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官方交流進入新階段

甲午新年剛過,兩岸政界互動就熱鬧了起來。先是2月11日下午,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主任張志軍與臺灣方面大陸委員會負責人王郁琦會面,就推進兩岸關係等問題廣泛深入交換意見,並達成積極共識。接著在2月18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釣魚臺國賓館會見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及隨訪的臺灣各界人士時,肯定了雙方兩岸事務主管部門負責人此次會面對推動兩岸關係全面發展具有積極意義。他指出,兩岸之間長期存在的政治分歧問題,我們願在一個中國框架內,同臺灣方面進行平等協商,作出合情合理安排,相信兩岸中國人有智慧找出解決問題的鑰匙來。

在兩岸事務主管部門正式溝通之前,兩岸的交流渠道主要有兩個,一個是兩會渠道,一個是兩黨渠道,由於這兩個渠道均不是正式的官方交流渠道,這種交流方式被形象地稱為“帶著白手套”的握手,而2014年兩岸事務主管部門的正式交流就被視為“脫下白手套”的握手。

兩岸官方交流制度化

這場兩岸事務首長首次正式會晤,和2013年APEC亞太經濟合作會議兩人在場外的“自然互動”大不相同,張王兩人會面並互稱官銜,意味兩岸進入官方交流制度化時期。王鬱琦感慨地說:“從當初幾乎要兵戎相見,到今天我們可以坐在這邊開會,這在過去是很難想像的。”

對此,張志軍回應說,要破解兩岸關係發展中的一些難題,“我們必須有一點想像力”。不僅是這樣的會面,對兩岸關係的發展也應該有更大的想像力,雙方應爭取在解決妨礙和制約兩岸關係發展的突出問題上取得新突破,為兩岸關係發展不斷注入新的活力與動力。

兩個多小時的會面中,雙方達成了積極共識,包括著力完成ECFA後續協議的商談、進一步擴大深化兩岸文教科技交流合作、繼續協商海協會與海基會互設辦事機構等等。國台辦發言人范麗青在稍後的記者招待會上表示,由國台辦和陸委會建立常態化聯繫溝通機制,有利持續加強溝通、增進瞭解、深化互信,推動妥善處理和解決兩岸交往中遇到的突出問題,共同推進兩岸關係全面發展。但她強調,這個溝通機制不取代海協會與海基會事務性商談及簽署協議的功能,也不改變兩岸其他業務主管部門之間的溝通聯繫方式。

21年前,汪辜二老在新加坡隔著會議桌執手一握,形同跨越了臺灣海峽地理上的阻隔;21年後,兩岸在汪辜會談基礎上持續推進,臺灣方面以正式官銜、真正跨過海峽登陸,並開啟兩岸官方對話序幕,從政治及歷史意義而言,“張王會談”已經不亞于“汪辜會談”。

中國社科院台研所所長周志懷認為,21年前後的汪辜會談和張王會談,有著不同的歷史背景與條件,當年汪辜會談石破天驚,但張王會談的歷史性並不亞于汪辜會談。特別是,脫去白手套,未來兩岸在問題處理及機制建立上,將更加有效且具權威性,面對更加棘手的政治議題等,陸委會及國台辦將發揮更大功能。

臺灣銘傳大學兩岸研究中心主任楊開煌就指出,“張王會”的歷史意義不言而喻。在可預見的未來,張志軍將回訪臺灣,無疑會對進一步鞏固深化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起到重要作用。

從經濟交流到政治對話

此次會面為何備受矚目?張志軍說,是因為“兩岸民眾有很大期待”。

幾十年來,兩岸關係跌宕起伏,曲折前進。從早期激烈的軍事對抗和政治對峙,逐步走向緩和,打破相互隔絕的堅冰,開始接觸交往。後又屢經緊張動盪,最終於2008年5月實現了歷史性突破。

兩岸交流的模式目前是先經後政,甚至是只經不政,這種模式是有它的合理性的。兩岸由於多年的阻隔,無論從政治、經濟、文化甚至是民眾的心理上都存在著極大的差異,以至於兩岸目前依然既是最近,又是最遠,咫尺天涯,政治上互相區隔,軍事上存在對立,經濟上緊密相連,文化上一脈相承。在這樣的背景下,通過先經後政,甚至只經不政,先易後難,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兩岸交流的阻力,化解敵意。

此外,由較為簡單的經濟交流開始,將較為複雜和困難的政治問題先放在一邊,可以相對緩和一下在陳水扁時期造成的兩岸緊張對立的局勢,拉近雙方的距離,減少臺灣民眾對於大陸的誤解,為兩岸和平發展的未來奠定基礎。

經過多年的溝通和交流,兩岸之間的聯繫已經日益加深。君不見,在寶島,陸客、陸生、陸商已經隨處可見,在大陸,不少臺灣同胞也是紮根良久了。經濟交流的深入程度即使在民進黨執政的臺灣南部地區也非常明顯,很多綠營的縣市長為了吸引大陸的資源也把意識形態放到一邊,與大陸的官員把酒言歡,這充分證明了先經後政的正確性。

眾所周知,作為海島型開放經濟,對外貿易是臺灣地區的命脈所系,面對金融海嘯後全球市場需求大幅減緩,兩岸開放政策及規模日益擴大的大陸市場提供台商新的機遇,尤其ECFA開啟兩岸經濟合作新局,有利臺灣地區經濟的轉型,並改變台商“以大陸為工廠”的代工出口發展模式。然而,由於兩岸經濟規模的巨大差距及經濟體制截然不同,再加上政治等因素,兩岸經貿發展已走到另一個分水嶺。在兩岸關係發展步入“深水區”的時空背景下,擺脫“先經後政”的“路徑依賴”勢在必行。下一步,若能透過“政經並行、以政促經”模式,妥適處理當前兩岸經濟難題,為兩岸關係進一步發展奠定穩固基礎,則“張王會”的一小步,才能真正成為兩岸交流的一大步。

臺灣政治大學教授邵宗海就認為,對比走了十幾年的近程階段,兩岸在短短數年間可能一下走完“中程”階段,這表示兩岸關係比預期走得快,這也是張王會談和汪辜會談在歷史意義上最大的不同處之一,張王會談象徵著兩岸關係快速發展,發展時程勢必再加速,舊思維再不改變,已然跟不上時代的步伐了。

對於兩岸的政治對話,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兩岸之間長期存在的政治分歧問題,我們願在一個中國框架內,同臺灣方面進行平等協商,作出合情合理安排。有什麼想法都可以交流。”

中國人有智慧解決問題

雖然兩岸的政治交流已經漸入佳境,但是兩岸的政治談判並非已經呼之欲出。對兩岸關係的發展既做長遠考慮,同時也要考慮到眼下實際的發展過程,唯有如此,兩岸政治對話方能穩健進行、走入佳境,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新局面方能不斷開創。

拿對發達國家政治領域的熟悉程度來比較,兩岸對各自政治生活的瞭解程度還不夠。60多年來,兩岸也形成了許多需要解決的結構性課題,在諸如兩岸政治定位、軍事互信機制等政治問題上,這些問題解決起來絕非一日之功,不可操之過急。

從臺灣內部來看,由於島內複雜的政治生態,藍綠陣營對“九二共識”的不同態度,為兩岸政治對話增添了脆弱性、多變性、不確定性,使之不可能一蹴而就。藍營雖然接受“九二共識”,但始終對於與大陸開展政治對話存有顧慮。與承認“九二共識”的泛藍陣營不同,以民進黨為主的泛綠陣營仍未拋棄“台獨”意識。但儘管如此,正如習總書記所說:“我們對臺灣同胞一視同仁,無論是誰,不管他以前有過什麼主張,只要現在願意參與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我們都歡迎。”

筆者在臺灣與部分學者和政治人物交流時,他們也坦承,雖然“台獨”的可能性已經大為降低,但是兩岸要開展政治對話,還有事情要做,有一點非常重要,就是要充分尊重臺灣人民的感受。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連戰時指出:“臺灣同胞因自己的歷史遭遇和社會環境,有著自己特定的心態,包括特殊的歷史悲情心結,有著強烈的當家作主‘出頭天’的意識,珍視臺灣現行的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希望過上安寧幸福的生活。將心比心,推己及人,我們完全理解臺灣同胞的心情。”因此,我們要“尊重臺灣同胞自己選擇的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歷史不能選擇,但現在可以把握,未來可以開創”。

實踐已經證明,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是一個由淺入深、從低到高的歷史演變進程。兩岸政治對話,應當與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節奏相協調、相適應、相統一。“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細流無以成江河。”把兩岸政治對話視為一個進程,妥善地把握兩岸政治對話的節奏,是兩岸政治對話收到實效、取得成功的關鍵所在。

當然,兩岸開展政治談判雖然不能一蹴而就,但是並非意味著一直裹足不前。正如習近平總書記2月18日會見連戰時所指出的,世界上的很多問題,解決起來都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但只要談著就有希望。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我相信,兩岸中國人有智慧找出解決問題的鑰匙來。

(王大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