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野整合也將難逆以轉臺北市長選情

要說蘇貞昌將已經由蔡英文經營得很好並向上提升的民進黨,折騰得有氣無力,向下沉淪的又一個生動例子,那就是在臺北市長參選人的提名問題上,不但是自己私心嚴重,拒絕落場參選,而且也無法整合泛綠陣營的各位有意參選者,,極有可能會導致泛綠陣營大分裂,民進黨與在意識形態上親近民進黨的柯文哲「一拍兩散」,眼看一個可能會讓民進黨打破臺北市選民結構藍大於綠,國民黨候選人躺著選也可當選的「鐵律」的機會,就將會在自己的手中溜走。因此,民進黨內部頗有意見,中執委們猛烈開炮轟擊蘇貞昌,但蘇貞昌仍然毫不在乎地說:民進黨面對臺北市長選戰,黨中央一步一步按部就班,舉辦市政辯論會,做該做的事情。

民進黨中執委洪洪智坤看不下去了。他擬就了一份「在野整合勝選辦法」提案,計劃於在本月五日召開的中執會上提出。該提案主張,在艱困選區,民進黨和黨外人士得再進行「在野整合民調」,產生最後單一人選。 所謂「艱困選區」,是指民進黨連續三屆以上未能勝選縣市首長的區域;艱困選區在依民進黨《二零一四年縣市長提名辦法》協調後,提出準提名人,民進黨得於人選產生後一個月內,邀非國民黨籍參選人與民進黨準提名人,進行在野整合民調,產生單一人選。

而民進黨準提名人的民調結果,若落後非國民黨人士五個百分點以上,中執會得決議不提名,改推薦支持非民進黨籍參選人。

洪智坤的這份提案,雖然表面上是針對全台灣地區的「艱困選區」,尤其是民進黨連續三屆都未能勝選的花蓮、台東、金門、馬祖、桃園、新竹、苗栗等縣市,但實質上還是「劍指‘臺北市,因為過去三屆以來以至目前,上述縣市都沒有發生泛綠陣營內非國民黨籍參選人的民調高於民進黨參選人五個百分點的情況,只有目前的臺北市,才發生了拒絕加入民進黨的柯文哲,民調比民進黨五位參選人都遠高於五個百分點的狀況。

洪智坤的提案若能獲中執會通過,看來將會在臺北市營造一種泛綠陣營大團結的氛圍,並為柯文哲放出一條生路。但柯文哲似乎是並不領情。昨日他就在一個名為「白色的力量」的演講會上聲稱,他將是由台灣公民社會提名的參選人,並在面對泛綠陣營整合腳步緩慢的狀況下,將會一定參選到底,現階段就是向前衝。

「白色力量」、「公民社會」這些概念,很顯然是受到去年「白衫軍」運動的啟發,實際上直到如今柯文哲仍然拒絕加入民進黨,就是希望能夠採用「白衫軍」的模式,跳脫政黨惡鬥的臼穴,開闢「第三條道路」。但由公民社會提名,似還是一句空話,只能將之解讀為一種社會政治現象,而不是真的由一個名叫「公民社會」的政黨或政團提名。除非是在提名前,能夠成立這麼一個政黨或政團,並向「內政部」進行人民團體的登記。然而,這樣又將有逆柯文哲跳脫政黨惡鬥的初衷。

何況,相信民進黨臺北市議員的參選人,必然會反對並抵制洪智坤的這份提案。因為以柯文哲目前的民調走勢,肯定將會獲得民進黨「禮讓」,亦即民進黨不但不會在臺北市提名候選人,而且還將傾全黨之力,支持以無黨籍參選的柯文哲。倘此,民進黨在臺北市就無法實行「母雞帶小雞」的選舉策略,亦即沒有黨的市長候選人充任「母雞」,烘帶市議員這些「小鶏」的選情。而既然柯文哲標榜自己是無黨籍,也就更不會為民進黨的臺北市議員候選人站臺助選,以免與民進黨扯上任何關係。這麼一弄,民進黨不但是將放棄臺北市長,也將放棄民進黨臺北市議員候選人,讓他們「兄弟登山,各自努力」。

柯文哲會這樣做,關鍵還在於「白色力量」。實際上,去年「白衫軍」活動時,主辦者就拒絕民進黨趁機「抽水」,並在蘇貞昌、蔡英文、謝長廷等民進黨「天王」到場時,只准他們以個人身份參與,不能帶有民進黨的任何成分。現在,柯文哲雖然希望能夠獲得民進黨的支持,卻又不願加入民進黨,更不願民進黨介入其選務,完全拒絕民進黨「抽水」。

然而,「白色力量」只是柯文哲的單廂情願。在臺北市,到選舉的最後階段還是將會自然形成藍綠對決,柯文哲將會討不到任何便宜。目前的假像,主要是因為臺北市民對馬英九、蘇貞昌都不滿意,也是對連勝文遲遲不表態的不耐煩。柯文哲似是充當了「民怨發泄口」的角色,但相信只是在初選前才出現。當初選結束,正式進入選戰後,藍綠選民就將各自自動歸位。泛藍選民即使是對馬政府如何有意見,也不願將臺北市白白奉送於非國民黨籍的候選人。

有人說,包括臺北市長在內的「七合一」選舉是地方選舉,兩岸關係因素不會成為選戰的重點。但形勢的發展似乎並非如此,爭取連任的縣市長都希望能有政績,而在台灣經濟對大陸的依賴度越來越大的情況下,連民進黨籍的縣市長為了政績也頻密地前往大陸推銷漁農產品,陳菊還希望大陸多開闢到高雄的航線,大陸旅遊團客以高雄國際機場為進出口岸。在此情況下,縣市長的選情又怎能脫離得了兩岸關係?反而是兩岸關係因素將會越來越明顯地摻入到地方選舉中去。

臺北市也不例外,本來已在高鐵通車後趨於沒落的松山機場,因為兩岸直航而獲得新生;大陸自由行遊客使得市內酒店、旅遊、飲食、計程車等行業生意興旺。怎能說與兩岸關係無關?這些行業的選民在投票時,當然不會打破自己的「飯碗」,將選票投給阻礙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民進黨候選人。而這個因素,就是連勝文的利多強項。

也正因為如此,連戰作出了一個大膽的嘗試。他一反過去國民黨人在選舉季節時,為擔心被對手「抹紅」而暫停登陸活動的慣例,特意在其兒子連勝文正式宣佈宣佈參選的前夕,訪問北京並與習近平會面。結果,由於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已成為歷史潮流,更由於習近平的「兩岸一家親」談話得到台灣民眾的共鳴,因而只是台聯黨叫嚷了幾聲之外,民進黨不敢逆台灣民意而動,反而是柯文哲被呂秀蓮「抹紅」。很明顯,這次「習連會」對連勝文的選情是助力而不是阻力。

更由於這次跟隨連戰訪問大陸的,既有郭台銘這樣的大企業家,也有星雲大師這樣的宗教領袖,在社會生活中發揮著重大的影響作用,因而對連勝文的選情頗為有利,必將會在最後促成藍綠對決,這也將是兩岸關係因素正式摻入地方選舉的重要標誌。再加上連勝文團隊有臺北市府的重要人物,可讓希望選出能夠治理好市政事務而不是只會耍嘴皮的市長的選民們放心,因而連勝文勝出的機率將會較高。

對此,柯文哲是警覺到了的。因此,他說自己曾到過大陸十八次,並向大陸介紹葉克膜技術。但這與連家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貢獻相比,柯文哲的這些「大陸經驗」,也就只不過是小兒科而已。

當然,連勝文也有許多罩門,包括「權貴」形象,包括身體素質(曾患腎癌),也包括他的商業利益等。另外,可能也將會被柯文哲操作成「挑戰救命恩人」。但相信在選民獨立思想較強的臺北市,這些問題將不會是問題。何況,歷史的經驗證明,在臺北市的三任民選市長中,以「三級佃農之子」為號召的陳水扁,最後成了貪汙犯;反而是「權貴」出身的馬英九、郝龍斌,卻相對地清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