地廳一級最重要的政治歷練--地市級行政單位的黨委書記和政府首長,則分別均只有5人曾經擔任。

共青團的工作經歷,是中共梯隊建設和幹部仕途發展中頗具典型意義的一種路徑。共青團的領導體制屬於雙重型,既受同級黨委領導,也爰上級團委指導,同級黨委一般發揮主導作用。這就決定了共青團幹部的來源,一般是一級黨委下屬的年輕幹部。其中最具典型的有兩類,一類幹部是高校出身,他們經歷輔導員、高校團委幹部的任職之後,循學聯、青聯或團委工作的途徑,進入地方團委工作,實現從校園到機關的轉變。

以原共青團湖北省委書記丁小強(現任湖北省鹹寧市市長)為例,他從武漢大學病毒學專業畢業後留校工作,從輔導員、校團委幹部、副書記一直到校團委書記,只花了6年的時間,其間還曾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教育部借調工作。2004年,31歲的他調任共青團湖北省委副書記,並在2007年35歲時就任團省委書記,從參加工作到晉升正廳級,歷時12年。

另一類典型的共青團幹部則是專業團幹出身,從政伊始就分配在共青團工作,經過不同崗位的鍛煉,最後循內部晉升路徑成為地方團委的主要領導。如原共青團重慶市委書記譚家玲(現任重慶市副市長)畢業後就前往團重慶市委組織部擔任幹事,並先後在團機關黨委、青少年教育辦工作,還在團中央組織部掛職鍛煉。2000年,34歲的譚家玲晉升為共青團重慶市委副書記,並在5年後出任共青團市委書記,從參加工作到晉升正廳級,歷時20年。

當然,由於黨委管轄的人才範圍很寬,因此共青團幹部也不全來自專業學幹或團幹。各個崗位上湧現出的青年幹部都會被調往共青團工作,他們或具地方基層政府工作經驗,或具職能部門任職經歷,也有來自企業、科技、教育甚至軍隊系統的成員。這樣的幹部雖然也在共青團任職,但和傳統的共青團幹部顯然有一定的區別。勛口上共青團獨特的屬性,也使得它有時成為年輕幹部升遷的“跳板”,而非“基石”。例如副處級別的年輕幹部如果要提拔為副廳級別,一般要經歷兩次考察,不僅時間間隔較長,而且難度較大。但若轉而先調任團委解決正處級別(縣團委書記),再提拔為副廳級別,速度就會加快。

2002年,30歲的廖飛被任命為團貴州省委書記,成為全省最年輕的正廳級幹部,這一任職年齡紀錄在短期內恐怕都將無人打破。廖飛就不是傳統的團幹或學幹,而是貴航集團的一名技術幹部,調往團省委前不久才評上高級工程師,擔任設設計所的所長。原共青團青海省委書記錢桂侖做過中學老師,調入共青團系統前的職務是茫崖石棉礦副礦長。

除過這些在任職團委書記前和共青團工作幾無淵源的幹部外,還有不少具備團委和非團委複合工作履歷的幹部外,還有多次前往基層掛職,有的則在基層和各級團委之間進出,形成“基層單位--土級團委--上級單位--再上級團委”的軌跡。像原共青團貴州省委書記陳昌旭,既曾擔任過鄉、市、省四級團委的書記也曾擔任過鄉、縣、市三級黨政單位的主要領導,其仕途履歷也不能簡單地用共青團幹部來概括。

地方團幹部轉崗規律

整理2003年以來曾擔任過省級行政單位團委書記的青年幹部履歷可以發現,他們就任團委書記的平均年齡是38.2歲任期平均長度為3.3年。從參加工作到晉升正廳級職務的平均時長為16.7年。超過3/4的團委書記是從團委副書記的職務扶正,體現團系統內部晉升管道仍居主流,但過半數的團委書記都有相當長的非團系統任職經歷,不屬於傳統意義上的專業團弔在幹部選材的偏重上,女幹部擔任團委書記的比例約為22.4%,高出一般同級職務的女幹部比例(約8%~10%)。

現任全國3l省級行政區的團委書記就任時平均年齡為39歲,從參加工作到晉升正廳級職務的平均時長為15.4年。這些數據和過去十年基本相仿,表現出人事體系的穩定性。最年輕的團委書記為1976年1明出生的共青團貴州省委書記馬寧宇。任期最長的共青團委書記為原四川省長張中偉之子共青團四川省委書記張彤。不過張彤在2007年11月就任共青團省委書記時的年齡,要比目前最年輕的馬寧宇還小半歲。

幾乎全部團委書記的任職地都和其仕途主要成長地一致,說明地方團委的幹部梯隊培養是以本地政治精英為主,還不存在地方團委間的大規模幹部交流。不過近年來,引入高學歷人才的趨勢讓團幹部的任職模式出現新的變化。以現任團遼寧省委書記田野為例,清華大學博士畢業的他起先被分配到天津市東麗區擔任區長助理,後來通過公選程式,被任命為共青團遼寧省委副書記,後來晉升為書記。這樣的博土從政模式下,任職幹部人職級別高,晉升為正廳級別的速度也快,並且由於他們並不-定和任職地有太深淵源,因此也算實現了某種程度上的人才交流。

另一個有趣的現像是,由於共青團省委書記職務的重要性,導致這一正廳級職位的人事往往難產時常在原任書記轉崗後懸缺數月,甚至數年。如共青團江西省委書記在2011年8月轉崗後,所留遺缺就一直未有任命,已近一年半。河北、寧夏、福建、山西等地的團委也都出現過類似狀況。出現這種狀況的原因一是上級黨委對人事部署仍需考量,另一種原因是繼任人選的經驗資歷仍有不足,需要過渡適應。例如山西的趙雁峰就是在共青團省委書記懸缺半年後,從正處級的左雲縣委書記調入團省委,擔任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