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情人節的前世今生

2月14日,情人節,本是舶來品,所以當今情人節愈發呈現的非理性的狂歡與焦慮,也不難理解了。

牽線木偶式浪漫消費

情人節這一天,很多東西都在漲價:鮮花、餐館、酒吧、電影、巧克力,還有大床房。但是什麼在貶值呢?

這無疑是商人無比期盼的一天,他們早就用溫柔的、鮮豔的、暖昧的色彩與文字,裝扮出一個他們刻意製作的標準化的浪漫程式,這種所謂的“浪漫”,有各種表現方式,但有一點是共同的:必須花錢,才能獲得。

無數年輕的男子,不管是高帥富,還是囊中羞澀,都會為了這一天,事先做足功課,儲備錢物,花在戀人或者自己要追求的姑娘身上,後者無疑也期待這份禮物——鮮花、燭光晚餐,或者各種奢侈品。這是人之常情,但不正常的是,“浪漫”漸漸與“浪費”畫上了等號,送一朵玫瑰,或許被扔在地上,送999朵,卻能抱得美人歸;在五星級酒店裏表白,與在大排檔中示愛,那結果之大不同。

自古以來,愛情是人類追求的美好情感,羅曼•羅蘭說過:“沒有一場深刻的戀愛,人生等於虛度一場。”關於愛情的故事,古今中外,瀚若星海。古希臘故事中,因為愛情發生了特洛伊戰爭;近代有英國愛德華八世“不愛江山愛美人”的傳奇;中國梁祝的淒美,更是傳頌千古,感人至今。

愛情並不好定義,佛說:愛,不可說,不可說,一說就是錯。元好問寫道“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柏拉圖認為,愛情是心靈上的一種“迷狂”,是一種人神相通的帶有神秘色彩的精神狀態。

不管如何,歸根結底,無論是哲人的深思還是草根的衝動,歷史的經驗皆認為——愛情是一種“高尚的精神生活”。愛情離開了高尚的精神生活,物質生活再豐富,也會令人乏味。

事實上,情人節之由來,就是源自一段高尚的情感——據說瓦倫丁是最早的基督徒之一,那個時代做一名基督徒意味著危險和死亡。為掩護其他殉教者,瓦倫丁被抓住,投入了監牢。在那裏他治癒了典獄長女兒失明的雙眼,一對年輕男女深深相愛。當暴君聽到著一奇跡時,他感到非常害怕,於是將瓦倫丁斬首示眾。據傳說,在行刑的那一天早晨,瓦倫丁給典獄長的女兒寫了一封情意綿綿的告別信,落款是:From your Valentine(寄自你的瓦倫丁)。當天,女孩在他墓前種了一棵開紅花的杏樹,以寄託自己的情思,這一天就是2月14日。自此以後,基督教便把2月14日定為情人節。

但是,當先人若得知當今情人節陷入無節制消費後的狂歡與蒼白時,他們是何等感慨?

這是商人精心構築的情人節文化或情人節陷阱,他們猶如溫柔鄉背景外的高手,耍一場牽線木偶浪漫大戲。

但是,愛情被量化、物化,又全部是商人的錯嗎?

快餐時代的欲望集中爆發期

今年情人節這天,人們調侃說:住房率激增的XX賓館漲停,洗床單概念的XXXX漲停。

彌漫在情人節當中的,不僅僅是金錢的光亮,還有高漲的欲望。人需要儀式,對無數戀愛中的年輕男女來說,這似乎已成為一個不成文的規定:對於正在追求女孩的男生來說,如果這一天女孩接受了他的情人節禮物或者表示接受邀請,就意味著戀愛關係的確定。

但是,當情人節被有意無意地包裝得充滿荷爾蒙時,人們又怎麼不會詫異於這世界變化太快。

在短短的三十年前,絕大多數中國人還不知道“情人節”為何物,那時的中國內地很保守,而受西方文化影響很深的港澳,早已開始過情人節,男女情侶都非常重視這天的節日,男女會互贈禮物,通常是鮮花與巧克力。今天,港澳的年輕男女還是這樣,而內地早已超越,空氣中儘是荷爾蒙在飄蕩了。

這是個節奏太快的社會,很多年輕人沒有時間談戀愛,或者說,沒有時間也沒有心情談一場艱苦但是可以捕捉、感受細膩情感的戀愛,大家更願意一切從速,社會也在創造這種氛圍——“速配”、“8分鐘約會”。

沒有那麼多人有耐心地等待一個醜小鴨長成白天鵝,沒有那麼多人有耐心去陪伴一個“潛力股”共同成長。人們自我安慰物質能夠給愛情以保障,或者,不需要愛情,只需要物質,畢竟,愛情是虛幻的不能持久的,而物質畢竟是實實在在,手摸得到,眼看得見。

人們依然會看著《山楂樹之戀》落下熱淚,會因為一對白頭偕老的金婚老人而感歎,但並不意味著他們會去仿效。人依舊光鮮,情人節依然熱鬧。

“反情人節”的幽默與沉重

今年的情人節,有些小插曲,比如,石家莊街頭現500餘塊公益廣告:“情人節不要出軌”,呼喚“讓愛回家”、上海人大代表柏萬青說:“貞操是女孩最好的嫁妝”。

這算是“反情人節”行動了,也是針對現實存在的問題——在中國的文化中,“情人節”一直是一個有歧義或者比較暖味的詞,這主要是對“情人”一詞的不同理解,“情人”有時包含“情婦”、“情夫”,即合法婚姻以外的男女關係的意味。所以“情人節”有時也被戲稱為“出軌節”。這些公益廣告在維護家庭穩定、讓丈夫或妻子回家方面究竟能起到多大作用,現在還不清楚,但“反情人節”的心態,並不罕見。

在國內,“反情人節”更多是以調侃的形式出現,但是國外有些地方,卻實實在在開始動手了。2011年,俄羅斯別爾哥路達市要求取消當年的情人節慶祝活動,原因是這個節日不利於當地居民的“精神健康”。很多保守派的俄羅斯人都認為,情人節、萬聖節等西方節日對青少年的精神和道德觀念培養毫無益處,各類節日活動純粹只是讓商家獲利而已。

美國已故著名學者丹尼爾•貝爾在《資本主義文化矛盾》一書中,剖析了大眾傳媒在新教倫理向享樂主義、現代主義向後現代主義的反文化蛻變過程中的社會作用。他認為,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一方面要求精打細算,另一方面又要求刺激消費。資本主義經濟不僅提出了多多消費的需要,而且提供了提前消費的手段。

貝爾說:“在資本主義發展早期,清教的約束和新教倫理扼制了經濟衝動力的任意行事。當時人們工作是因為負有天職義務,或為了遵守群體的契約,破壞新教倫理的不是現代主義,而是資本主義自己。造成新教倫理最嚴重傷害的武器是分期付款制度,或直接信用。從前,人必須靠著存錢才可購買。可信用卡讓人當場立即兌現自己的欲求。機器生產和大眾消費造就了這種新制度,新欲望的不斷產生,以及用以滿足它們的新方法也促成了這一改變。”

在貝爾看來,由於上述因素,美國社會出現這樣一個奇特的混合:一方面,商業公司希望人們努力工作,樹立職業忠誠,接受延期報償理論;另一方面,公司的產品和廣告卻助長快樂、狂喜、放鬆和縱欲的風氣。人們白天正派規矩,晚上卻放浪形骸。一方面強調功能理性,專家決策,獎勤罰懶;另一方面強調天啟情緒和反理性行為方式。

其實,不止美國,在廣告攻勢無所不在的今天,人類都陷入了這種困境。白天人們疲於奔命,等暗夜到來的時候,城市進入欲望時間,人們以一種報復性的心理消費狂歡,又怎麼在意是否還有一種叫做“愛情”的東西?

2012年情人節前夕,曾經以愛情歌曲風靡一時的惠特尼•休斯頓、鳳飛飛先後溘然長逝,事實上,她們也是商業時代廣告包裝出來的明星,她們告別了這個世界,只留下她們純真的歌聲,讓活著的人們哀傷與悵然。

(關山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