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眾遊樂會 猶憶頤和園

1971年9月,正值首都各界緊鑼密鼓地籌備新中國成立22周年遊行慶典之際,不想突發的9•13政治事件,將例行的天安門遊行改為在全市6大公園舉辦群眾遊園活動。此後,多年的國慶遊園活動一直延續到50周年大慶。

在六大公園之中,舉世聞名的皇家園林頤和園,唯一地處北京郊區。無論從景觀、場地、觀眾容量還是知名度,它都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長期從事海澱群眾文化工作的我,能參與遊園籌備工作,是非常幸運的。每一次進園,我都興致勃勃、零距離地感受頤和園的山山水水、花香木真,以及那氣勢雄偉、巍峨壯觀的建築群。

在此期間,我有幸與來自不同崗位的“戰友”們共議遊園方案、實施計劃,還有機會向園藝師們學習園藝知識……這些經歷都留存在我的記憶裏,彌足珍貴。

■有幸住進益壽堂

遊園指揮部是負責遊園籌備工作,以及節日當天實施活動方案的最高領導機構。指揮部最初設在仁壽殿北側一個叫“八所”(老工會)的四合院內,後來又進駐過仁壽殿的北朝房、東宮門外的“值房”小院、如意門的招待所等。指揮部採取聯合辦公的方式並兼作休息用。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我們曾短暫住過“益壽堂”。

益壽堂是毛澤東主席接見民主人士柳亞子先生的地方,據說主席曾在此留宿一夜。那年我們不僅一睹清雅的四合院,還住在東廂房數日。室內臨時放置的鐵床清新整潔;走廊上擺著叫不上名字的盆栽花草;院中荷花、睡蓮穩穩立在瓷缸中,裏面金魚暢遊;四周綠樹環繞,鳥飛蟬鳴。同事戲言:“哪兒都不去了,給個縣官也不幹!”

在指揮部的日子裏,雖然每天只有2至4角的補貼,但大家在一起“團結、緊張、嚴肅、活潑”,愉快地度過每一天。雖然不備電視,但每天觀全園風景、看八方遊客,聞花香,聽鳥鳴,遠比看電視要豐富多彩呢!

■昆明湖上演水中樂

昆明湖是頤和園的靈魂。碧波蕩漾、煙波浩渺的水面,成了遊園會“大做文章”的平臺。

指揮部在保證絕對安全的前提下,調動全部小遊船插上彩旗組成水上船隊。打扮亮麗的大畫舫上,表演著文藝節目。同時,在龍王廂、八方亭岸邊安裝音樂噴泉與水面的蓮花形氣球,形成水上立體歡騰景象。

曾代表海澱區參加過1955年北京市農民業餘文藝觀摩演出並獲獎的張廣泉等民間藝人,被指揮部請上了畫舫。雖然是沒有報酬的政治任務,但他二話不說欣然接受。

記得那是1973年的十一,當天晴空萬裏、秋風徐徐。張師傅一身中式短打扮、神采奕奕地率領著子女和徒弟等從五聖祠碼頭登船,開始一路吹吹打打。來到盤雲門碼頭前,湖上的小船依次圍攏過來,岸上的人熱烈鼓掌歡迎,他開始亮出他的拿手絕活“小放驢”和“百鳥朝鳳”等,水陸觀眾仍然意猶未盡。忽見他站立起來,拿起最大號的嗩呐,演奏了當時最流行的一首《真是樂死人》。他邊吹邊搖晃,遊人們邊笑邊拍手,跟著節拍一起唱起來。嗩呐聲、歌聲、笑聲、掌聲一片歡騰,響徹昆明湖上空。

■創意兒童歌舞迎賓

頤和園作為皇家園林,大氣、雅致、壯觀、清新,江南美景囊括其中。如何在這幅最美的靜態畫卷裏,增添既清爽又有特色的動態活動,既不影響原貌又能錦上添花,這是十一遊園活動的重要課題。

因此,指揮部力求每屆遊園會都不斷有新的創意。在一次下基層驗收活動中,我們發現一所普通小學校,用孩子們喜愛的跳皮筋遊戲,編成立意新穎、動作簡練的歌舞《小松樹》頗具特色。於是決定把它吸納進遊園活動之中。通過在東宮門的試驗和彩排,效果很好,老師又根據現場具體條件和環境做了加工和調整。

國慶40周年當天,這個充滿童趣的迎送聯歡點,吸引著來自中外的賓客們駐足欣賞。遊人紛紛拍照,孩子們跳得更加起勁了。為了有效分配孩子們的體力,老師把近200名少年兒童分成兩批,輪流表演。後來北宮門和新建宮門也增強了迎賓歌舞的設計和編排,有的用花環、有的用鈴鼓、還有的編排“56個民族”的小少年揮舞彩綢迎接八方來客,把三個大門前的迎送點搞得紅紅火火、熱熱鬧鬧。老師和孩子們的辛勤勞動,為乘興而來的客人獻上了第一道視覺盛宴。

■周總理提示鮮花獻給誰

頤和園真正的演出場地,只有德和園大戲樓和聽鸝館。而後者已用作飯莊。若要增加演出地點,只得利用景點的黃金寸地,設置臨時演出點。比如在國花台的牡丹花壇前、知春亭內、丁香院、八方亭等地。

每個演出點的舞臺上擺滿盆花,台下為觀眾準備了若干馬紮。而像國花台、松堂武聖祠等重點演出點則設折疊椅以備領導和外賓使用。

20世紀70年代初,以工、農、兵、學、商的業餘文藝隊演出為主。從 1977年開始,專業文藝團體陸續恢復。大戲臺有名角如劉長瑜演出的京劇《紅燈記》;國花台有中央說唱團馬季的相聲《友誼頌》;八方亭迎來了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歌舞劇《劉三姐》等,呈現出百花爭放、異彩紛呈的景象。當時所有演出點須備有2至3個優中選優的節目,如有外賓、領導等光臨現場則反復上演。

1971年的國慶遊園會上,周總理陪同西哈努克親王來到五聖祠演出點。適值清河二小的歌舞《鮮花獻給毛主席》,這時總理來到報幕員身旁,輕聲問:“我陪著誰來了?應當把鮮花獻給誰呀?”聰明的報幕小姑娘王婭點頭笑著說:“總理,我明白啦!”她從容地走上台中,面向觀眾用甜美的聲音一字一句地報出:“下一個節目,鮮花獻給西哈努克親王!”於是,臺上樂隊奏起,台下掌聲四起,親王雙手合十點頭微笑,全場一片歡騰。

■科技助力遊園會

中國科學院與海澱區文化文物局曾於1985年春節,在中關村大操場舉辦了春節科技燈會。後來,中科院多次參與國慶指揮部的領導工作,充分發揮各科研所的技術優勢,運用激光、傳導、多媒體等科技手段與彩燈相結合,設計、製作出30多台高水平的遊藝項目。晚上賞燈、白天遊藝,可看、可聽、可操作,深受孩子們歡迎。考慮遊藝技術性強、體積大、用電多等特點,遊藝區選定昆明湖東岸,從文昌閣起至銅牛約800米地段,建起東堤“遊藝一條街。”

國慶45周年之際,頤和園久負盛名的百年老桂花樹飄散著濃鬱的香氣,從東宮門飄到八方亭。據園藝工人講,為了讓桂花適時分批開放,他們利用“溫控技術”並噴灑藥液來抑制花期,以達到從預演到節後3天持續飄香的效果。

遊藝區的每組遊藝項目兩邊,分別放置了盆栽的桂花,人們在遊藝的同時,也能飽覽桂花芳姿。

■患上BP機綜合征

在頤和園籌備遊園活動的日子裏,離不開通訊設備。指揮部為各職能組配備了兩部電話,可忙起來還是不夠用。

國慶45周年之際,遊園籌備工作進入緊張階段。為了與每個分指揮部(將全園按區域劃分若干分區指揮)保持聯繫,總部請部隊支援多部手搖電話,並由海澱第三師範的部分師生擔當了節日電話員,一直延續多屆。20世紀80年代,指揮部為各職能組配發了對講機。

20世紀90年代,BP機出現了。指揮部為適應需要,特租來若干BP機配發給每個人,我平生第一次用上了BP機!

自從我們腰間別上BP機後,不管走到頤和園的哪個角落,都可以保持聯繫,確實給工作帶來極大方便。不過,也有麻煩或鬧笑話的時候,每逢召開全體碰頭會時,BP機不響則已,只要嘟嘟聲響起來,大家會不約而同地朝自己右下方查個究竟,只有我一個人與他們相反——因我是左撇子。大家戲言:“我們患上了BP機綜合征。”節日後,當大家即將分別的時候,都非常留戀熟悉的嘟嘟聲。

■紅花塗白蠟 長廊掛宮燈

節日的頤和園到處可見“紅旗飄、彩旗揚,橫幅上了牆,大標語系在氣球上”的景象。指揮部不僅希望每個聯歡活動點的氛圍熱烈祥和,而且其周圍環境也要相應扮靚,使人與物交相輝映,營造濃鬱、喜慶的節日氛圍。

大家開動腦筋想辦法,有人提出給綠葉配紅花。僅用兩天的時間,作為試點的玉瀾堂周圍的樹枝上,就開滿了“鮮花”,遠遠望去可以以假亂真。可惜一場秋雨過後,“鮮花”不僅變形而且流淌了一地“紅水”。老師和同學們並沒有灰心,他們從失敗中找尋辦法,終於想出將紮好的花朵裹上一層白蠟。這樣“鮮花”們不僅不怕水,反而像鍍了一層銀一樣更加好看了……

頤和園的長廊,東起邀月門、西至萬丈亭、北依萬壽山、南向昆明湖,全長728米,273間,廊內畫有1萬多幅彩繪,可以說是中國園林中最長的也是最美的遊廊。但節日的長廊與周圍的“紅花綠葉、彩旗飄舞”相比,仿佛缺少了什麼。聰明的有心人提出掛宮燈的建議,我們經過對不同規格的燈籠進行實驗比較,最終決定選用直徑6公分的小宮燈。在每間廊子的兩側各掛兩個,不大不小、不多不少恰到好處。節日當天這條聞名於世的長廊霎時間呈現出“墨綠長廊點點紅”的景象,蔚為壯觀!

五十周年大慶三天過後,我們在撤除所有的裝飾物時發現,那些可愛的小紅宮燈掛上了千餘個,摘下來仍是千餘個。

■晚憩知春亭 解乏好去處

頤和園規模宏大,占地面積293公頃,分山前、山後、昆明湖三個區域。

活動方案確定後,指揮部把細化的方案下達給相應的部門(單位),有的還要再分解到基層。全園設有30多個“點”,他們在接受任務後,需來人看“點”。指揮部人員要帶他們一個點、一個點地看,根據地形、環境、場地面積等因素,先設計出小樣,再去現場研究可行性,所以一個活動點至少來來去去走上三、四回。連續奔走於山前山後、山上山下,經常會感覺筋疲力盡。一次後勤組的那增林組長關切地拉著我說:“走,有個解乏的好地方。”

夜晚的知春亭空無一人,我們坐在岸邊的石頭上,仰望上空明月高懸、繁星點點;遠處的智慧海——萬壽山頂最高處和下面的排雲殿、德輝殿等仿佛被籠罩在黑色面紗中,偶爾一閃一閃的燈光像螢火蟲一樣在空中飛舞;陣陣秋風吹得老柳樹的枝條悠悠搖曳,不遠處偶聞秋蟲吟唱,水中的魚兒頻頻冒出水面,似在與我對話……入夜的知春亭簡直美妙極了,我疲憊的身心一下子放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