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四大長效機制之一民生工程核心是社會公平正義

陳觀生

近期,行政長官崔世安先後幾次提到建設教育、社會保障系統、醫療衛生及住屋保障四大民生長效機制,包括在作2014財年施政報告時以及在慶祝特區成立14周年酒會上。民生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民心問題,改善民生要從市民最關心最切身問題入手,教育、社會保障系統、醫療衛生及住屋保障確實是本澳居民最關心的幾個問題。但涉及廣泛的民生難題常常與社會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有密切的聯繫,民生工程的基礎是保證社會成員機會平等,實現合理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亦即政府推進民生工程的核心應該是令社會實現公平正義。

長治久安還看民生問題

早在2012年,崔世安就特區政府明年施政工作聽取意見及建議,在政府總部會見澳門街坊會聯合總會代表時指出,對於弱勢社群,政府將提供一些短期紓緩措施,協助他們保持生活水準。但政府將更著重建立長遠民生福利機制,崔世安表示:“目前特區具備財政資源,正是適當時間為居民鋪墊未來包括醫療、教育、社會保障、社會福利等長效機制。”

崔世安在作2014財年施政報告時表示,要加快建設長效機制,大力推進民生工程。特區政府在全力建設教育、社會保障系統、醫療衛生及住屋保障四大民生長效機制的同時,致力提供資源、平臺和機會,構建人才培養長效機制,以配合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迫切需求,適應特區可持續發展的客觀需要。隨後在慶祝特區成立14周年酒會上致辭時表示,特區政府兼顧短期扶助措施和長效保障機制建設的有機結合,謀求全社會得以共建共用發展成果,去年開始有序推進教育、社會保障、醫療、住屋四大範疇長效機制的逐步構建。他說,建設施政長效機制是長期而又繁重的任務,特區政府要認真協調短、中、長期計畫之間的關係,努力發揮長效機制的效益,不斷優化民生福利工程。

崔世安一直重視建立長遠民生福利機制,推出四大民生長效機制的計畫,其實是回應中央政府對澳門特區政府的工作要求。2011年崔世安到北京述職時,時任國家主席胡錦濤及總理溫家寶同樣表示,中央對澳門特區政府管治團隊予以充分肯定,並指出澳門應居安思危,採取有效措施應對明年外部經濟環境。溫家寶更直接指出,外部經濟環境不容樂觀,特區政府要居安思危,未雨綢繆,採取切實有效措施加以應對。要繼續推動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提高澳門經濟的抗風險能力。中央支持澳門依照基本法的規定,從澳門實際出發,妥善處理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問題,保持澳門社會長期繁榮穩定。當時本澳社會對中央“居安思危”的要求雖有很大反響,但並未深刻理解中央政府的用意。作為當事人的崔世安或者領略了幾分,因此在第二年即提出了四大民生長效機制。

2013年12月崔世安上京述職,國家主席習近平認為澳門要強調的主要還是如何長治久安,要做到這點就要居安思危。習近平稱澳門一直較快持續發展,但在發展過程中一些問題也在不斷顯現,要怎樣能夠不斷妥善解決這些問題,比如說如何繼續發展適度經濟多元,就要求繼續改善優化澳門經濟發展結構。

從中央政府多次對澳門提出要“居安思危”可見,中央最擔心澳門的問題就是澳門的未來能否保持良好發展態勢,經濟平穩發展,社會和諧穩定,市民安居樂業的局面,如何長治久安,保持澳門社會長期繁榮穩定。所以,中央希望澳門特區政府在目前良好發展態勢情況下,建立長遠機制,尤其是建立民生保障機制,避免未來可能的經濟發展風險影響民生,影響澳門社會穩定。

民生問題內容多、涉及面廣,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項艱巨而又複雜的系統工程,需要採取多方面的措施去解決,但這一切工作及其成果只有通過一定的制度安排和制度運行,才能真正轉化為廣大市民實實在在的權利和利益。因此,建立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長效機制就成為特區政府的迫切任務。

改善民生需從最切身問題入手

近年來,本澳經濟發展迅速,人均GDP達到了亞洲前列,居民生活顯著提高,與此同時,我們也應看到,一些社會矛盾也在聚集,民生問題日漸突出,有些還成為整個社會關注的焦點,形成新的社會矛盾,有的還有所激化。如何讓市民分享經濟發展的成果,提高整個社會的凝聚力,就成為擺在特區政府面前的一道難題。

改善民生要從居民最關心最切身問題入手。從理論上來說,民生問題涉及到全體民眾的受教育權、勞動權、生命權、健康權和社會保障權等生存權與發展權。改善民生,迫切需要建構與經濟發展相適應的民生保障機制。一是建構公平就業的聯動機制。就業是民生之本。為全體民眾提供公平就業服務是政府公共服務的“基本民生性服務”。從政府角度來看,就是要把促進公平就業擺在公共服務的突出位置,強化促進就業的職能,保證就業服務的均等化,進一步完善就業市場,擴大就業規模,改善就業結構,實現充分就業、公平就業、規範就業、穩定就業新的局面。二是建構教育均衡發展的保障機制。教育是民生之基,是民生工作的重中之重。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教育公平的關鍵是機會公平,,教育公平的重點是促進教育均衡發展。而教育均衡發展涉及受教育者教育權利的實現問題。教育具有平等化的功能,它能夠促使處於弱勢狀態的人們向上層流動,從而增進社會的平等,促進社會的穩定。因此,建構教育均衡發展保障機制必須解決教育資源失衡、機會欠公與品質欠優等三大問題,,確立公平公正的大教育觀和大教育體系,為受教育者提供相對平等的教育機會與條件,在制度層面上保障受教育權利平等實現,通過法律法規確保受教育者享有相對均等的教育機會和條件,從而實現教育效果和人的全面發展機會的相對均衡。 三是建構科學合理的醫療住房保障機制。如果說教育是民生事業的一個基本問題,那麼醫療和住房又是民生事業的兩大關鍵問題。保障和改善民生,有賴於政府提供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等“公共事業性服務”以及公益性住房和生態環境保護等“公益基礎性服務”,逐步實現人人共用、體現公平公正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本質就是促進全體公民公平分享經濟發展成果的機會均等,重點體現在建構醫療住房保障機制。要建立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主要解決非從業人員特別是中小學生、少年兒童、老年人、殘疾人等群體看病就醫問題。要改善低收入居民的居住條件,加快建設公共房屋工程,最終實現“居者有其屋”的夢想。公共房屋工程是住房市場的重要“平衡器”,也是改善民生的重要舉措。四是建構社會保障的長效機制。社會保障是民生的根本,保障和改善民生離不開社會保障。建構社會保障長效機制,就是要以關注民生、重視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為出發點和著力點,以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為基礎,以基本養老、基本醫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重點,以慈善事業、商業保險為補充,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社  會保障體系建設,就是社會保障內容的人性化、保障體系的法制化、保障服務的社會化,讓社會保障的陽光普照每位公民,,實現“失業有保障、遇困有救助、退休有薪領、生病有錢治、人老有依靠”的藍圖。

建設和諧社會,關鍵是解決最廣大居民最關心的、與他們利益最攸關的、最迫切的問題。解決醫療、教育、住房、就業等民生難題,是一個長期的任務,有賴於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考驗著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能力,考驗著政府轉型的決心,考驗著政府制定和執行公共政策的智慧。首先,要增加居民的收入。本澳近年經濟高速發展,為本澳社會積聚了一定的財富基礎,只是其中相當一部分未能惠及大部分居民。因此,特區政府未來要考慮提高居民收入在經濟發展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使居民收入增長的速度跟上GDP增長的速度和財政收入增長的速度。崔世安在慶祝特區成立14周年酒會上致辭時說,發展經濟的其中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要把成果惠及民生,造福民眾。特區政府高度關注社會環境變化對居民生活所帶來的影響,力求使居民更合理地分享發展成果。對此問題似乎有所認識。其次,要搞好分配。做大蛋糕不易,分好蛋糕更難。蛋糕越大,分配的難度就越大,社會關注度就越大。初次分配中要提高勞動報酬的比重,再次分配中,公共財政資金更要向民生領域傾斜,更加注重公平。同時要發揮財政收入分配的調節作用,抑高補低,減少收入差距擴大趨勢。如借鑒日本等國在經濟起飛階段的做法,制定和落實“居民收入倍增計畫”,以實現“民富國強”。再次,要逐步化解涉及面廣泛的民生難題。即是要解決居民醫療、教育、社會保障、社會福利保障等問題,也就是崔世安提出的構建四大民生長效機制。

但是,四大民生長效機制中,卻缺少民生之本的就業機制,或許是特區政府認為,在全民就業的現實情況下,就業不是本澳現時有迫切需要解決的民生問題。不過,崔世安在在慶祝特區成立14周年酒會上對此進行了補充,他表示,我們以務實的態度,深化開展四大民生長效機制的建設,大力支持居民提升自身競爭力,提高居民的健康水準和生活素質。致力維護僱員的利益,支持改善福利待遇,鼓勵在職培訓、持續進修、終身學習,為澳門人創造更多向上流動的機會,讓大家共用特區的繁榮進步。 崔世安還稱,要應對當下和未來的挑戰,促進澳門可持續的發展,關鍵就在人才。在深入分析研究的基礎上,正式提出啟動“人才培養長效機制”,研究啟動針對精英、專才和應用人才的計劃;創造更為公平、公正的環境,在實踐中鍛煉和發掘人才。也許特區政府有意以“人才培養長效機制”取代就業長效機制。

民生保障機制追求公平正義

構建民生長效機制就是通過建立健全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慈善事業方面的法律制度,實解決好就業、教育、醫療、住房和社會保障等方面存在的問題,保護民眾的各種合法權益。保障和改善民生核心內容是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務的體系化建立與均等化推進,不是給人民分一次蛋糕、政府發一次贈品,其意義在於從法制上、從制度上保障。也就是要保障全體人民公平公正地共用經濟社會發展成果的固有權利。

當前社會不公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不斷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