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逼債」 是怎麼回事?

3年困難時期產生的原因,除「自然災害」外,還有「蘇聯逼債」。

「蘇聯逼債」之說,在當時是公開講的,人人盡知的,一直延續多年。直到今天,說起當年那場慘劇,還有人這樣講,所謂「對內怨老天,對外怨蘇聯」。那麼,3年困難時期「蘇聯逼債」到底是怎樣一回事?中國欠不欠蘇聯債務?欠的話是欠多少?蘇聯逼沒逼中國還債?逼的話是怎樣逼的?

中國欠蘇聯多少債?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確實欠蘇聯的債。大致可分為兩筆,第一筆是抗美援朝的軍火武器債務。

中國入朝部隊出發前,1950年10月13日毛澤東致電在莫斯科的周恩來,希望他向史達林交涉,所取得的武器最好採用租借方式,史達林卻表示這些武器要按成本費由中蘇兩國「共同負擔」,中國按「出廠價5折」付錢。鑒於當時中國經濟困難,無力馬上付款,蘇方所供武器算作對華貸款,年利為1%,這若是按和平時期的交易可算是優惠,然而與蘇聯宣傳的慷慨無私卻不相符。當年志願軍司令員彭德懷審看宣傳文稿時,凡是發現有稱「蘇聯的無私援助」一詞,都會提筆把「無私」二字劃掉。

1951年2月,周恩來與蘇聯駐華軍事總顧問紮哈羅夫大將在北京簽訂了關於蘇聯向中國政府提供軍事貸款的協定,規定以1950年10月19日中國出兵抗美援朝為界,此前訂貨以全價付款,此後以半價付款。「共同負擔」,就是中蘇兩國務出一半的錢。

抗美援朝戰爭期間,史達林也曾無償提供過部分裝備,主要是為了彌補雙方不愉快而作出的政治姿態。此間蘇聯提供的陸軍裝備,幾乎全部是二次大戰用過的舊品。如蘇軍已裝備AK一47自動步槍,對華只提供波波沙-41衝鋒槍。蘇軍已逐步用T-54坦克換裝,便把淘汰下來的3000餘輛丁一34運到中國,許多車體上還留有對德作戰時的彈痕,只是刷上一層新漆。蘇聯起初對華提供的7個師空軍裝備,有6個師配備米格一9這種1946年蘇聯研製出而感到不滿意的第一種噴氣式戰鬥機。中國空軍領導人認為這種飛機無法同美軍F一84交鋒,更不能抗衡F一86,為此同蘇聯顧問發生爭吵。史達林考慮到兩國關係,才於1951年5月兩次致電毛澤東道歉,並無償送給中國372架米格一15。中國接受蘇援第一批武器後,將3個師裝備無償轉交朝鮮人民軍,史達林聞訊後為顯示其更高的風格,決定再無償對華援助20個陸軍師的武器叫952年,蘇聯決定將60架伊爾一28輕型噴氣武轟炸機賣給中國,這也是史達林在世時少有的幾次對新中國提供的現役新武裝備之一。

抗美援朝戰爭期間,蘇聯總共向中國提供了64個陸軍師,23個空軍師的裝備,大部分裝備係有償(半價)提供,就此中國欠下蘇聯軍火債30億人民幣,在當時折合13億美元。1955年蘇軍從旅順撤退時,又移交了折價9.8億人民幣的裝備。這些軍事欠款,佔了中國對蘇欠款總額的6成以上。

中國對蘇武器欠款額雖不算多,卻在兩國關係中產生過不愉快。這主要是由於中國進行的抗美援朝戰爭實際上是保衛整個社會主義陣營的前哨戰,不僅付出大批人員犧牲,而且對朝鮮的全部人力物力援助都是無償的,蘇聯提供的多數武器還要按「5折」記賬,在當年習慣於軍事共產主義的中國領導人眼中,自然顯得風格不高。

截至1954年,中國用蘇製武器和仿製品裝備了106個步兵師、18個地面炮兵師、8個高炮師,3個坦克師,換下來自10幾國的雜亂武器,在歷史上首次實現了全軍裝備標準化、序列化,並由幾乎是單一的步兵發展為諸軍兵種的合成軍。彭德懷對這一裝備進步曾總結說:短短幾年超過了舊中國幾十年的建設。

研究歷史檔案和親歷者的回憶,在蘇聯歷屆領導人中,對華提供援助最多、品質最高、意義最重大者是赫魯曉夫。

1954年11月起,蘇聯向中國提供了米格一17樣品及全套資料,中國於1956年仿製成功並命名為殲一5殲擊機。1955年1月以後,蘇聯向中國轉交了AK-47自動步槍、C一4l半自動步槍、捷克加列夫輕機槍等技術資料,中國於翌年分別仿製成56武衝鋒槍(實際應稱自動步槍)、56式半自動步槍和56式輕機槍。蘇聯還提供了現役的T一54A坦克和各種火炮的樣品圖紙,中國仿造成功後命名為59式坦克和帶「5」字頭的各式火炮。中國軍工水準就此於1950年代後期又實現了一代的飛躍,在常規裝備領域已接近或達到當時世界先進水準。

1953-1957年,新中國實施了第一個五年計劃,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奠定工業化初步基礎的重要時期,也是中蘇兩黨兩國關係的蜜月時期。在這個時期,蘇聯幫助中國建設的156個工業專案,使中國以能源、機械、原材料為主要內容的重工業在近現代化道路上邁進了一大步。我們翻看當年遍佈全國的蘇聯援建工程,會發現許多大廠大礦赫赫有名,直到現在還在國家經濟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一個國家對另一個國家的援建項目,在一個很短的時間內竟達156個;據中國的檔案文獻,1949-1960年來華工作的蘇聯專家總計至少應超過2萬人,這種盛況,或者說壯舉,世間少有。可中蘇兩黨在意識形態領域產生分歧後,赫魯曉夫說翻臉就翻臉,1900年7月16日,蘇聯政府突然照會中國政府,單方面決定召回蘇聯專家。25日,沒等中國政府答覆,蘇方又通知中國政府,自7月28日至9月1日將撤回全部在華專家1390人。

第二筆對蘇債務,就是中國在第一和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蘇聯援華的用於基礎工業設施建設的大量機器設備。與之前的軍火欠債需要用貸款支付有所不同,這些機器設備主要是以貨物貿易的方式償付,即蘇聯向中國提供機器設備的援助,中國則需要向蘇聯提供其急需的農副產品乃至礦產原料的援助,其間蘇聯提供的技術是免費的,以物易物的方式是不容易造成債務的,頭幾年雙方運行得也不錯;但自1958年中國發起「大躍進」後,因國內各種農副業產品的產量大幅度走低,副食品供應緊張和收購困難,不能按貿易合同對蘇聯交貨,在1959、1960年兩年間又欠下25億盧布的商貿債。

據當年主管財政的副總理李先念在《關於1961年和1962年國家決算的報告》中所列舉的數字,自1950年以來我國向蘇聯所欠的外債和應付利息,折合人民幣計算總共為57.43億元人民幣。這筆債務在當時的國家財政支出中佔多大比例呢?1959年全國的財政支出為520億元,1960年則為654億元。而且至1960年之前,我國對蘇聯已還債33億元人民幣,這就將抗美援朝所欠的武器債務基本還清,所剩的主要是「大躍進」兩年間因不能按合同交貨拖欠下來的貿易債務,以及接受旅順蘇軍撤出後所留裝備的收購費,其總額折合23億元人民幣。也就是說,中國出現經濟困難前後,就欠蘇聯這麼多錢。

蘇聯到底逼沒逼債?

蘇聯通知中國要撤走專家時,中共中央政治局正在北戴河開會研究如何解決經濟困難問題。得知這一消息後,7月31日周恩來在中央會議上就蘇聯撤走專家和外貿問題作了報告,說明兩年間由於國內副食品供應緊張和收購困難,不能如期對蘇聯交貨,出現貿易欠債。

毛澤東在會上開始大談自力更生問題,他指示周恩來算一下,要多少年還清蘇聯欠賬。周恩來把賬算出來,說最快也得10年。毛澤東說:10年太長了。延安時那麼困難,我們吃辣椒也不死人,現在比那時好多了。他以堅定的口氣說:「明年還清這個債。」於是政治局決定,各省成立外貿小組,擠出東西來還債。這樣看來,不是蘇聯要求中國提前還清債務,而是中國主動向蘇聯提出。

雖然毛澤東要求盡快還債,但經濟部門還要從實際出發,考慮到國內鬧饑荒,還是希望推遲償還這筆數額並不算大的欠款,不要自己把自己搞得雪上加霜。1960年底,中國對外貿易部部長葉季壯約見蘇聯駐華使館參贊,曾以口頭聲明表示,中國方面支付出現困難,在貿易方面估計共欠蘇方20億盧布,可能要在5年內還清。12月17日,蘇聯外貿部部長帕托利切夫約見中國駐蘇大使劉曉,指責中國方面末與蘇聯協商,就片面地把貿易方面欠債償還期限確定為5年,並以中方違約為由,表示短期內不向中國提供汽油,

後來國內一度傳說所謂蘇聯「逼債」,能夠找到的主要根據便是指此事,但隨後的實際情況又並非如此,蘇聯還是「體諒」中國的難處,同意推遲5年還債。注意,不是「在5年內還清」這樣,連唯一「可以」指責蘇聯逼債的事例也不存在了。

1961年同1960年一樣,是中國經濟最困難的年份。上半年,蘇聯開始部分地恢復了對中國國防和經濟方面的援助。1961年2月,赫魯曉夫寫信給周恩來,主動提出願意向中國提供當時蘇聯最先進的米格一21戰鬥機的樣品和全部技術資料,成為蘇聯最後向中國提供的一次軍事援助。同年2月2了日,赫魯曉夫又致函毛澤東,主動提出願意通過借用形武提供給中國100萬噸糧食和50萬噸古巴糖。然而,面對這一姿態,3月8日,周恩來代表中共中央向蘇聯大使作了口頭答覆,鹹謝赫魯曉夫的好意。不過出於「爭氣」和不願受制於蘇聯的原因,中共中央只同意接受古巴糖,表示願將蘇聯的糧食作為後備,還是立足於從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進口糧食。

赫魯曉夫提出願向中國借糧後,1961年3月間蘇聯政府又主動提出。在兩國貿易中,中國所欠的10億盧布逆差可分5年償還,不計利息,同年4月8日,赫魯曉夫在莫斯科專門接見了中國對外貿易部的正副部長葉季壯、李強,又談到可推遲還債‧隨後兩國發表的公報:對於中國因農業遭災而在1960年貿易業務中產生的對蘇聯欠賬問題,蘇聯方面表示充分諒解,並向中國政府提出,上述欠賬在5年內分期償還,不計利息。蘇聯還建議,在今年8月底以前以借用的方式供應中國50萬噸糖,以後在1964-1967年期間歸還,不計利息。

在1961年的(中蘇貿易會談公報)中我們能發現,蘇聯在撤走專家後,並未提出過還債的問題,反而體諒中國的農業狀況,主動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