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經示範區正式上路附帶效果搶先展現

台灣「行政院」昨日上午舉行院會,核定「自由經濟示範區」方案,並決定第一階段即日正式上路。第一波示範區區總規劃區位規劃包括六海(蘇澳港、基隆港、臺北港、臺中港、高雄港、平安港)一空(桃園航空城),及一處農業生技園區,產業合作以「前店後廠」方式推動,主要推動產業包括智慧運籌、國際醫療、農業加值、產業合作等。依「經建會」規劃,「自由經濟示範區」將分兩階段進行,第一階段無須修法,僅需增修行政法規即可推動,而需要修法的部分則留至第二階段發動。不過,即使是在第一階段,欲在「自由經濟示範區」投資製造業的大陸資金,仍需在「國家安全」無虞下,比照外國人投資規定,並仍需經事前審核。

「自由經濟示範區」計劃是「經建會」於去年中開始謀劃,十一月間進入實質擬制工作階段,今年一月十六日「行政院」召開政務會談,聽取「經建會」的《自由經濟示範區推動方案》簡報。馬英九於三月二十四日邀集「行政院」財經部會開會研議,要求相關部會盡速訂出「自由經濟示範區」的立法與修法規劃,並決定在今年七月底正式實施。因此,昨日該方案的這正式上路,其實只不過是「按緊既定方針辦」,而且甚至還有稍為遲滯之嫌。但在此時此刻確定正式執行,仍然是對時局有著很強烈的針對性,也可說是「誤打誤著」:

其一、「立法院」此刻正在召開第二次臨時會,審議《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等議題。民進黨出於其意識形態需要和選舉利益立場,採取了「焦土政策」予以阻撓,霸佔主席臺及不惜打架打到斷勒骨,也要阻撓認可《兩岸服務貿易協議》。而據民進黨政策會執行長吳釗燮的愛將羅致政的建議,民進黨有可能會採取拉長戰線的策略,以時間換取空間,不讓《服貿協議》通過,並迫使重啟談判,直至拖到民進黨二零一六年重新執政為止。因此,《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看來已經難有通過及執行的機會。在此情況下,無須經過「立法院」修法就可執行的「自由經濟貿易區」第一階段的上路,就具有強烈的「反制措施」的意涵,充分利用第一階段只需增修行政法規即可推動,主動權及主導權均掌握在馬政府手中的有利條件,盡早推行,在「紅燈亮了繞道走」及「堤內損失堤外補」的策略之下,全力推動,俾能及早拿出成績,並充分證明兩岸進一步開放並非如民進黨所批評的只是有利於大財團或既得利益集團、有損於普羅民眾和中小企業利益,就可形成一種強烈的「地球村自由經濟」氛圍,消除中小企業的恐慌,反擊民進黨的抹黑汙衊,推動兩岸關係及經貿交流合作發展。

誠然,「自由經濟示範區」的原意,並非是兩岸關係,因為馬政府認為其在海峽兩岸之間的效益,已由「ECFA」及《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等後續性協議所承擔和發揮,因而其主要是為了推動台灣加入「TPP」服務。但由於「TPP」的「門檻」甚高,將會對台灣經濟造成衝擊,更將會惹來民進黨等反對黨的激烈反對(實際上「門檻」並不太高的《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就已經已鬧得天翻地覆),因而就以開放程度較低的「自由經濟示範區」第一階段預作鋪墊,並以「溫水煮蛙」的手法逐步擴大開放,為台灣加入「TPP」等國際區域間自由貿易協議和服務貿易協議創造必要條件。但無可否認,在這個過程中,也將能順帶為海峽兩岸間帶有自由貿易協議性質的「ECFA」、《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等協議「解套」。

其二、馬政府目前可說是「屋漏偏逢連夜雨」,在本已是民意極為低迷之下,偏又遭遇各種重大負面事件,包括「洪仲丘案」及其所引發的「六天部長」等的連串打擊,真是雪上加霜。而這個「自由經濟示範區」計劃的正式上路,或可在某種程度上起到「轉移視線」的作用。遺憾的是,「羅馬不是一天建起來的」,經濟改革發展並非在短期內就可以收效,必須要有一段較長的時間,遠水救不了近火。何況,馬政府相關部門的宣導及論述能力確實不如在野民進黨,很多本來立意甚佳的政策措施和兩岸協議,只有馬英九、王鬱琦等少數幾個人在廟口開講(但也僅只是「老虎交合一次過」而已),其餘官員「闊佬懶理」,躲在冷氣房內「嘆世界」,既不雷厲風行貫徹落實也不認真積極宣導解惑,任由民進黨佔領輿論陣地及道德高地。等到馬政府驚覺「不對路」,思量要反被動為主動,奪回輿論陣地時,這些好政策措施和好協議,都已經被戴上了發揮著「一句頂一萬句」效果的「原罪」,宣導得再多也無濟於事。

其三、本來是對台灣經濟發展甚為有利,更將會為台灣加入「十加一」、「十加三」等區域性自由貿易區創造有利條件的「ECFA」及《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等協議,由於馬政府執行無能,也由於馬政府疏於宣導,致使「ECFA」實施兩年多來成效不彰,並沒有發揮其本意的積極作用,從而使得民進黨有了見縫插針的機會,刻意加以抹黑渲染,而導致部分民眾對兩岸協議產生懷疑以至質疑的態度。由此,不但是使得民進黨反對《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掌有了「理論依據」,而且就連馬政府內部也有人自我洩氣,對日後「ECFA」的後續性協議能否爭取到對台灣更有利的條件(尤其是北京已對馬英九「只懂伸手,只管回報」有所微言的情況下),即使是北京並不計較能繼續推出單方的「惠台」措施,也能否獲得台灣民眾接納,而心中無底。再加上大陸的經濟發展勢頭已經放緩,今年曾經發生過「錢荒」,而且各地一些地方政府可能「資不抵債」,瀕於「破產」邊緣,大陸經濟是否仍能成為台灣經濟發展的「引擎」已產生懷疑。因此,不能將所有雞蛋都放在大陸的一個「籃子」上,而應當尋求外國市場,尤其是爭取加入「TPP」,並加快與世界各國簽署自由貿易區協議的步伐。馬政府此時推出「自由經濟示範區」計劃,也就有著針對這種實際思想,並加以因勢利導,以轉移質疑「ECFA」成效欠佳,及不滿《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的情緒。

其實,這最後一點,可能就是從馬政府推動「自由經濟示範區」計劃的本意中衍生出來。實際上,「行政院長」江宜樺日前就表示,推動「自由經濟示範區」是臺灣繼十年前加入「WTO」後,新一波的重大經貿自由化政策。此一政策方向將有助於營造臺灣參與區域經貿組織的條件,並吸引投資,創造就業機會,為臺灣經濟成長注入新動能。而台灣地區的經濟智囊機構也不斷地鼓吹,「自由經濟示範區」計劃可為台灣加入「TPP」等區域自由貿易區協議創造有利條件。而昨日「行政院」院會上,「經濟部長」張家祝所說的「示範區」投資製造業的陸資,比照外國人投資規定,但卻又不能適用外國人無須事前審核的規定,就可知這個規劃完全是一個趨向區域自由貿易區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