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排名也造假?

最近,美國華文媒體《僑報》上一則新聞指責美國明尼蘇達大學雙城校區(下文簡稱明大)在上海交大的“世界大學學術排名”中可能造假,以吸引中國留學生。這則消息引起了國內眾多議論,幾十家中國媒體予以轉載,標題聳人聽聞:“明尼蘇達大學靠貓膩吸引中國學生”。

《僑報》稱在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的排名中,明大僅僅排名全球104位,而在上海交通大學的“世界大學學術排名”上,明大則排名第29位。新聞隨即暗示,上海交大與明大有學術協議。

事後,明大校方予以高度重視,立刻專門用中文發表聲明,稱明大作為全美25所頂尖科研大學之一、美國“公立常青藤”大學之一,沒有造假的理由,並歡迎國內媒體恪守新聞原則,直接采訪校方,瞭解有關情況的第一手資料。

經過簡單的調查就可以發現,明大不太可能在上海交大的大學排名體系中造假。雖然排名系統並沒有公開計算方法的具體細節,但指標體系則是透明的,《僑報》則沒有給出造假証據。而且,上海交通大學與明大的戰略合作關系在2011年才開始,但旱在2003年,上海交大就開始對全球學校進行排名。

《僑報》這則新聞主要援引了《明尼蘇達日報》一則長篇報道的大量內容,而《明尼蘇達日報》的原文,其實主要在講明大歡迎中國學生的種種理由而已。

這不由得讓人深思,為什麼明大對《僑報》關於大學排名的失實報道如此介意?

要命的排名

在明大規劃系任職的傑瑞‧趙教授對明大受到的誹謗憤憤不平。不過,他在微博上列舉了幾個排名系統,發現在部分排名中,明大的排名的確不高。美國新聞網國家大學排名中,明尼蘇達大學僅排名69位。

傑瑞‧趙認為,這樣的排名,與明尼蘇達大學在學術界的聲望是有巨大反差的。據QS教育研究機構統計,以每位教職員工論文的平均被引用數量來計算,明大排名全球第25。而曾經就讀於該校的張軍助理教授則更是憤憤不平,因為明大的經濟學、地理學等學科,實際在世界長期排名15名左右。

張軍助理教授認為,一些排名榜看重本科教育成績,作為公立大學的明大在這樣的榜單上是要“吃虧”的。

美國公立大學承擔著公共服務職能,因而收費一直不高。就以明大例,整個明尼蘇達州及毗鄰的威斯康辛州的部分縣的學生在此就讀的全額學費每年僅為13555美元。而同處中西部私立的西北大學,每年學費高達45527美元。

張軍助理教授認為,低收費拉低了本科教育的質量,造成了州立大學本科教育水準相對薄弱,公立大學研究生院才能反映這些大學的真正水準。

然而,大學綜合排名確是中國學生選擇大學的重要參考因素。中國留學咨詢機構“太傻”每年都會向社會散發“留學地圖”,一張美國地圖上密密麻麻地標識了各大學的地理位置和全美排名。據正在申請留學的張同學介紹,很多中國學生申請的主要策略就是,將目標學校分鹹“好、中、保底”等多個檔次,在每檔學校中選擇2~4所學校申請。而區分學校檔次的唯一標准,就是“大學排名”。

由於“排名”在吸引中國生源上的作用如此重要,也就難怪明大校方會專門針對此事發布緊急聲明瞭。

學生關心,學校才關心

然而,中國留學生為何如此關心大學排名?

在明大就讀的中國學生小白接受《明尼蘇達日報》采訪時認為,中國人對大學排名的熱衷,可歸因為中國人對教育競爭力的執著:“中國人從小就被灌輸競爭理念,在中國,很少有第二次機會。所以,上好學校,上名校成為中國留學生的最終選擇。”

而名校,也的確能為中國留學生的就業選擇增加了一道籌碼。

今天的中國企業仍然熱衷雇用海歸人才,而美國學校對學生創新力和領導力的培養,也確實增加了海歸人才的競爭能力。

但與多年前,每個海歸人才都能在國內受到熱捧有所不同,如今在美國留學的中國學生越來越多。在2009年到2012年間,美國大學增加了10萬名中國學生。據國際教育協會IIE調查,中國學生已經佔據美國所有國外學生的四分之一,在明大這一比例則提高到40%。

這使得國內雇主更熱衷於雇用來自美國“名校”的學生,甚至不論其專業是什麼。2011年,一則“史上最牛實習生”的招聘廣告引起網上熱議,國家開發銀行總部招聘實習生,指明只要來自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的在校學生。

學校排名越高,則有越多的中國學生參與入學競爭,這樣即使擴大入學名額,也不會對生源質量有影響。相比本州學生,國際學生每年要多交6250美元的學費,而且隨著越來越多的富裕家庭將自己的子女送出國門,國際學生中不需要任何助學金和補助就能完成學業的學生比例更高(64%)。

《明尼蘇達日報》報道,2009年國際學生在明大僅有9%,到了2013年,這個比例已經上升到12%。

盡管明大負責國際學生事務的凱普勒老師接受媒體采訪時,否認了財政因素是歡迎國際學生的原因,但事實是,金融危機以來,美國政府為公立大學提供的補助大大縮減。2008年以來,明大從州政府獲得的資金減少了23%。

資金充足,對於學校的員工招聘、科研工作的展開當然是有好處的,也間接促進學校排名上升。但有時多出來的資金不見得能花費在最明智的地方。《大西洋月刊》最近撰文質疑,美國學校將過多的經費用於體育運動項目,同時很難有確切証據說明體育運動能夠增強學生的入學率和學習效果。

對大學排名而言,有時經費多了本身就是好事。QS大學排名中就有針對大學科研經費的單獨排名。此次明尼蘇達大學的中文聲明中也專門強調了明大的預算位居公立大學前列。

2009年開始,明大設立了“北京招生中心”,這是明大在美國本土之外唯一的招生機構。

“擴招海外學生,肯定有資金上的原因。”美國國際教育機構的高級咨詢師布魯門薩爾說。

綜合排名代表什麼

但大學綜合排名局限性終究明顯。

不同的大學排名強調的側面不同,如《泰晤士報》高等教育版的排名,將校友發展納入考量指標,使得一些在發展中國家如泰國、菲律賓等國學校,雖然學術成績平平,但由於部分校友在政界、商界名聲在外,因而綜合排名靠前。

單純從學術角度考慮的排名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學校的學術排名的一個重要指標是學術文獻的發表及引用次數。但不同學科文獻的引用次數差異很大。這種排名方法對理科,特別是生命科學非常有利。生命科學的文章篇幅精悍,引用次數卻很高,每個細分領域都有高影響因數的期刊。

而人文和社會學科發表高質量的論文則較難,一些學術成果也難以通過期刊論文的形式表現出來。據統計,被美國社會科學引文(SSCl)收錄的期刊總數只有3017種(2012年),而理工科自然科學引文(SCl)則收錄約6500種期刊。

這種學科特徵的差異,造成人文、社科學科強而生命科學弱的學校難以獲得較為客觀的排名。

一些排名強調文獻的“總量”,這對於規模小,但學科精的學校,或者教學質量高而科研活動少的學校較不公平。如美國有一類大學名為“文理學院”,因為教學水準高,錄取過程競爭極為激烈。但由於缺乏科研活動,這類學校甚至不能出現在各種學校排名榜單中。

所幸,雖然媒體上對於排名的炒作仍然不絕於耳,但排名對于愈發理智的中國學生而言,其影響已經越來越小。

曾在國內讀書的侯同學本科期間就在專業領域發表了兩篇論文,作為全校最優秀的畢業生之一,得到了耶魯、哈佛、斯坦福等諸多“名校”的錄取通知和獎學金。

但侯同學卻“辜負眾望”,選擇了相對不那麼出名的紐約大學。她的選擇自然有自己的理由。雖然這所大學在上海交大的排行榜裏僅排32位,但在侯同學的專業領域,卻是世界第一位的,業內認可度很高。加之校區位於繁華的紐約市區,對于侯同學接觸行業和就業都更有幫助。

侯同學曾說:“我是一個怎樣的人,喜歡什麼,懂得多少,又願意為了什麼而甘願付出,不是遠比被什麼學校錄取、考試能得多少分更加重要嗎?”

或許,這能為熱衷各種“排名”的我們帶來一些啟示。

(張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