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稱官銜為兩岸政治性商談鋪平道路

昨日的印尼巴厘島「習蕭會」,是按著劇本演出,但卻有著兩個「加碼式」的突破:其一是有關「習蕭會」的技術安排,是由大陸國台辦與台灣「陸委會」直接溝通聯絡並敲定,展示在「APEC」等場合上的兩岸領導人或其代表的會面安排,回到了建制的制度面,在台灣方面來說,就是掌握在馬英九的手中並作主導,並由「陸委會」來具體操作;其二是國台辦主任張志軍與「陸委會」主委王鬱琦趁此機會「自然互動」並寒喧,不但是互稱官銜,而且還作出了互相訪問的邀請,新華社還為兩人的會面發表短評,正式採用了「陸委會」的稱謂,並指出「陸委會」的設置及其定位及職能,「沒有超出一個中國框架內的兩岸關係範疇」,「這本身就體現了一個中國原則的精神」,間接地含有「互不否認治權」的意涵。此兩個突破顯示,北京和臺北都正為兩岸進行政治對話以至是政治協商打開了大門並鋪平列道路,而且也展現了習近平好馬英九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向縱深進行,都具有務實及進取的態度和意向。

本來,昨日在印尼巴厘島習近平下榻的酒店所演出的這幕政治大戲,主題是「習蕭會」,而且習近平和蕭萬長也發表了具有突破性意義的談話,尤其是習近平所說的「增進兩岸政治互信,夯實共同政治基礎,是確保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關鍵。著眼長遠,兩岸長期存在的政治分歧問題終歸要逐步解決,總不能將這些問題一代一代傳下去。我們已經多次表示,願意在一個中國框架內就兩岸政治問題同台灣方面進行平等協商,作出合情合理安排。對兩岸關係中需要處理的事務,雙方主管部門負責人也可以見面交換意見。」正式向臺北提出了進行兩岸政治對話的呼籲。而最後一句的「雙方主管部門負責人也可以見面交換意見」,也就為這次「習蕭會」後的張志軍與王鬱琦的「自然互動」,互稱官銜及邀請互訪,發出了「批准令」,並上演了其重要意義絕對不低於「習蕭會」的「張王互動」。

正因為北京充分肯定了「陸委會」的定位及以往政績,並對其在今後兩岸政治對話中所起的關鍵作用寄予了殷切期望,因而在安排「習蕭會」的座位時,將王鬱琦擺在蕭萬長之後的「第二」位置,與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三代國師」王滬寧相對應。如同張志軍稱呼王鬱琦為「王主委」,新華社短評和國台辦發言人楊毅正式採用了「陸委會」稱謂一樣,這個「座位安排」的政治涵義極為豐富。總之一句話,北京不但是正面肯定了「陸委會」的定位和職能,而且也在充分瞭解王鬱琦與馬英九的關係的基礎上,希望他能準確領悟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真諦,不辜負馬英九的重托,也不輕怠自己所據職位的重任。由此,習近平對蕭萬長所說的「兩岸長期存在的政治分歧問題終歸要逐步解決,總不能將這些問題一代一代傳下去」,及「在一個中國框架內就兩岸政治問題同台灣方面進行平等協商,作出合情合理安排」,其實更是向王鬱琦說的,讓他在匯報馬英九並獲得授權後,先從定期的「張王會」開始,探索和推動兩岸政治對話。而從某個角度看,習近平表面上是給台灣方面施加了壓力,但在目前的台島政治氛圍中,更是在為馬英九轉移視線鋪設下臺階,讓他能在政治紛亂中擺脫出來。

自二零零八年承認一個中國的中國國民黨奪回台灣地區執政權後,台灣方面代表領導人出席「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的人選,就有了突破,從過往的部長級經貿官員或知名民間企業人士,升格為曾任「副總統」的連戰。而在過去,陳水扁曾企圖指派曾任「副總統」的李元簇出席上海「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卻遭到北京的拒絕,而導致當年的「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台灣方面首度沒有領導人代表出席,留下了一個空白記錄。

由連戰代表馬英九出席「APEC」非正式會議,這固然是馬英九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國際回饋,也是北京對連戰打開國共交流合作大門的回報。但是,由於兩岸尚未建立對等的官方溝通平臺,因而連戰出席「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後與胡錦濤會面技術安排的溝通聯絡,都是由國台辦與連戰辦公室進行,而繞過了公權力機關。這看在馬英九的眼中,顯然不太舒服。因而趁對岸領導班子換屆時,主動更換了代表他出席「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的人選,換上曾在自己第一個「總統」任期內出任「副總統」,而且聽話及「沒有聲音」的蕭萬長。這已經顯示馬英九要按照「憲法」的規定,由自己親自主導兩岸事務。

按照馬英九的這個思路,「陸委會」與國台辦作了溝通,獲得正面回應。顯然,「陸委會」這樣做,也是有意藉此將「互不否認治權」成為既成現實,為兩岸官方直接接觸創造條件。而新華社的短評,顯然也對此給予了正面肯定。此顯示,北京是由此滿足台灣方面的意願,而步步鋪墊引向兩岸政治對話。從上月澳門特首崔世安與王鬱琦會面,實現了「兩制」範疇的「互稱職銜」突破之後,再進一步在「APEC」的平臺,取得「一國」範疇的「互稱職銜」突破,並由「張王會」的定期互訪及會晤,而探討及敲定「習馬會」的大方向及所有細節。

這也顯示,今後兩岸事務事務性、經濟性的商談,仍將由海協會和海基會進行,不會廢掉海峽兩會的「武功」。但兩岸超越事務性、經濟性,亦即政治性、官方性的商談,就將甩掉海協會及海基會的「白手套」,由國台辦和「陸委會」直接進行或主導。甚至可以發展為兩個層次,其中具體技術性問題,由國台辦與「陸委會」進行操辦,或是以國台辦和「陸委會」為主導,邀請兩岸各相關部會的負責人參與進行;而方向性及原則性等的商談,就由兩岸領導人,或是委由具有權威意義的代表人物如蕭萬長等為主導。這是北京一早寫好的劇本,並由國台辦主導,但也正好符合馬英九從連戰手中奪回主導權的心意。

劇本雖然是一早寫好了,但「陸委會」似是仍然忐忑不安,擔心會搞砸。因而一方面小心翼翼,盡量避免「外交部」參與,以免引來「兩岸事務國際化」的嫌疑;另一方面則在台灣政局紛亂,馬英九形象及民意支持度嚴重受損之下,不知北京會否按照劇本演出。因此,對「互稱官銜」倘有不確定之感,僅是表達了「慎審樂觀」。

但可能是正因為馬英九身陷險境,需要有重大外力因素予以提振,也有可能是在「習蕭會」的前夕,馬英九主動和解,先是江宜樺主動求見王金平,後是馬英九決定國民黨對王金平的訴願不再提出抗訴,表達了和解的善意,北京認為有必要加以鼓勵。因此,原先寫好了的劇本,就增加了戲份:從「陸委會」原先所說的「自然互動」,只是寒喧見面,爭取「互稱官銜」,到不但是實現了「互稱官銜」,而且張志軍還邀請王鬱琦訪問大陸,這比「互稱官銜」更為重要。完全滿足了王鬱琦的要求。——當初王鬱琦在提到「張王會」時,以「互稱官銜」為前提條件,否則就不如不見,而張志軍則回以「晚見不如早見」,為「互稱官銜」以至是定期互訪埋下了伏筆,並由後來「崔王會」的「互稱官銜」作出了必要的鋪墊。這就滿足了台灣方面「對等」及「互不否認治權」的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