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當前 面向未來 ——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思想的理解

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重要思想的宏觀理解

當今世界處在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比、信息網絡化大發展、大變革的時代,國際政經局勢和權力格局正在發生重大而深刻的變化,在這樣一個各種因素相互交織、互為作用的全新時代背景下,推動兩岸實現和平統一。是一項空前艱巨複雜的系統工程,既無先例司借鑒,又無理論可指導,需要充分發揮中華民族的智慧和創造力。

過去五年兩岸關係發生歷史性的變化,關鍵是得益于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重要思想的提出以及由此形成的一系列政策主張,對台工作的理論創新推動了兩岸關係的實踐創新。在兩岸關係步人鞏固深化新階段、邁向“深水區”的時候,尤其需要我們與時俱進地解放思想進一步探討豐富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重要思想,以破解日益複雜的兩岸關係難題,推進兩岸統一進程。筆者認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思想具有以下幾十特點

(一)具有強烈的“民族性”和“以人為本”的特點。大陸方面始終站在全民族發展的高度考慮臺灣問題,是為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兩岸人民最大福祉,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思想超越黨派和個人利益將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和平統一、國家總體發展戰略和民族振興有機地統一起來。和平發展是為了兩岸統一,兩岸統一是為了更高水平的和平發展。因此,這要求我們在進行兩岸關係的理論探索時,也應以此為出發點和參坐標。提出一切有利於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實現兩岸和平統一的設想。

(二)具有濃郁的“實踐特色”和“發展觀”卓有成效的兩岸關係發展理論一定是在兩岸關係的實踐中“長”出來的,是兩岸雙方都能認可且有助於向前走的方案,而不是憑空杜撰一廂情駐地強加于對方的。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思想就是在深刻總結30年來對台工作基本經驗的基礎上提出的,“和平合作雙贏”的理念已獲得臺灣大多數民眾的認同,並被過去五年兩岸關係發展的巨大成就所證明。它源於實踐,也必將在實踐中不斷發展。因此,我們應把

它看作是一個開放包容的、具有強大生命力的鮮活理論,需要兩岸在新的實踐中共同豐富和完善。

(三)具有鮮明的”兩岸特色”和“一中精髓”。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思想以及構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框架的政策主張鮮明地體現出兩岸特色和“一中內核”。未來我們在進行相關理論探索時,一定要既借鑒世界上一切有用的理論,順應國際主流價值判斷又不能違背國家領土主權不可分割的原則生吞活剝機械式地照搬現成的理論框框,自我設限、自我束縛。新的理論創造必定是兩岸中國人智慧的結晶。必然是管用的、可行的、有效的。

當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所處階段的基本定位

從戰略的角度看認清當前及今後一段時期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在實現兩岸統一進程中處於何種階段以及這一階段的定位性質,對於統籌規劃兩岸關係發展、明確階段陸目標和任務十分重要。

(一)從中長姻角度看兩岸關係仍將處於國家尚未統一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初級階段。所謂初級階段:其基本內涵是兩岸關係的和解合作與互信累積即通過全面雙向直接“三通”,搭建平臺橋樑通道,塑造環境條件機制以增強兩岸民眾的感情連結和利益連結.加快兩岸經濟一體化和社會融合的進程,不斷累積提升兩岸互信,直至完成構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框架,簽署兩岸和平協議。

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初級階段,臺灣方面受限的因素較多。臺灣與大陸合作的動力更多是源於應對內外壓力的客觀需要,並非是對共同政治目標的主觀追求。因此,臺灣當局所表現出的被動性、功利性和局限陸等現象,會導致初級階段的兩岸政經文教社會等交流合作呈現不均衡、不對稱、不穩定的態勢,同時,由於兩岸在政治關係上既有的深層次的矛盾分歧的影響,以及島內週期性選舉政治的衝擊。一旦雙方不能有效管控處理.甚或“台獨”分裂勢力捲土重來重新執政.將使得初級階段的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一波三折,敏感脆弱,充滿變數。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初級階段的定位及其特徵,要求雙方深刻認識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艱巨陸、長期性和複雜陸,保持足夠的信心和耐心。關鍵是把握好兩岸和平統一的大方向,只要方向正確,每一步都是前進的腳步,至於速度快慢、幅度大小,只要符合兩岸關係發展的水平和民眾的願望、都是合理的正確的。

(二)從短期角度看,目前兩岸關係處於堅持“九二共識”的馬英九當局第二十任期最後三年的階段。不同政黨和政治人物在臺灣執政,會使兩岸關係面臨不同的發展前景。反對“台獨”、堅持“九二共識”的國民黨繼續在臺灣執政,有助於鞏固深化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但由於目前島內經濟不景氣及馬當局施政困難等原因,馬連任後國民黨並未走出執政困境,加之民進黨的蓄意反對和國際勢力的牽制干擾,以及臺灣主體意識盛行,馬當局在兩岸關係上缺乏邁大步的意願和動力,瞻前顧後,畏首畏尾。另一方面,過去的選舉經驗以及島內民意的新變化也使馬當局認識到,發展兩岸關係是其施政的最大亮點是提振臺灣經濟和提升其施政滿意度的重要動力。在此背景下,下一步馬當局在發展兩岸關係上能走多遠,端賴其能否有堅定的意志做出正確的選擇,更加充分發揮好“兩岸牌”的效用。

(三)從兩岸合作角度看,目前兩岸關係發展已“由易入難”。步人“深水區”。兩岸關係發展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因此,兩岸雙方都必須建立全新的思維培養和累積互信,努力構建一種新型的兩岸關係發展模式,這種思維包括:在方式上,由“單獨決定論”轉為“共同決定論”;在結果上,由“勝敗零和論”轉為“雙贏共贏論”;在階段上,由‘目標決定論”轉為“過程導向論”;在對象上,由“寄望當局論”轉為”以民為本論”;在認識上,由”惡意對抗論”轉為“善意合作論”等等。通過信心耐心和誠意善意,為兩岸關係發展提供更多的誘因、更大的空間和更強的動力.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基本任務

鑒於上述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所處階段定位的分析,筆者認為,未來幾年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總基調是,“穩中求進、進中求質、全面發展。要繼續保持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正確方向和良好勢頭,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制度化建設,在構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架構,諸如商簽兩岸文教交流協議、開啟兩岸政治協商乃王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制等方面創造條件並

取得實質進展。

(一)繼續鞏固深化兩岸在非政治領域的交流合作,中共十八大報告提出,要鞏固和深化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基礎。為和乎統一創造更充分的條件,這已指明今後大陸對台王作的大方向和主要任務.它表明鞏固和深化兩岸各領域的交流合作,將成為今後一個時期兩岸關係發展的主要特徵和基本任務.在多種因素的影響制約下,未來兩岸關係能做可做的部分仍將主要集中在非政治領域,這是因為,一方面目前兩岸經貿、文化、教育、科技等領域的交流合作仍屬初級階段,需要鞏固深化保障成果,進一步提高交流合作的水平和層次;另一方面,在兩岸缺乏足夠政治互信的前提下推動兩岸政治談判遠不如繼續推進非政治領域的交流合作容易。更為重要的是,馬英九當局對開啟兩岸政治談判的意願不強,仍然主張“先經後政’。“政經分離”甚至“只經不政”。因此,繼續深化兩岸經濟合作,擴大兩岸同胞共同利益,繼續加強兩岸文教社會交流,深化兩岸同胞感情融合,將成為兩岸交流合作的必然選擇。

(二)繼續創造條件,在推進兩岸政治對話問題上積極作為。經過五年多的兩岸交流合作,兩岸雙方既有蚵玫治分歧和發展中面臨的政治障礙已越來越影響兩岸關係的深入發展,政治議題不僅無法擱置也難以回避。既然如此,雙方理應努力為破解兩岸政治難題創造條件。所謂兩岸政治對話協商條件不成熟的說法,不應成為回避拖延兩岸政治對話的理由,也絲毫不應妨礙雙方多做一些“開渠引水”的工作,以營造有利於政治商談的環境與條件,逐步達到“水到渠成”的境界.要使越來越多的臺灣民眾認識到,兩岸政治商談不會使臺灣被“矮化、吞併”。也根本不存在所謂“親中賣台”、臺灣被“統戰”,越早商談,對臺灣越有利:目前開展兩岸政治商談並不是進行兩岸統一的談判,而是要解決阻礙兩岸深層次交流合作的障礙。臺灣當局應在這些問題上拿出勇氣與智慧,理直氣壯地向島內民眾講清楚說明白以利島內社會能夠對這些問題形成共識和良好的氛圍。

當然,即使是推動兩岸政治對話商談,仍應本著先易後難、循序漸進的思路,在兩岸的共同協商下逐步穩妥推進,在正確的時候做正確的事。

在探討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時期兩岸政治關係安排的時候,耍充分考慮到當前兩岸關係仍處於和平發展初級階段的基本現實,不好高騖遠,不急不躁,先易後難,穩步推進.在破解兩岸政治難題的路徑選擇上,要充分運用好一個中國框架這一具有很大包容性的主張,努力尋求雙方的連接點,擴大共同點。兩岸共同維護一個中國框架的主張,駟』性體現在“一國”的概念上,核心是兩岸同屬一個國家,兩岸關係不是國與國關係;務實性體現在對那些理論上不違背一個中國,實踐上不造成“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的各種構想主張的包容與彈性,增大了一個中國的容量和韌性,為在政治上尋求雙方“一中”主張的連結點和兩岸共識的融合提供了動力和空間,是一個體現誠意、善意且有助於兩岸雙方共同培育、共同完善的理性選擇。兩岸雙方有責任共同豐富充實一個中國框架的內涵,發揮它具有很大包容性和韌性的作用,從而找到彼此均可接受的解決辦法。

筆者認為,當前及今後一個時期,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要繼續堅持和把握“穩中求進、進中求質、全面發展”的基調。“穩”是前提和條件,要避免人為的動盪波折,但“穩”絕不是停滯不前甚至倒退“進”“質”和“全”是對發展的基本要求,即未來的兩岸關係發展應該向前看、朝前走,更加注重質量和效果,兩岸各領坡交流合作應該全面發展、相互促進、相輔相成,兩岸政治關係不應成為兩岸其它領域發展的短板和制約因素,兩岸各領域交流合作關鍵是“求”。即要順應兩岸民眾的意願,抓住機遇、保持旺盛的進取心,而不是消圾等待、無所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