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雲財經人物管中閔

在台灣經濟沉悶的大環境下,島內經濟的領航者、“經建會主委”管中閔成為備受關注的風雲人物。他是經濟學權威,卻是從“菜鳥”學生蛻變而成;他是學者從政,卻是“大炮型”官員:他是經濟事務管理者,卻主張減少管制,以靈活、開放的思維活絡經濟。他能否帶來台灣突破“悶”經濟的希望呢,或許可以從他的經歷中得到些許啟示。

經濟學權威如何煉成

管中閔,1956年8月15日出生,原籍安徽安慶,生於臺北。管年輕時不愛念書,大學聯考曾經一度名落孫山,後就讀於私立中國文化大學經濟系,依舊成績平平。從文化大學畢業後,管決定赴美留學,卻意外開啟了他另一番人生新境。在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學習兩年後,管艱難獲得經濟碩士學位,讓這位差生對自己產生了些許信心。接著,管中閔趁熱打鐵,轉入加州大學聖地牙哥校區跟隨治學嚴謹的指導教授Halbert White攻讀經濟博士學位。White教授一直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熱門人選,其嚴謹治學與任事態度對管中閔的計量經濟學研究起到極為深刻的影響,為管中閔後來在經濟計量理論、金融計量經濟學及其應用、時間序列分析、經濟預測方面取得亮麗成績奠定堅實基礎。通過在美長達7年的學習,管中閔經歷了從一位入學時微積分都考不及格的台灣“菜鳥留學生”,到拿到博士學位的同時,也拿到了美國長春藤伊利諾伊大學香檳校區教職的蛻變。在美任教期間,因表現優異3次榮獲商學院“優秀商學教師”稱號,兩次獲得經濟系教學獎,於1995年升任終身副教授。

1994年,管中閔舉家返台,擔任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1996年,正式辭去美國教職。返台後,兩次獲得“行政院國科會”傑出研究獎。1996年,獲頒台灣大學法學院連震東紀念講座獎勵。1997年,獲傑出人才發展基金會傑出人才講座獎勵。1999年,獲“教育部”學術獎和台灣大學優良教師獎。2002年,再度獲得傑出人才講座獎勵,並獲選為第24屆“中研院院士”,成為“中研院”裏最年輕的計量經濟學“院士”。在“中研院”期間,管如同“拼命三郎”經常加班,永遠都是“中研院”經濟所最後關燈走的人,拼勁讓年輕學者都自嘆不如,“我有一隻表,每天有36個小時”,管中閔常常這樣自我調侃。2003年,管擔任台灣經濟學會理事長。2007年,創辦台灣經濟計量學會,並擔任會長。憑借良好的功底和刻苦鑽研的精神,管中閔不斷取得科研成果,包括首次發現非平穩數據模型的“偽變化結構”問題,証明人工網絡模型“後向傳導機制”的極限性質,提出非嵌套模型等多種計量經濟模型新的檢驗方法等。除大量發表論文外,管還擔任島內外多學術期刊的編輯,包括Journal of Econometrics等國際期刊的客座主編,真正成為享譽海內外的計量經濟學權威。對於為什麼能實現人生的轉變,管中閔給出的答案是“永遠保持好學習的態度,才是成功最好的途徑”。

學以致用、不平則鳴

管中閔歷任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中研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國科會”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主任,台灣大學經濟系財金系合聘教授,“中研院”經濟研究所所長等。作為台灣計量經濟學的權威,管一直主張學以致用,在學術領域外也積極參與公共政策的制定。民進党時代,管曾擔任“中央銀行”理監事。2008年馬英九上任後,管中閔是“總統府”財經咨詢小組成員。2009年,任“行政院”顧問,並參與連戰率領的ECFA與會代表團。2010年11月,兼任財團法人商業發展研究院董事長。2012年2月,出任掌管經濟相關業務的“政務委員”。一年後,升任“經建會主委”。

無論是在哪個崗位上,管都率直敢言,對於台當局的產業政策,認為不適當的地方,就會毫不留情地猛烈批評。出任“中央銀行”理監事時期,管就開始指責當局行為短視,認為“政府”發展產業,就像星探發掘明星一樣,常常是看好某個有產值的產業,不管有沒有關鍵技術就投入發展,他甚至舉例力晶科技、茂德科技皆如此。看到其他地區某些產業發展不錯,就“眼紅跟著學,例如學泰國搞美食,學韓國搞美容整形”。他認為這種“星探式”、“眼紅式”產業政策都是台當局短視的功利心態所致。管中閔還預警說,對屬於小型開放經濟體的台灣來說,永遠無法避免國際經濟衰退的沖擊。“政務委員”時期,管又公開反對調漲基本工資。管認為,受調漲案影響最大的是中小企業,雖然“行政院”調漲的目的是幫助勞工,但若無視中小企業生存,將會造成更多的失業,勞工可能不只一顆茶葉蛋,甚至一粒米都吃不起。管還針對2012年“主計總處”不斷下修GDP,而實際GDP逐季上升的事實,要求“主計總處”改變GDP統計方法,將過去用跨年對比的方式改為跨季對比,以期更加科學。“經建會主委”任內,管又針對綠營惡意抵制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的行為進行批判,公開呼籲“某些政治人物要認清大局、要識大體,這是台灣的前途,不可以亂搞,如果談好的東西推掉,就不用談TPP和RCEP了”。管還針對島內媒體亂象指出,每次自己到各地參訪工廠後“心中都充滿感動,覺得台灣太有希望”,但一回到家開電視,就覺得台灣沒有希望,要振興經濟及人心的立即性措施就是“關掉電視,不要再打開了”。

靈活獻策、開放管理

管中閔經常跳脫事務官傳統思維,從不同角度為當局提供政策建議。例如引進外勞,他提出以調高就安費換取增加外勞配額比例的構想,獲當局采納,成功降低勞團反彈聲浪。在如何著力推動台日產業合作的問題上,管提出“以突破產業發展技術崖口為主軸,為台日中堅企業合作搭橋”的思路,在實踐中深受歡迎。在“公債法修法”過程中,管大膽突破窠臼,提出很多獨到見解,包括將債限計算基礎從GNP改為GDP與國際接軌;“六都”一定要有個別債限,並設計財政努力度彈性指標,迫使直轄市”努力開源等,都有管中閔的影子。管還曾與“政務委員”張善政合力醞釀如何突破網購的第三方支付問題,一度讓網站業者相當興奮,客觀上促使“金管會”改變“監管”思維,宣佈松綁。

管中閔號稱“財經諸葛亮”,緣於其面對經濟問題時,總能以開放、靈活的思維提前規劃應對辦法。在兩岸直航、開放陸客赴台觀光後,當時還在台大任教的管中閔,就認為台當局應該要盡快開放陸客赴台“個人遊”,唯有如此,陸客赴台的觀光商機才不會被少數商家“壟斷”,業者跟民眾才能感受到開放陸客帶來的利多,台灣的經濟才會真的“有感”。管中閔還曾多次公開呼籲,要求馬當局配合業者要求,加速協商,最終促成開放陸客赴台“個人遊”的政策。面對當前臺灣的“悶”經濟窘境,管中閔認為,長期以來台灣的開放陷入“重名不重實”的迷思,“好像只要加入WTO,或是簽了ECFA的名義就好。我們要的只是別人開放,而不是自己開放”。管中閔表示,台當局應擺脫過去看待企業的保守觀念,引入新觀念、新做法,“多放寬一些法規,或許就能產生一些新的產業!”

管的財經觀點已經獲得包括馬英九在內的黨政高層高度認可,在去年“雙十”講話中馬英九引用管的表述定調未來台當局推動台灣經濟發展的方向,“大幅放寬外來資金投入台灣產業限制,未來開放是常態,管制是例外”。

(爾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