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年國慶遊行鮮為人知的往事

國慶群眾遊行慶祝活動,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每次國慶節盛典必不可少的一項重要活動。新中國成立初期,它更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外交視窗。因此,科學有效、有條不紊地組織統籌好數量龐大的、代表社會各界的群眾隊伍,確保遊行隊伍整齊順利地通過天安門廣場,成為了一項備受重視卻又十分難做的工作。在此期間,發生過一些鮮為人知的趣事。

勸說女同志愛紅裝

20世紀50年代初,幾次國慶節前,國慶群眾遊行指揮部動員參加遊行的女同志穿些花衣服。這本來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要是換到現在,根本就不成問題。

可是在當時,女同志普遍喜歡穿的是“列寧服”,她們以穿“列寧服”為榮,不願意穿花裏胡哨的衣服,這是那種“不愛紅裝愛武裝”年代真實而特殊的寫照。參加國慶遊行指揮部籌備的工作人員經過幾番動員,女同志們才適當地有所改變,初步改變了遊行群眾“青一色”“藍一色”的單調形象。

瓢潑大雨中昂揚行進

]956年國慶節,是熱烈慶祝社會主義改造取得決定性勝利後的第一個國慶。這天,50萬的遊行群眾豪邁地歡呼執行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巨大成就。遊行是在大雨中進行的,這是1949年至今,國典歷史上唯一的一次雨中慶典。

天空從早晨起就開始連綿陰雨淅淅瀝瀝下個不停,幾十萬群眾在集合地淋雨受凍。一直等到10點鐘大典正式開始的時候,雨下得越來越大,算得上是傾盆大雨了,遊行群眾手中所持的紙花被雨淋得只剩下一根棍兒,

有的群眾雖然穿了雨衣,但也被雨水澆了個濕透,有些群眾凍得瑟瑟發抖。風雨無阻的國慶遊行隊伍,是廣大群眾高度組織紀律性和高度政治覺悟的反映,也是中共北京市委領導未雨綢繆的結果。當時,彭真市長在多次國慶節籌備會上都強調指出:“集會或遊行期間.如果發生意外事件,大會照常進行。不論是下雨、下刀子、扔炸彈、甩原子彈,都絕對不能動。”因此,1956年這次國慶節遊行,雖然遇到大雨,群眾遊行隊伍照樣按計劃行進。這次遊行剛結束,彭真就從天安門城樓上打電話給遊行指揮部,要求迅速通知參加遊行的各單位立即准備好薑湯,讓所有參加遊行的群眾都喝,預防生病。

民兵方隊首次出現

遊行隊伍的序列向來是組織者考慮的重要內容。經過幾年的調整,最終確定了以儀仗隊為先導,工人、農民、少先隊等依次緊隨其後的序列。此後僅在1958年毛澤東號召“大辦民兵師”和“全民皆兵”的時代背景下,增加了民兵隊伍,這個基本隊型一直保持到1984年。

1958年國慶群眾遊行頗具時代征。在工人遊行隊伍抬著轉爐、電爐、高爐和成群的土高爐模型、巨大的機床模型、許多廠房和高大建築物的模型,農民們歡慶豐收和人民公社化的生動情景相繼出現之後,樂隊又奏起閱兵時的前進曲,原來是民兵的隊伍過來了。這些在反對美國侵略者的怒潮中武裝起來的民兵們,個個精神抖擻,意志剛強,肩背長槍,手端沖鋒槍,腰系子彈帶,邁著整齊威武的步伐前進。這時,整個天安門廣場轟動起來了。受檢閱的是首都民兵的代表--工人、農民、幹部、學生7個師,他們分成21個方隊通過天安門廣場。

奇特的隊伍“補尾”

1964年國慶節的群眾遊行,通過天安門廣場的隊伍橫排面為150人,分為9路。由於各路隊伍來自不同方向,因此,各路隊伍到達天安門廣場的速度有一定的差異。各路隊尾通過天安門廣場時會出現長短不齊的現象。

為瞭解決好這一問題,當時採取了取長補短的“補尾”方法,即將個別隊尾過長的隊伍在進入廣場之前切補到隊尾短的隊伍上,使進入天安門廣場的遊行隊伍始終保持150人的橫排面,保証隊尾美觀、整齊。“補尾”一般是在南河沿南口附近開始切補.一直切補到隊尾進入天安門廣場。如此往復,基本上能把各路隊伍的隊尾切補整齊,使遊行隊伍美觀地通過天安門廣場。因此,“補尾”可謂慶典遊行的一“絕”。

“補尾”進行的時間很短,行動很迅速。補尾的任務由大專院校的學生擔任。為了取長補短,這些學生像跑100米的速度前進,有時還需要來回跑。他們毫無怨言,總能圓滿地完成所有的“補尾”任務。

在“補尾”時,各路隊伍前後左右調動,秩序一度比較亂。為了掩蓋這種忙亂的局面,不讓天安門前觀禮臺上的中外來賓看到。國慶遊行組織工作者採取了“聲東擊西”的辦法。在天安門廣場前的少先隊隊伍中,有意安排五彩繽紛的氣球,當“補尾”開始時,就讓少先隊員放氣球,把觀禮臺上中外來賓的目光集中到廣場上空的氣球處。當中外來賓的目光又轉向遊行隊伍時,“補尾”工作已經結束,各路隊伍的隊尾正在整齊地通過天安門廣場,從而始終給中外來賓留下十分美好的印象。

機智應對紅衛兵

在政治環境不正常的情況下,國慶遊行組織工作顯得複雜而有難度得多。1966年8月的一天下午,時任國慶遊行組織工作指揮部辦公室副主任的倪天祚等同志正在天安門國慶群眾遊行指揮部緊張地進行籌備工作,突然有十幾個中學生紅衛兵來到指揮部造反。紅衛兵先是把辦公室的工作人員圍住,然後把他們集中在二間房子裏,讓他們學習毛主席語錄,並提出要參加指揮部的籌備工作。

當時倪天祚想,指揮部的工作人員都是市裏從各個部門抽調的政治可靠、有工作經驗的同志,不是什麼人都可以參加的,紅衛兵決不能參加。可形勢所迫,不能硬頂,那樣會誤事。正十分焦急、犯愁之際,倪天祚靈機一動,對紅衛兵說要上廁所。借這個機會,他從指揮部後門溜了出來。直接到人民大會堂找到負責國慶節遊行工作的葉劍英。葉劍英聽完匯報後非常生氣,拍著桌子說:“這些紅衛兵是胡鬧!不能讓他們參加。讓他們走。”倪天祚聽了葉劍英的話後心裏有了底。在回來的路上,他想,對紅衛兵是硬不得,也軟不得。怎樣才能讓他們走呢?必須琢磨出一個招兒。

於是,倪天祚先去市政府外事辦公室,找其時擔任國慶遊行組織工作指揮郎辦公室主任的張世傑(北京市政府外事辦公室主任)商量合適的辦法。他建議:把指揮部大部分工作人員臨時撤到市政府辦公,在天安門指揮部只留幾個工作人員,對付紅衛兵。張世傑同意了他的意見。果真,這一招兒還真靈。沒過幾天,紅衛兵呆在指揮部裏覺得沒什麼意思,就自討沒趣地走了。將行進樂曲節奏速度加快半拍 要把分散在全市各區上千個單位幾十萬人的遊行隊伍,在方向不同、距離不等、行進方式不同(乘坐火車、汽車、徒步)的情況下,於節日當天早晨用3個多小時的時間,在指定地點集合完畢並按照規定時間全部隊伍通過天安門廣場,接受黨和國家領導入的檢閱,這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第一是要順利集合隊伍。規定集合地 點、集合路線和集合時間。第二是得把握好 行進速度。為此,規宅了各種隊伍通過天安門廣場所需要的具體吋間,在節日前進行速度訓練。第三就是要安排好隊伍的疏散。於是,規定了隊伍疏散速度、疏散路線和疏散地點,以確保遊行隊伍能有次序地通過天安門廣場並暢通無阻。

1984年,時值新中國成立35周年。在這次特別隆重的國慶遊行活動時,為了做到萬無一失,節日前國慶遊行組織工作指揮部組織遊行隊伍在天安門廣場進行了實地演習。通過演習發現,遊行隊伍通過天安門廣場的實際時間比原定時間超過2分多鐘,這不符合中央提出的整個遊行活動必須在兩小時內結束的要求。 如何應急靈活調整?讓閱兵部隊減少時間不可能。如果讓群眾遊行隊伍減少人數,群眾熱情很高,並已經訓練了很長時間,讓他們臨時撤下,誰都不願意。但超過的2分多鐘時間必須要減下來。而此時時間緊迫,再過2天就到“十一”了。

在這緊急時刻,倪天祚靈機一動,想出一個兩全齊美的辦法,就是把群眾遊行隊伍行進樂曲的節奏速度加快半拍。也就是說,把原規定的每分鐘行進116步調快到每分鐘行進120步。這樣,隊伍的行進速度略微加快,就把超過的2分多鐘時間找了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