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互設辦事機構代入兩岸政治談判?

過去曾經多次說過兩岸互設辦事機構的性質是中性、沒有政治意涵的馬英九,本月十八日在會見美國「外交政策全國委員會」訪問團時,卻突然轉口,表態說「兩岸互設辦事機構不是經濟性質而是政治性質」,並強調兩岸若簽署互設辦事機構協議,比起此前簽署的十九項協議,「可以說是政治性最高的一個」。當此說法遭到綠營的質疑時,「總統府」於當日傍晚發出新聞背景稿緊急澄清,強調雖然兩岸洽簽互設辦事機構的協議「議題」不是經濟性而是政治性的,但「機構本身」不具有政治意涵,是中性、服務性、事務性的機構。而被視為馬英九大陸政策智囊之一的國民黨大陸事務部主任高輝也在翌日解畫說,「兩岸坐下來談的同時,其實就已是在進行政治性協商」,兩岸談及的議題,涉及高度政治敏感性,包括機構名稱、掛牌、要不要掛旗幟及人道探視權等議題,「談判的過程,本身就是政治性談判」。但談判完成後,設立的辦事機構,為海基會派駐大陸的辦事機構,屬中性,不具政治性質。

馬英九和高輝的這個說法,從積極面看,可能是希望能以兩岸互設辦事機構入手,由淺入深地推動並進行兩岸政治性議題的談判,並在台灣民眾基本上能夠接受之時,再進行深一層的政治對話及談判,包括洽簽「結束兩岸軍事敵對狀態協議」及「兩岸和平協議」。

實際上,無論是從馬英九作為「總統」,在其第一任「總統」就職典禮時誓言「未來我們也將與大陸就台灣國際空間與兩岸和平協議進行協商」的角度,還是從馬英九作為國民黨主席,必須全部完成已經被列入《中國國民黨黨綱》的「胡連會」《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中的五項工作任務的層面來看,馬英九如果不能在其不可再爭取連任的第二個「總統」任期的最後兩年多內,兌現上述諾言,恐怕將會有損其念茲在茲的「歷史定位」。但是,倘若一下子就進入兩岸政治談判,又擔心將會遇到主要是來自綠營的阻力,而且也與他後來又說過「在任內不與大陸進行政治談話」的話相抵觸。因此,就採取「由易轉難」、「循序漸進」,及「摸著石頭過河」、「經中有政」的方式,將已經進行的兩岸互設辦事機構議題協商提升到「政治談判」的性質,倘反對聲音不大,就再逐步升級,逐步進入兩岸協商的「深水區」,進行兩岸政治談判,並爭取在任內簽署「結束兩岸敵對狀態協議」以至是「兩岸和平協議」。

而從消極面看,馬英九此語,是在「兩岸互設辦事機構協議」的協商遇到障礙之後,正式向大陸方面「叫板」,不滿並反對大陸所主張的辦事處僅具「文教、急難救助」等功能,要求「議題不要複雜化」,將「人道探視權」列為辦事處的重要功能,甚至還再加上一些政治性質的內容,包括懸掛旗幟等。

倘是前者,說明馬英九終於有所作醒悟。他過去之所以說「在任內不進行政治談判」,一方面是自恃高票當選(於第一個任期),無須借助兩岸政治協商等議題,都可以「加分」;另一方面則擔心綠營反彈,不利於其爭取第二個任期的連任。

現在,第一種思緒已經破滅,不但馬英九的民調低已至跌破兩位數,而且近期內發動的「鍘王」事件,幾乎導致國民黨分裂;而第二種思維,也因自己已經是第二個「總統」任期,不再爭取連任,因而無所顧忌。盡管還有國民黨「長期執政」願景的壓力,但從目前情況看,國民黨的民調也是已經跌到了穀底,同樣也是沒有所顧忌 。

相反,以馬英九目前的窘境,也只能是以進行兩岸政治談判來作翻身助力了。實際上,此前就有不少人認為,「習馬會」的最佳時機,就是馬英九陷入困境,而不得不以此來尋求翻身的時候。倘與大陸的談判有所突破,進入兩岸政治談判的新階段,甚至是洽簽「兩岸軍事互信協議」(或「結束兩岸敵對狀態協議」),以至是「兩岸和平協議」,說不好還能絕地反彈,民意飆升,自己也能確立「歷史定位」。

何況,習近平已經以在「博鰲論壇」會見蕭萬長時施加了進行政治談判的壓力,強調「著眼長遠,兩岸長期存在的政治分歧問題終歸要逐步解決,總不能將這些問題一代一代傳下去」,直搗馬英九偏安及卸責的核心。而馬英九也似是有所觸動,在「雙十慶典」大會上,隆而重之地以「兩岸關係不是國際關係」為主軸,列舉包括「習蕭APEC會」,及張志軍與王鬱琦互稱官銜在內的兩岸關係一系列成果,強調「當前兩岸應該不斷地透過溝通協商來增加彼此的政治互信」,暗示將會與大陸進行政治對話。如果台灣方面仍是「只經不政」,及只是向大陸討要「讓利」而自己則不願作出相應的回報,就必將影響日後的談判。

至於後者,這確是有待化解。本來,台灣方面已經避開了適用於國際關係的《維也納領事關係公約》,不提「會見權」及「提供法律援助權」,而是「人道探視權」,而大陸方面或是出於「偷渡國際關係」的疑慮,或是由於公安、國家安全部門不同意的原因,而始終不予讓步,因而雖然已經進行了五次業務溝通而仍是難有進展。「陸委會」主委王鬱琦日前者在「立法院」內政委員會接受質詢時還強硬表態,「大陸方面對辦事機構具有人道探視權一事不肯放手,倘若陸方最終不肯接受,我方將放緩互設辦的談判與協商進程。」而馬英九則似乎是以大陸也急於其成的「政治談判」為誘餌,希望能解決「人道探視權」等問題。

此事如何看?倘是前者,不妨靈活一些。既然「張王會」都可以互稱官銜,在「人道探視權」問題上可「讓他三尺又何妨?」。其實大陸南方也可從馬英九的這種矛盾心態中,找到著力推促政治談判的空間。既然兩會互設辦事處是在經濟領域要談的議題已經基本談完,馬英九卻又不願進入政治領域協商階段的「權宜議題」,現在又將之提升到「政治議題」的高度,那麼,就等於是從經濟領域到政治領域的中間過渡。實際上,台灣方面所提出的辦事處應有「跨部會」人員進駐,及給予提供便利及安全保障的訴求,這本身就帶有政治性質,其協商是屬於「準政治議題」的協商。倘能成功,就可繼續推向縱深發展,以此模式商談台灣人民關心的國際活動空間問題,這本身就已是政治議題了。在循序漸進,薄積厚發之下,就像「切香腸」般,一小塊一小塊地切下,就能在不知不覺中把整段香腸都切完。

台灣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周至懷說,今後的兩岸關係發展有四個亮點:互設辦事處;「張王會」;「和平協議」;「習馬會」,這四點是一個路線圖。如果能夠互設辦事處,就能夠促進張王的會面,進而有助於商談和平協議,若有了和平協議就能為「習馬會」做一個鋪墊。那麼,就「將計就計」,以簽署「兩岸互設辦事處協議」,來促進並實現兩岸政治談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