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打造國際一流學府不再是個夢

博言

備受社會各界關注的澳大橫琴新校區將於九月一日起正式投入使用,也標誌著澳門大學真正走向另一個層次,完善配套設施與寬闊舒適美麗的校園環境,相信也讓澳門大學不再因面積的限制而局限自身的發展。澳大橫琴新校區能順俐落成與投入運作,不僅僅體現中央政府對本澳高等教育的支持與是粵澳兩地政府之間合作的昇華,同時本地區一間規模像樣的高等院校的落成,也讓很多的市民或學者及政客都期望未來的澳門大學不僅僅只是澳門人的大學,更期望澳門大學能成為國際性的大學以及爭創為國際性一流的學府。但是,澳門大學雖然創建已經多年,但是在國際上的知名度仍屬於待發的階段,要想打造成國際性一流學府的標準,達至名聲遠洋,或吸引更多的國內外學者到本澳求學,就目前的情況來看,相信仍然需要有更多未雨綢繆的政策措施,以及需要制訂未來發展的完善定位政策。隨著澳大橫琴新校區投入使用之後,相信會以天時、地利及人和的條件打造成一所的國際一流學府。

澳門特區政府投資過百億打造的澳大橫琴新校區,相信將會不辜負眾望,其中的發展目標不僅僅只是配合長遠的教、學、研的發展目標,未來的發展在邁向世界一流大學的同時,將推動澳門、泛珠三角地區在各個領域的緊密合作,培養優秀的、具有國際視野的領袖人才,全方位促進科技、經濟、人文等各方面的發展。以及,正如行政長官崔世安最近指出,澳大橫琴新校區無論在教學、科研等領域,都提供了很好的契機,特區政府將充分利用澳大橫琴新校區的優勢,培養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化及可持續發展所需的人才。更重要的就是,如何將我們澳門大學真正走向國際化,充分利用現時橫琴美麗及舒適的教學及科研的環境,也應學習國內或國外一些知名高等院校的政策做法,有目標地邁向世界一流大學。這樣不僅僅有利於為本澳居民培養更多的各領域所需的人才或技術人員,更多也會吸引眾多國際上的學者來澳求學,進一步促進本澳高等院校向前發展,以提升本澳的國際知名度。也相信充分利用澳大橫琴新校區,會是本澳致力發展高等教育產業的最佳時機。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著力培養一流拔尖創新人才。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是人才培養。當前,我們澳門高等教育仍需要立足於自身的歷史與文化傳統,結合各自的學科優勢與特色,改革和升級人才培養模式,把我國專業教育的傳統優勢與西方發達國家通識教育的成功經驗結合起來,相信才能為社會培養一流的拔尖創新人才。

世界一流大學,國際定論不一,主要是指在本國文化教育實力渾厚、擁有極大的世界聲譽和排名在世界前列的大學。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國家確立了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戰略目標,世界一流大學之間有合作也有競爭。打造一間國際一流的高校,也並非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正如美國波士頓學院國際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學者認為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應從各國的實際情況出發,在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過程中,合作比競爭更為重要,每個地區都應該有自己的研究型大學,發達國家應幫助發展中國家建設研究型大學。當今世界國際競爭日趨激烈,大學成為影響一個國家競爭力的重要因素。許多國家地區都將建設世界一流大學作為國家戰略,而各個大學自身也在為落實這一戰略而付出紮實的努力。大學有責任提供高品質的教育和高水準的成果,大學應該建立獨立的品質保障體系和組織機構,以便保證和促進大學組織在研究和教學方面追求卓越任務的順利完成。也有學者認為,認為確定創新型大學的標準本身與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主要策略原則是完全一致的,這些大學都需要與最好的大學展開競爭,需要在全世界範圍內進行知識創新,使卓越研究和科技轉化相結合,通過實現國際化等策略更好地承擔起大學自身的社會責任。但事實上,新建的大學不一定會出現在世界一流大學排名榜上,但世界大學排名在客觀上有效地促進了這些大學的發展;要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應制定可行的戰略規劃、加強人力資源建設、提高合作能力、建設國際化的研究團隊是實現一流大學目標的重要環節。

世界一流大學指在教育和科研方面走在世界前列,擁有先進科研設備和理念,彙聚高等人才學者,資金充沛,對人類社會的發展有著顯著貢獻的高等學府。我們都明白要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或研究型大學無疑是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高等教育發展的主要潮流之一。雖然何謂世界一流大學學界尚無公認的明確內涵,但世界各國、各地區為提升全球化時代下的國際競爭力,紛紛從本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及實際出發,將追求大學卓越、建設具有世界水準的一流大學作為提升本地區國際競爭力的主要途徑和策略,希冀以此參與國際競爭並保持足夠的競爭優勢。這似乎也成為了一種國際共識。可以說,一流大學的建設已經超越了高等教育自身改革與發展的範疇,而上升成為一種世界性的國家發展戰略,是不同國家和地區為實現持續性發展、確保國際競爭優勢的重要戰略舉措。很多學者都認同,國際一流大學具有的基本特質:“充足經費、適當規模、完整學術領域、充沛的人力與支援、有利國際化之環境及策略、一流教師及待遇、工作環境及保障、傑出的研究、充分的學術自由和大學自主、先進的設備。”一流大學應具有與國外高水準大學、科研機構、著名企業、國際基金組織等合作交流廣泛的優勢,能夠推動地方與全球的溝通與合作,成為推動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提升國際形象的最美麗的名片。例如臺灣一流大學建設政策出臺的最重要推動因素是來自於臺灣社會提升國際競爭力的需要,同時,臺灣近年高等教育的急劇擴張所導致資源配置均衡化的問題以及世界各國建設一流大學的實踐等因素,也在很大程度上對於推動臺灣出臺建設一流大學的政策發揮了重要影響。其實澳門大學應不斷提高自身國際化水準的歷史進程,應繼續通過學習借鑒國際各國一流大學的成功經驗和做法,學習一些有效利用的國際優質教育資源、更新教育理念、改進管理體制、創新教育模式,可以實現自身的跨越式發展。

“大學者,非大樓也,大師之謂也。”說到底,建設一流大學,靠的是聚一流師資、出一流成果、育一流人才。“藥方”是創造一流的工作和生活環境,吸引世界一流學者來華工作,鼓勵青年教師向世界水準看齊,為他們出國進修、參加國際學術會議提供更多便利,確保教師隊伍總體上的高水準,引入國際一流大學的教師考評標準。眾所周知,任何一間的一流大學應該堅持正確的辦學思想,注重形成優秀的辦學傳統,形成鮮明的辦學風格,發展優勢學科,努力建設一支高素質、高水準的教師隊伍,為國家和民族的興旺發達作出貢獻。高水準隊伍建設是加快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首要環節和基礎支撐。相較於世界一流大學,我們最大的差距就在於高水準人才的數量和品質。因此,我們在加快創建世界一流大學進程中,要突出抓好高水準隊伍建設,不僅要有大樓,更要有大師。堅持引進與培養並重,加強高水準人才梯隊建設。在全球化時代,高水準人才流向日趨市場化、國際化,同時加強了對引進高層次人才的支持力度,因此,我們要看得准、抓得住,真正選聘到具有國際一流水準的高層次人才。堅持教育與引導並行,營造高水準人才發展環境。與世界一流大學相比,本澳高校的差距並不單純表現在一流人才的數量少,更根本的還在於缺乏一流人才的發展環境。同時,在當前學術界急功近利現象比較嚴重、浮躁之風相對盛行之時,唯有不斷完善以創新和品質為導向的科研評價辦法,克服考核過於頻繁、過度量化的傾向,才能形成有利於一流成果產出、大師“冒”出的環境氛圍。要大力加強師德學風建設,建立健全科研誠信體系,從嚴治理學術不端行為,著力建設高素質教師隊伍,加強教師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德教育。要從制度上解決行政化趨勢,切實保障教師在學術研究資源配置上的優先權。要營造校園創新氛圍,弘揚追求真理、勇攀高峰、寬容失敗、團結協作的創新精神,宣導科學民主、學術自由、嚴謹求實、開放包容的創新文化。堅持考核與激勵並舉,激發高水準人才創新活力。一流的人才要給予一流的待遇。既要感情留人、事業留人,也要待遇留人,確保高層次人才收入與其學術地位、學術貢獻相稱。與世界一流大學相比,本澳高校教師尤其是高層次人才的收入水準仍然有著不小的差距。要引進和培養高層次人才,高校既要完善軟環境,營造寬鬆的學術氛圍,也要增強硬實力,提供優厚待遇保障。就高校自身而言,要深化教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以按勞分配、兼顧公平為原則,適當拉開教師收入差距,努力形成競爭性工資收入格局,本澳應積極探索教師薪酬制度改革,重點向高層次人才傾斜,不斷增強各類人才的競爭意識,取得了明顯成效。

判斷一所大學是否世界一流,關鍵標準有四條:一是能不能培養出一流的學生,這是最根本也是最長遠的;二是能不能為社會經濟發展作出不可替代的重大貢獻,這是大學最直接的價值體現;三是在國際可比的關鍵指標上進入世界前列,這是必要但不充分條件;四是要有獨特的辦學理念和大學文化,這是大學軟實力的要求。人才培養是高校的基本任務和根本使命,是高校工作的中心所在。人才培養品質不僅是衡量一所高校發展水準的主要指標,更集中體現著高校的教育思想與辦學理念。很多學者都認同研究型大學應注重人才培養的品質,尤其是高端人才培養的品質。提升人才培養競爭力要以“平臺建設”為核心,通過教學改革、社會實踐和就業創業指導服務等平臺的創建與運用,引導學生重視應用、學會動手、積極實踐,達到“知行統一”;通過創建德育、通識教育和創新性訓練等平臺,使學生品行高潔、博聞廣識、融會貫通,達到“學思結合”;通過開放式辦學、開放式教學等平臺的創建,為學生提供自由成長的寬鬆環境與多種可能,達到“因材施教”。

眾所周知,大學承擔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三大功能,支撐這三大功能發揮的核心則是學科,澳門大學未來應將學科建設放在首位,在提升內涵上下功夫。學科建設是高校各方面建設發展的基石,是承載高校各項活動的基礎平臺,世界一流大學無不因為擁有一流的學科而引領相關學術領域的發展走勢。重點學科數量、科研經費數量、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