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局應關注本地人才流失問題

陳觀生

最近,政府向公提出研究非本地大專畢業生留澳工作的議題,想不到引起社會較大反彈,也令社會熱烈討論本澳人才如何在引進和培養上取捨。筆者也留意到最近發生的另外一個消息,有報告指出中國“高考狀元流失海外嚴重”。翻查資料,本澳其實也可能面臨著同樣的問題,但未見任何官方資料對此有所關注。

人才流失問題未受重視

早前,一份《中國校友會網2013中國高考 “狀元”調查報告》的出爐引起了內地公眾的關注,而該報告指出“高考狀元流失海外嚴重”的現象更是引起了大家的矚目。

調查研究報告總共追蹤調查到1952年至2012年全國各地區高考狀元近2000人;其中1977年以前18人,1977年至1999年900多人,2000年至2012年1000多人。該報告涉及高考狀元的分佈狀況、學校選擇狀況、專業選擇狀況、海外留學狀況、就業狀況以及職場表現等諸多方面。在海外留學狀況的調查中,“高考狀元在國內完成本科學業後,選擇在國內直接就業或創業的比較少,大多數高考狀元選擇繼續出國留學攻讀碩士、博士學位,保守估計全國狀元中出國留學比例高達60%。相對而言,出國的理科狀元人數遠高於文科狀元,美國、新加坡、英國和加拿大等發達國家是狀元的留學首選。”

在富豪移民海外之勢尚未停歇時,又爆出了高考狀元留學海外一去不回的現象。其實不僅僅是高考狀元,據國際教育協會統計資料顯示,2011年中國已經成為留美學生最多的國家,僅2011年就有超過15萬人留學美國。而且,留學生低齡化的現象也一再引起人們的關注,從大學本科畢業到高中畢業,甚至初中畢業。

這個消息令筆者聯想到,本澳是否也面臨同樣的問題?從目前掌握的情況來看,有可能但未見有任何資料證實。

有本澳海外升學中心表示,近年越來越多家長嚮往送子女到海外升學,期望能擴闊子女視野、增加競爭力。辦理到海外升學個案近2年都同比上升近兩成,中心平均每年協助七百至八百名本澳學生到海外長期深造,當中約四成選擇到英國,其次是澳洲、美國和加拿大。必須承認,在高等教育領域,國外特別是一些發達國家的高等教育品質還是要優於本澳的。這些年來,本澳的高等教育確實得到了很大的發展,特別是近10年來,高等教育有了很大的進步和發展,但在品質上的提高卻不是很大,在這種情況下,本澳很多比較優秀的學生,畢業後都會選擇留學。而且現時本澳並非工商界大老闆的子女才有機會出國讀書,政府也有提供上限為六十萬澳門元的“利息補助貸款計劃”供就讀外地的大學生申請,令本澳優秀學生海外升學門檻大大降低。

社會文化司司長張裕稱,特區政府支持本澳學生按各自的選擇留澳或到外地升學,成為具有廣闊視野及具不同學習經驗的多元人才。張裕表示,施政會側重培養澳門各方面人才,他稱,澳門年青一代享有15年免費教育,政府支持年青人修讀高等院校,年青一代水準將愈來愈高。張裕稱,政府向就讀高等院校學生發放2千元學習用品津貼不單是金錢資助,也可藉此與高等院校學生,尤其是海外留學生建立聯繫,增加他們對澳門的瞭解及增加歸屬感。

在家長及政府資助的支持下,近年本澳海外升學的人才比例較高,有教育界人士估計,本澳海外升學比例接近50%。根據政府的學習用品津貼計劃數據顯示,該項津貼計劃於2012年2月7日至4月30日接受登記,共有33,082名學生符合資格已獲發放學習用品津貼,當中,就讀本澳10所高等院校的澳門學生有16,244人,修讀在本澳運作的非本地高等教育課程有1942人,在澳門以外地區升學的學生有14,896人。

此外,根據當局今年最新資料顯示,在58萬澳門居民中,每18位市民就有1位正在修讀高等教育課程。以修讀學位分類,修讀博士學位有381人、碩士學位有3472人、學士學位有24,615人、高等專科學位有1657人,其他課程的則有2957人。以修讀學科範疇分類,人文學科和藝術範疇有4036人,工程、製造業和建築範疇有1793人,社會科學、商業和法律範疇有15,171人,衛生和福利範疇有3363人,教育範疇有1468人,科學範疇有2065 人,服務行業範疇有4957人,其他範疇有229人。

不過,筆者暫時查找不到數據顯示本澳大學生畢業後的就業情況,所以無法得知這些難得的本地人才究竟有多少畢業後服務本澳,多少畢業後流失海外,筆者認為,這是本澳人才政策研究方面可能的缺失之一。

經濟單一至人才流失

有本澳社會人士早前指出,近年社會上出現了一個狀況:一些澳門本地的年青人完成大學教育,因見澳門的產業種類不足,未能使他們學以致用,於是有流向外地工作的傾向;同一時間,澳門產業又因為人資外流,導致發展進程裹足不前。如此一來,“人才不足”和“產業不足”成了雞與雞蛋的問題,兩者形成惡性循環,問題更難解決。

他指出,發展產業,第一步必先引入資金。在澳門,最能吸引資金的行業非博彩業莫屬。至於其他,無論傳統產業或新興行業,祇要稍為遠離旅遊博彩板塊,投資情況都較為冷淡。事實上,海外投資者包括科技、文創、物流、零售批發等行業,有興趣落戶澳門的,其實也有一定的數目。然而因本澳缺乏行業知識的人才,因此打退堂鼓者,一樣為數不少。他列舉了年前的親身經歷,某位香港的朋友有意在澳門投資開設一家從事科技光學製造的企業,但一經調查之下,發現具有相關專業知識又符合要求的人員,在澳門實在寥寥可數。若從香港引入人員或申請外勞,必須經一輪申請手續與程式。幾度折騰後得以批核的人員額度是否足夠,還是未知數。朋友經過反覆考量,終於打消了開設公司的念頭。這個現實的例子,某程度上可以解釋為何澳門博彩業一枝獨秀的經濟環境從未出現轉機。

站在投資者的角度,人員是企業最重要的組成元素,上中下層每個職位環環相扣,一個都不能少。澳門人才缺乏,除了因本地近十年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經濟,以致人資供應未能協調外,更重要的是在這段期間博彩業不斷膨脹,加上其開出的優厚條件,儼如一塊大磁石般將本地的大學畢業生都吸引過去。即使就讀的專業與旅遊博彩無關,照樣大比數流入博彩業。其他行業機構論規模、論條件都給比下去,在聘用人員方面實難以與之競爭。

據分析,本澳勞動力緊缺目前可大致歸納出四個現狀:一是新創的就業職位數量激增,使近年的高校學生畢業後找工作容易,就業率高;二是大型博彩旅遊場所相繼落成,人資爭奪戰越趨激烈,其他行業求人若渴;三是《粵澳合作框架協議》的落實,特別是當中的橫琴開發項目最受關注。要協議工作得到良好的發展,勞動力和人才就是最重要的資源之一;四是本地的文化創意、物流、會展等多個產業都在蓄勢待發,這些都是促成本澳產業適度多元化的良好機遇。而這些機遇,最需要大量的人才來給予配合。

總之,澳門之所以人才不足,部分原因是本地很多優秀的年輕人在外地留學後,礙於澳門經濟單一,無法找到對口的職業,寧可選擇留在外地工作,造成本地人才流失。這點也說明瞭本澳目前的產業狀況,就正如上述例子,投資者眼見人才短缺,難以樹立在此地建基立業的意慾和信心,產業便一直無法走向多元化,外流人士亦將盼不到對口的職業回澳發展。

除此之外,還有其他因素促使本澳留學生留在外地發展。首先,留學生在國外拿到學位,特別是一些名牌大學的學位,比如牛津、劍橋等,如果畢業以後又能在國外找到工作,他們為什麼要回來呢?很簡單的現象是,在國外工作,第一收入比較高;第二,如果能夠拿到當地的綠卡,還能夠享受到當地的福利保障。人總是要追求更好的環境,不論是事業的環境、生活的環境,還是情感的環境等,有更好的,當然不會選擇較差的。

其次,一個人結束學業,開始進入本澳社會工作,無非就是幾種途徑:第一,從政,考公務員,本澳相當部分公務員均有海外留學經歷。第二,不從政,本來可以從商自己創業,但最終還是只能選擇博彩業。本澳近年發展迅速,應該說創業的機會是比較多的,但事實恰恰相反,方方面面對于創業的制約較大,因博彩業一枝獨秀的經濟環境,所以大學畢業生大比數流入博彩業。

第三,從個人的發展環境來看,對於本澳部分的年輕人,如果家裡沒有一個好的背景,他們想要獲得更好的職業、職位以及發展會比較困難,所以有人說這是一個“拼爹”的時代。也令一批畢業生對回澳創業望而卻步,從而選擇在海外發展。

有外國媒體就把這種“培養階段”由本國投入成本、“產出階段”卻去了外國貢獻的情況稱為“奶牛現象”:牛的嘴巴在本國,吃的是本國的草,擠奶的卻是外國人。從區域競爭角度來看,很顯然,人才流失是以削弱自己的方式去增強了對手,不僅僅是人才教育、培養、培訓、替代成本的不可收回,還意味著經驗、理念、技術、知識、資金的損失,最嚴重的是自身因此錯過重要的發展機遇。

因此,多年以來,澳門的政商界針對現時對博彩業單一依賴的經濟狀況經常表示擔憂,認為此狀況若不改善,將不利維持澳門整個經濟體系的穩定性。與此同時,中央領導也一而再、再而三地表態支持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化,以及提醒澳門要把制約發展的問題研究好。

培養引進之外要“留住”

眾所周知,當今世界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世界銀行一份報告就指出,當前世界工廠、土地、工具以及機械所凝聚的財富日益縮水,而人才資本對於一國的競爭力正變得日漸重要,在以知識經濟為主的美國,人才資本“與實物資本相比,重要性要高出三倍多”。目前,全球人才競爭主要出現了五大趨勢:第一大趨勢,全球人才競爭日趨“兩極分化”的局面,最急缺人才的發展中國家的高端人才卻大量流失向發達國家,只有少數新興國家出現“人才回流”的趨勢。第二大趨勢是以知識經濟為主的發達國家以及面臨產業升級的新興國家,因為經濟更需要人才來驅動,往往更重視吸引人才。第三大趨勢是移民制度已經成為人才戰爭的武器。第四大趨勢是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