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二共識”,賈亦斌搭台南懷瑾定調

1988年1月臺灣領導人蔣經國病逝後,在中共中央的一次高層會議上,中共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間軍委副主席兼秘書長楊尚昆:蔣經國逝世後,有沒有人做相應的n-q~!楊尚昆回答說:有,民革中央的賈亦斌同志在做。

蔣經國發誓要除掉賈亦斌

1988年1月22日,七十六歲高齡的全國政協常委、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副主席賈亦斌,以探親名義,再度訪問香港。在為期半個月的時間內,他接觸了台、港相關人士約五百人次,多次與台灣老同事通電話。國學大師南懷瑾就是重點人士之一。

2月5日淩晨3點,剛剛從美國返回香港僅六天的南懷瑾,正在調整時差,突然接到老友的一通電話,相約一晤。這位老友就是闊別近半個世紀的賈亦斌。

賈亦斌與南懷瑾早在1940年就在成都中央軍官學校(黃埔軍校搬到成都改名)是同事。南是政治教官,賈是戰術教官兼區隊長。

當天晚上,賈亦斌來到位於香港港島中環半山區的麥當勞道(舊稱麥當奴道,人稱高尚住宅區)的南懷瑾住宅。老友重逢,異常激動,徹夜長談,話題當然不離海峽兩岸關系。

南懷瑾知道,賈亦斌曾經與蔣經國情同兄弟,賈亦斌一度執掌著蔣經國親手創建的“太子軍”。自1949年春,賈亦斌與蔣經國在溪口最後一次見面,賈亦斌在嘉興率部起義後,二人反目成仇。從此,天各一方。

1950年代,海峽兩岸處於嚴重的敵對狀態中。賈亦斌當時在宋時輪將軍的九兵團,從事對外聯絡工作。在“一定要解放台灣”的號召下,賈亦斌赴香港工作。蔣經國得知後,發誓要除掉賈亦斌。

那時的香港,國民黨特務活動猖獗,賈亦斌在此活動時刻都有生命危險。但為了“解放台灣”,實現祖國統一,賈亦斌義無反頤,冒著生命危險,堅持工作,直到奉命返回上海。

賈亦斌為何選擇南懷瑾

在大陸改革開放後,賈亦斌與蔣經國摒棄前嫌,自20世紀80年代初已經通過秘密管道進行聯系。只是蔣經國猝然去世,聯系中斷。賈亦斌此次會晤的目的很明確,就是希望南懷瑾為兩岸和談開辟新的通道。而南懷瑾畢竟在美國隱居了三年,對兩岸的底牌並不十分瞭解。所以,剛開始,他婉言謝絕道:“你說是來看我這個老友的,但談來談去都是這些政事。我已經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如果讓我回台灣去為你們做說客,是不行的。一來我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根本不想這些事;二來我原就與蔣經國沒有什麼關系,現在是李登輝當家,我與你一樣都是外省人,與他更沒關系了。”

賈亦斌也不再遮遮掩掩了,他說:“我們知道李登輝是很尊重你的,而且你的弟子就是他的親信。目睹兩岸骨肉同胞長期分離,難道老兄能置身事外嗎?”

繼而,賈亦斌列出了他找南懷瑾的三大因素:一是南懷瑾與李登輝能夠說得上話;二是南在兩岸政治圈中有廣泛的人脈關系,瞭解兩岸的政治和歷史;三是南有一定社會地位和威望。所以,賈亦斌將兩岸密使的人選鎖定在南懷瑾身上。

賈亦斌之所以說李登輝很尊重南懷瑾,是因為南懷瑾一句話把李登輝推到了台灣領導人的大位上。

南懷瑾在台灣政壇的一言九鼎,緣於他那備受推崇的國學功夫--“國師”背景。拜南懷瑾為師求學的人多數是黨政軍各界的聞人。諸如“總政戰部主任”王升、“總統府秘書長”馬紀壯、“陸軍一級上將”劉安琪、“調查局局長”阮成章、“海軍上將”崔之道、“海軍總司令部政戰部主任”蕭政之等。

除了名流權貴外,南懷瑾還專為青年開設了一個講習班。當時擔任《台灣新生報》記者的蘇志誠,以及蕭政之的下屬鄭淑敏,都是青年班的弟子。李登輝與南懷瑾的淵源,與名流權貴、青年講習班這兩類學生都有關系。

1988年年初,李登輝繼任台灣領導人,南懷瑾也離開美國,卜居香港。李登輝繼任初期,羽翼未豐,依舊把南懷瑾視為“國師”,對於“國師”的謀策,可謂言聽計從。也因為有了南懷瑾的一些意見,李登輝才能逐漸由一個過渡人物,變成握有實權的主宰者。

賈亦斌的此次香港之行,經過與南懷瑾的七次促膝談心,兩人方達成共識。

“我編一個劇本,你們審查……”

按照預先的約定,1988年4月21日,賈亦斌為南懷瑾帶來一個新朋友:中共中央對台工作小組辦公室主任楊斯德。

楊斯德坐定後,首先向南懷瑾表達了中共中央與台灣通過和平談判來解決國家統一問題的意願。當談到武力問題時,南懷瑾竟激動地說:“假使你們真要出兵,我也是軍人,就回台灣去與你們打仗。”賈亦斌與楊斯德連聲說:“不會打啦,不會打啦。小平同志有過批示,要和平解決統一問題,南老若不相信,我們下次帶給你看。”後來,賈亦斌與楊斯德再到香港,真的帶來鄧小平的手諭:“對台暫時不能出兵。”4月27日,臨別時,南懷瑾亦表示,將竭盡全力為兩岸和談牽線搭橋。楊斯德與賈亦斌則帶走了一盒與南懷瑾的談話錄音帶,以便向中共高層匯報。

1990年12月31日,賈亦斌陪同國家主席楊尚昆的代表楊斯德,終于與代表李登輝的蘇志誠,在香港麥當勞道的南懷瑾寓所首次會面。

第二天的密談中,南懷瑾向雙方建言獻策:“我編一個劇本,你們審查。我建議成立一個中國政經重整振興委員會,包括兩岸兩黨或多黨派人士參加,修改歷來憲章,融合東西新舊百家思想,中華文化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憲法、國號、年號問題,都可以在這個委員會內商量,使之成為全中國人的國統會。這是上策。中策是大陸從浙江溫州到福建泉州、漳州和廈門劃出一塊地方,台灣劃出金門馬祖,兩岸合起來搞一個經濟特區,吸收台港等地百年來的經濟工商經驗。有力出力,有錢出錢,做一個新中國的樣板。最重要的是為國家建立南洋海軍強有力的基地,控制南沙及東沙群島,對東南亞至太平洋海域建立管制權力。下策是只就兩岸經濟、貿易、投資、通與不通的枝節問題商討解決辦法。大家談生意,交換煤炭石油。”當他談到兩岸合作成立一個經濟特區時,雙方-致叫好。

1992年10月28日至30日,台灣海基會與大陸海協會在香港舉行商談,集中討論兩岸事務性商談中如何表述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問題。從11月3日到12月3日,兩會通過書面往來“以口頭聲明方武表述一個中國原則”達成共識:“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努力謀求國家的統一。”台灣“陸委會”主委蘇起將其簡稱為“九二共識”。從此,“九二共識”成為兩岸關系的新名詞。

“九二共識”確立後,3AJ-g.則上排除了事務商談中的主要障礙,並為1993年4月下旬在新加坡舉行首次“汪辜會談”鋪平了道路。

(裴高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