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師世代該結束說」疑似否定民進黨

柯文哲前日一番語出驚人的「台灣的律師世代應該結束了」,引發綠營大震撼。可能是為了緩和緊張氣氛,避免流失民進黨支持者的選票,及刺激作為「律師世代」重要成員之一的蘇貞昌,而反悔將其納入民進黨臺北市長初選「一階段民調」,昨日又連忙轉口說是「泛指一種性格和政治文化,非指涉特定個人及世代」。

其實,無論是「一種性格和政治文化」,還是「特定個人和世代」,都是民進黨的「歷史傳統」及特質體現。因此,柯文哲的「律師世代應該結束」,及其「一種性格和政治文化」和「特定個人及世代」的內涵,不啻是否定了民進黨的歷史,及曾經以至是現在仍然支撐起整個民進黨運作的幾位「天王」。雖然此說有讓年輕一代上位的正面積極意義,但卻是難以被廣大民進黨員及其支持者所認受。

實際上,「律師世代」是民進黨的濫觴及重要組成人員。在「兩蔣」時期,台灣地區的官吏位子主要是由外省籍精英所壟斷,而為了延續他們的統治地位,往往又鼓勵其子弟修讀政治、法律、外交、軍事等學科,因而連戰、宋楚瑜、馬英九等泛藍傑出人物多是由這幾類學科出身。而本土人士眼看自己及其子弟難以進入政壇上層,無論是家庭富有者還是家境清貧者,為了讓自己的後代能豐衣足食,往往就希望自己的子第修讀法律、醫學和會計等專業,以利他們畢業後考取律師、醫師及會計師等職業資格。確實,這「三師」職業在台灣地區是中產以上階層的主要標誌,日子過得有滋有味,因而女性也以「嫁三師」為榮耀。由於他們是在政治體制之外,因而多參與或同情「黨外」活動。民進黨成立時的「十人創黨小組」和「十八人創黨小組」的成員,就大多數「三師」尤其是律師,後來「三師」更成為民進黨從政人員的主要來源,或是主要支持者。陳水扁、謝長廷、蘇貞昌等都是律師出身,柯建銘等則是醫師出身。另外,此前以扶輪社為載體,近年以北、南、中、東社形式出現的「獨派」團體的主要成員,也都是以「三師」為主。

具體到律師而言,正式站在「黨外」活動的第一戰,並因此而成為民進黨主要成員的,是以「美麗島軍法大審」為重要標誌,一群三四十歲的中青年律師,雖知明知根本不可能幫到案中被告,但也甘冒將會遭受政治迫害的危險,挺身而出義務為被告們進行辯護。其中黃信介的辯護律師是陳水扁、鄭慶隆;施明德的辯論律師是鄭勝助、尤清;張俊宏的辯護律師是尤清、郭吉仁;姚嘉文的辯護律師是謝長廷、蘇貞昌;林義雄的辯護律師是江鵬堅,張政雄;呂秀蓮的辯論律師是呂傳勝(也是呂秀蓮的哥哥)、鄭冠禮;陳菊的辯論師律是高瑞錚、張火源;林弘宣的辯護律師是張俊雄、李勝雄。

在上述十五名辯護律師中,江鵬堅、陳水扁、謝長廷、蘇貞昌等後來都曾出任過民進黨主席,張俊雄在陳水扁兼任黨主席時的民進黨秘書長,實質上承擔起「代理主席」的責任;而陳水扁更是當選「總統」,張俊雄、謝長廷、蘇貞昌出任過「行政院長」。另外,鄭勝助、尤清等人也曾是民進黨的骨幹成員或「創黨成員」,並參與了民進黨的創黨活動。

順道說一句,在眾被告中,黃信介、施明德、張俊宏、姚嘉文、林義雄、陳菊等,也曾任過民進黨主席或代理主席,呂秀蓮還曾當選「副總統」。而陳菊則直到現在,任是民進黨中常委及高雄市長。

民進黨內的「政治山頭」,說了是現在人們所熟知的各個派系之外,就是世代政治現象。包括「美麗島世代」、「美麗島辯護律師世代」、海外「台獨」世代,及「學運世代」。民進黨內的第一次權力鬥爭,就是發生在「美麗島辯護律師世代」與「美麗島世代」之間。當一九九四年陳水扁當選臺北市長後,挾著豐沛的人氣與資源,向「美麗島世代」展開奪權鬥爭,直接鬥垮了許信良,施明德黯然離開了民進黨權利中心,黃信介、張俊宏、姚嘉文等也鬱鬱不得志。此後,就是「美麗島辯護律師世代」的「世界」,除陳水扁沐猴而冠之外,謝長廷、蘇貞昌、張俊雄等都曾「各領風騷」若干年,直至現在蘇貞昌、謝長廷仍在為「最高大位」積極陰影汲汲營營。

而柯文哲則不屬於上述黨內「四大世代」中的任何一種,因此他堅拒加入民進黨,除了是出於要充分利用民眾厭倦藍綠惡鬥的心理,扮演「第三勢力」的角色,以爭取中間選民的支持的選舉策略之外,恐怕也是與他要利用自己在泛綠陣營中,「不群不派」的政治背景,以表達自己的「超然地位」有關。不過,他作為醫師,卻又具有民進黨或所延伸的泛綠支持者「三師」的特質。

當然,柯文哲的「律師世代應該結束」之說,也有其現實意義所指,就是他參加臺北市長選舉在泛綠陣營內部主要對手顧立雄,雖然並未參加過為「美麗島大審」案中被告的辯護活動,但卻也是律師,並曾當過陳水扁的「御用大律師」。

柯文哲叫喊「律師世代應該結束」,似是要像當年「美麗島辯護律師世代」驅趕「美麗島世代」難以,將以蘇貞昌、謝長廷為代表的「美麗島辯護律師世代」趕出歷史舞臺,而由他所代表的新一代「非典型世代」「當家」。這是否能獲得一直未能「上位」的「學運世代」的響應?不得而知。不過,從主要是由「學運世代」而聚攏成立的「新潮流系」對柯文哲表現冷淡的情況看,可能他此舉將難以如願,正所謂「得罪人多,稱呼人少」。

至於柯文哲所指的「律師性格和政治文化」,也是有所指,那就是陳水扁在臺上時,社會輿論所批評的他所表現出來的「律師性格」:一是死不認輸,輸打贏要;二是機智巧詐,反應快捷,言詞銳利;三是容易妥協,反復多變,陳水扁本人更是總結出了「衝突、妥協、進步」的「鬥爭三部曲」。 也就是說,陳水扁、蘇貞昌、謝長廷這類律師,將其在法庭辯護所形成的「職業病」,也帶進了政治舞臺上來。

在陳水扁「垂範」之下,「律師性格」成為當時的貶義詞,律師特考的作文題就是《律師性格與國家領導》,東吳大學也曾將「律師性格」列為研究選題。就此而言,柯文哲「泛指一種性格和政治文化,非指涉特定個人及世代」之說,在客觀上卻是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這是民進黨的「三言書」,當然是不利民進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