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成地方政績與澳門多元發展的黃金交叉 促成地方政績與澳門多元發展的黃金交叉

二零一三年粵澳合作聯席會議昨日在中山市舉行,粵澳雙方簽署了《關於建設實施粵澳新通道項目合作協議》、《澳門輕軌與廣珠輕軌無縫換乘合作協議》和《粵澳養老保障合作協議》等十一份文件。會議還確定了下一階段粵澳雙方要加強四方面合作,包括加快推動粵澳率先基本實現服務貿易自由化,打造粵澳合作新增長點;大力推進南沙、橫琴、翠亨新區等重點合作平臺建設,充分發揮粵澳雙方的比較優勢打造粵澳合作新平臺;推進跨境大型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和口岸通關便利化,抓好港珠澳大橋、粵澳新通道等項目建設,力爭廣珠城際軌道拱北至橫琴段今年開工;深化社會民生領域合作,重點加強環境生態、低碳發展、文教衛生等領域合作。這就使得粵澳合作又在「百尺竿頭」的基礎上,「再上層樓」,前景看好。

澳門回歸以來,粵澳合作呈現良性發展態勢。尤其是在《粵澳合作框架協議》簽署之後,更是有了實質性的進展。澳門大學橫琴校區已經基本完工,今年九月就可以進駐。由於全國人大常委會授權該校區實行澳門特區的法律,使得「一國兩制」政策有了進一步的發展。而國務院《關於橫琴開發有關政策的批復》,賦予橫琴開發特殊政策,也使「一國兩制」中的某些經濟制度有可能「跨域」實施。這些,都是「思想再解放一點,步子再邁大一點」的體現,為國家的改革開放事業提供了一個先行先試,特事特辦的先例。

今次廣東省政府與澳門特區政府所簽署的十一項協議,多集中在民生方面,體現了不但要促進經濟發展,更要顧及民生的施政思路。這對澳門特區發展經濟,保障民生,有較大好處。既有利於廣東省的經濟繁榮,更有利於保持澳門特區的長期繁榮穩定。會議又提及到「抓好粵澳新通道等項目建設」,可見「粵澳新通道」項目已經得到廣東省政府方面的全力配合協調,借道闢關已是水到渠成。但仍有一些技術問題需要解決,就是港珠澳大橋的珠海連接線沿著鴨湧河與孫中山紀念公園相連的一段隧道式公路,目前正在進行施工,(此前街坊反映的「填平鴨湧河」,其實就是興建港珠澳大橋的珠海連接線隧道),正好與計劃中的「粵澳新通道」形成交叉。這就不但是在規劃及設計上,必須注意互相協調,避免互相幹擾,而且在施工時,也需統籌安排好。

今次會議結束後,還安排澳門特首崔世安參觀考察神灣遊艇碼頭和翠亨新區,顯然是希望澳門特區也能參與其開發。實際上,朱小丹在記者會上就指出,粵澳合作有三個平臺:南沙、橫琴及翠亨新區。這也可是今年的年度會議,選擇在中山市召開的重要原因之一。粵澳合作會議輪到在廣東省召開的會期,輪流在鄰近澳門的幾個地級市舉行,大有要借澳門的「水」——既包括財力也涵蓋政策,來澤惠廣東省靠近澳門的幾個地級市的發展之意,將粵澳合作的互利互補的勢頭全面舖開。

今次會議重點介紹的翠亨新區,是《粵澳合作框架協議》所無的,這就折射出「計劃不如變化快」。這個「新區」的概念,不但是凸顯其開發管理模式的「新」,也是最「新」提出,超乎了原來的粵澳合作規劃設想。翠亨新區所在的翠亨村,是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的故鄉。翠亨新區已確立「文化引領、生態優先、產城融合、智慧創新、和諧善治」的發展理念,圍繞的是一個新城市概念,支點是建設海內外華人共有精神家園的探索區,以此傳承孫中山的樸素價值思想,推動海內外華人文化的認同。就此而言,澳門作為當年孫中山先生邁出革命第一步的地方,與孫中山先生的出生地,更具有人文色彩關聯,這是橫琴所無的。或許,近來廣東省力催南沙,現在又有翠亨新區,多少都與琴的發展及與澳門合作的態勢,並不盡令澳門人滿意,因而就另闢蹊徑,尋求如何能更好地推動澳門的經濟多元發展,尤其是適合澳門中小企業生存發展的區域。

實際上,《粵澳合作框架協議》第二章「合作開發橫琴」的定位,其中一條就是「拓展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空間」,並在第三條「重點園區」推出一幅面積約五平方公里的粵澳合作產業園區,由澳門特區政府統籌澳門工商界參與建設,重點發展中醫藥、文化創意、教育、培訓等產業,推動澳門居民到園區就業,促進澳門產業和就業的多元發展。也就是說,這個粵澳合作產業園區將由澳門特區政府協調。而《國務院關於橫琴開發有關政策的批復》,更是將此政策進一步細化,重點是扶持澳門中小企業的發展。

這樣的安排,有意類比汪洋任廣東省委書記時,提出的「騰籠換鳥」、「產業轉移」戰略,就是讓受到土地及人力資源嚴重制約的澳門中小企業,能遷移到橫琴生根發展,有一個較佳的發展空間。利用橫琴與澳門接壤的有利條件,讓包括中小企業的澳門各行各業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但似乎是後來的走勢與此思路有所背離,除了是澳門大學橫琴校區是由中央主導,及粵澳中醫藥園區是由廣東省政府主導,因而其政策都向澳門特區傾斜之外,其餘更大的區域位置,都貫徹著珠海市前領導人「甚麼要都大」的思路,一心要走「珠海浦東」的路線,引進超大型企業,並大搞高樓大廈。即使是特別劃撥給澳門商人參與競投的土地,無論是其面積還是其競投條件,都只是適合大商家,而令財力有限的廣大中小企業經營者,只能是「望地興嘆」。而《粵澳合作框架協議》中所規定的由澳門特區政府協調的那五平方公里粵澳合作產業園區,現在也「無影無蹤」了。這就使得中小企業經營者只能是另想辦法了。而在地理位置上比南沙更接近澳門的翠亨新區,倘其政策能對澳門特區傾斜,可能就不但能讓澳門中小企業經營者找到自己可持續發展之地,而且更能體現中央政府促進澳門經濟多元發展的精神。

不過,還須注意一點,就是中山市不要過分強調「以我為主」,必須適當考慮澳門方面的感受及要求。地方政府要發展,要政績,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既然包括南沙、橫琴、翠亨新區在內的粵澳合作平臺(按:朱小丹省長將南沙排在橫琴之前),都負有幫助澳門經濟多元發展的任務,就宜多為澳門著想,注意澳門方面的利益,不要像橫琴那樣,疑似搞「排澳主義」。因此,必須在內地本地發展及政績,與照顧澳門經濟多元發展之間,實現「黃金交叉」,互不排斥。希望在規劃翠亨新區的時候,能夠考量到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