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的味道 葡文街名在左 中文街名在右

如果你到過澳門,不知對澳門街頭巷尾的路牌有沒有印象?

那方方正正的形狀,藍邊白底藍字,葡文街名在左,占去約四分三的位置,中文街名在右,形成一個漂亮的分割比例。這藍白二色,讓人更多地想到這座小城的藍天、白雲、海水。對於這樣的路牌,不說是獨一無二,恐怕也是其他地方不多見的特色。很多年沒有去葡萄牙,已經記不起葡萄牙城市的路牌是否也如此?

澳門這座城,有山有海。山不高,卻長青;海水不藍,卻孕育出獨有的咸淡水文化。這座城市得天然優勢,依山面海,馬路橫街窄巷穿插縱橫,擁擠之下依然錯落有致,滿是生活氣息。

澳門街道的排列等級依次為大馬路、馬路、街/正街、巷。大馬路其實不寬也不大,雙向行車中間的隔離帶種植成行成列的榕樹,枝葉參天,根須接地,是當年葡萄牙人遺留下來的城市格局。當然,如果以北京又寬又長的長安街為參照,乍見澳門這些“大馬路”,不免失笑于大巫小巫之別。至於斜街斜巷是相對還算寬正的大馬路而言,它們更多的是順應這裏的山脊走向而建。一座適宜步行的城市,偶爾爬個小坡,改變一下心跳的節奏,未嘗不是好事。

這座城市百分之九十的人口居住在澳門半島上,顯然,澳門島早已達到飽和,很多高大上的發展項目在仔和路環啟動,快速拔地而起的高樓連澳門人自己都感到目眩。對於習慣靜好歲月的老澳門來說,這顯然不是澳門味兒。澳門的味道隱藏在老城區的橫街窄巷。

在縱向的大馬路和街道後面,是橫向的以“圍”和“裏”命名的道路,共同的縱橫交錯,形成了這座城市的肌理。“永福圍”、“福榮裏”,都是寬不過三四米的小巷,有些像北京的胡同、上海的里弄,藏身於繁華城市舞臺最縱深的後臺,是真實的人間煙火之地。這些“圍”和“裏”,在入口處的公共空間供奉有土地,上懸盤香,煙火繚繞,如同可見的時間年輪。向內走兩邊是二層樓的密集民居,鄰裡間雞犬之聲相聞,搓麻將的聲音從廣式趟門內傳出,偶見有人家門首高懸抵擋煞氣的八卦鏡一枚,不由人會心一笑。時移歲易,可以改變的有很多,但人們對和諧生活的美願卻從未改變。不同於胡同或是里弄,從頭至尾可以穿行而出,澳門的“圍”和“裏”走到盡頭有時是“此路不通”,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崛頭路”。目前,澳門有一百八十多條以“圍”和“裏”命名的街道,很多已列入舊城區的保護範圍之列,保護它們,也就是保護了澳門那悠長雋永的味道。

(《深圳特區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