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的憂傷——境外中國烈士墓地調查

除了抗戰時期,建國後的幾次境外作戰以及援助建設,在國外也留下了許多中國軍人的遺骸。今年7月初,民政部相關負責人解讀《關於進一步加強烈士紀念工作的意見》時,首次透露“中國現有境外烈士紀念設施100餘處”,安葬在朝鮮、越南、老撾、巴布亞新幾內亞、坦桑尼亞、巴基斯坦等多個國家。

時至今日,這些記錄著在異國他鄉長眠者的烈士墓碑,仿佛一張張無聲的鏡面,訴說著過往歲月的崢嶸與憂傷。用一位抗戰歷史研究學者的話說,“它們的現狀,代表著一個國家的良心。”

老陵園露出新氣象

數年前,曾有一批中國老兵前往老撾掃墓,他們發現,當年部隊為當地中國烈士陵園打的一片水泥地,竟成了老撾百姓的曬谷場。這一烈士陵園便是老撾納莫中國烈士陵園。上世紀60年代,為支持老撾反抗外來侵略、爭取民族獨立解放事業,215位中國烈士在老撾犧牲。老撾烏多姆賽省孟賽、納莫中國烈士陵園安葬了210位中國烈士,另有5位烈士安葬在老撾川壙省蒙百縣中國烈士陵園。

據本報記者瞭解,2010年清明節前夕,負責承擔老撾北部公路修築工程的中國雲南陽光道橋公司主動無償將烏多姆賽省孟賽、納莫兩個陵園修葺一新。公司修建了圍牆和大門,平時上鎖,曾經陵園被當作曬穀場的情形真正走進了歷史。對此,中國駐老大使館工作人員向《國際先驅導報》解釋,三個中國烈士陵園所在地區都是老撾非常貧困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因此當地政府一直缺乏維護資金。在中國公司修繕之後,當地縣政府和村政府會定期派人清掃。

事實上,本報記者調查發現,曾經為幫助朝鮮、越南、老撾“抗美救國”犧牲的中國烈士的墓地,最近幾年都加強了維護。其中,朝鮮檜倉志願軍烈士陵園的改建修繕工作去年10月竣工。同時,埋葬有部分中國志願軍烈士遺骸的位於韓國京畿道的一處墓地,去年時也被韓方整修。相形之下,越南對中國烈士陵園的修葺和管理更早一些。2000年,中國記者尹鴻偉曾以一篇《越南土地上的中國烈士陵園》披露,一些他親眼所見的中國援越烈士墓地雜草叢生,只有當地村民在默默照料。

不過數年後,原先烈士墓地的境況已完全改觀。2009年,不少前往越南掃墓的老兵後來告訴尹鴻偉,他們從越南老街省開始,經過安沛市、富壽省,最終到達河內,祭奠了9個烈士陵園,所見陵園都整潔乾淨,並有專人看守,“感到很欣慰”。

據本報記者瞭解,越南是中國烈士陵園分佈較多的國家之一。中國駐越南大使館2005年編撰的《中國援越抗戰烈士名冊》顯示,1951年至1976年間,中國在越南犧牲並安葬的烈士共1446名。這些烈士按照當時中越雙方達成的“就地安排”原則,分別安葬在越南北部和中部22個省(直轄市)的40座烈士陵園中。目前,這40處中國烈士墓地都由越方當地政府維護。一位守墓10年的越南人武光合信誓旦旦地告訴本報記者:“請你們放心,我保證,會像對待自己的親人一樣對待長眠在這裏的中國烈士。”

修葺,延伸到太平洋島嶼

按照民政部有關境外烈士紀念設施最新公開的信息,中國現在已經基本完成了境外烈士紀念設施保護現狀的調查摸底工作。而這個信息的發佈,也讓位於太平洋島嶼上的巴布亞新幾內亞抗戰烈士陵園再一次進入了國人視野。

如果不是2008年12月中國網友披露“八百壯士”遺骸在海外無人問津事件,巴布亞新幾內亞(簡稱巴新)的抗戰烈士陵園的修建恐怕會是一個問號。2009年,在輿論的關注中,在當地的支持下,中方在巴新的拉包爾地區開始動工修建“中國抗戰將士和遇難同胞陵園”,次年建成。拉包爾是二戰時期日軍在巴新的戰俘營所在地。1937年10月,在淞滬會戰的四行倉庫保衛戰中,頑強抵抗日軍進攻的國民革命軍“八百壯士”後被日軍俘虜,他們中的36人被押解到拉包爾做苦工,後犧牲於此。

據中國駐巴布亞新幾內亞大使館的工作人員向本報記者介紹,新修建的烈士陵園是在當地原墓地處重建的,占地150平方米。由於36位“壯士”中,只有3位犧牲後的墓碑保留至今,所以,現在的烈士陵園裏也只有3座墓碑,以此來紀念所有在巴新遇難的中國軍人,以及普通的中國勞工。

使館工作人員透露,今年中方打算修繕陵園內的停車場、涼亭、衛生間等設施。這些設施當年由巴新當地政府建設,雖然當地希望把陵園打造成為一處旅遊觀光景點,但囿於人力財力,所建的設施較為簡陋。“比如一下雨,連接外面公路和陵園入口的地方便泥濘不好走。”這位工作人員表示,“我們的修繕報告已經交上去了(交給民政部),正在等待批復。”

等待,在緬印的遠征軍墓地

與太平洋島嶼上的烈士陵園相比,中國遠征軍的境外墓地處境要差很多。“遠征軍在緬甸的墓地,除了果敢地區的,全部都被破壞了。”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滇緬抗戰史專家戈叔亞的惋惜之情溢於言表。

中國遠征軍在緬墓地受損嚴重的情況也得到了“老兵回家”發起人孫春龍的證實。曾前往密支那、曼德勒、八莫等當年戰鬥最激烈處考察的孫春龍告訴本報記者,如今墓地原址上,當地興建了市政廳、學校等建築,“再也看不到墓地的痕跡了。”戈叔亞還是前往印度探尋中國遠征軍墓地的少數中國人之一。2008年至2009年,他兩次到訪印度藍姆迦。藍姆迦是第一次緬甸戰役後,美方重新裝備和訓練中國軍隊的訓練營所在地。後來,又有3萬多名中國新兵通過“駝峰航線”來到這裏,編為中國駐印軍。

現在,中國遠征軍在藍姆迦的墓地由臺灣方面出錢修復,並雇請當地農民維護。戈叔亞介紹說,藍姆迦陵園中分佈著250個寫有名字的墳墓。雖然陵園周遭荒涼,但這裏算是保存不錯的遠征軍墓地。

戈叔亞統計,除藍姆迦的墓地外,從史迪威公路起點至五六十公里處,印度段還分佈著大約七八處中國遠征軍的墓地。其中,瑪格麗特墓地是戈叔亞所見、幾被印方荒棄的地方。戈叔亞推定:這裏安葬的中國將士可能是從緬甸前線負傷運送在此後因傷勢過重而犧牲的。

2010年,雲南省地方部門(經貿廳貿促會)曾向當地政府提供一些經費,希望當地政府給予保護。當時,瑪格麗特墓地所在地的縣長曾在聯合國駐中國杭州機構工作過,他向中方人員承諾,會保護和修繕這裏的中國軍人墓地。不過,時過境遷,“那位縣長已經被調走,瑪格麗特墓地恐怕又雜草叢生了吧。”戈叔亞說。

雖然幾次前往印度都未能進入位於中印領土爭議地區的中國遠征軍墓地,但戈叔亞委託友人拍攝的照片顯示,印度士兵仿照中國修建陵墓的方式,也為位於其中的墓地修建了大門、墓碑和警示牌,對這裏的遠征軍墓地進行了一定保護。

國家支持與民間期待

“這些設施是我國烈士紀念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弘揚烈士精神、傳承中外友誼的重要歷史見證。”民政部相關負責人在7月初透露,對於境外烈士紀念設施保護管理工作,黨和國家非常重視,成立了由民政部、外交部、財政部、解放軍總政治部等相關部門參加的領導小組,建立了境外烈士紀念設施保護管理工作機制,制定了境外烈士紀念設施保護管理實施規劃。

據本報記者瞭解,目前,有關部門已基本完成了境外烈士紀念設施保護現狀的調查摸底工作,修繕或者正在修繕部分墓地。接下來,中方將根據《關於進一步加強烈士紀念工作的意見》要求,積極穩妥推進境外烈士紀念設施保護管理工作,建立健全長效管理保護機制。同時加強與相關國家磋商,強化日常管理維護,完善祭掃工作制度,有序開展祭掃和紀念活動。

作為一直以來關心境外烈士追悼的民間公益人士來說,他們亦能感受到中國官方在這一問題上態度的變化。

有知情者介紹說,2012年,民政部優撫安置局新成立了專門的負責境外烈士墓地的處室。不過,在民政部的官方網站上,這一處室的名稱並沒有被公示。對此,孫春龍表示,“雖然現在才開始做,但是個好的發展苗頭。”他說:“修復中國境外的烈士墓地,將顯示國家的良心與擔當。”

而作為參與抗戰、同樣為國家作出犧牲的國民黨軍人,也沒有被忽略。2011年7月,國務院新頒佈的《烈士褒揚條例》,首次將“革命烈士紀念建築物”改為“烈士紀念設施”,在分析人士看來,這一定程度上為了便於將國民黨抗戰將士的紀念設施納入。

如今在緬甸密支那,旅緬中國遠征軍後裔聯誼會負責人正在為買地修建中國遠征軍墓地而忙碌。孫春龍告訴《國際先驅導報》,以推動緬甸的遠征軍遺骸“回家”為例,民間公益組織往往能跨越兩國歷史和政治隔閡,為事態發展起到較好的效果。然而,由民間組織探路並推動起步後,“事情推進到一定程度時,就需要上升到國家層面,需要民間與官員的通力合作。”

朝鮮:志願軍烈士陵園修繕中

7月3日,中國民政部有關負責人解讀《關於進一步加強烈士紀念工作的意見》,在談到境外烈士紀念設施的保護管理工作時,特意提到,修繕了位於朝鮮檜倉的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陵園。

平壤以東約100公里,是朝鮮平安南道檜倉郡,檜倉志願軍烈士陵園坐落在這裏一個150米高的山腰上。陵園所在地當年亦是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部所在地,包括毛岸英同志在內的134名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長眠于此。

朝鮮戰爭期間,這裏原本是志願軍的簡易墓地。1954年,《朝鮮停戰協定》簽署一年後,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當地群眾開始興建烈士陵園,至1957年建成。2011年起,兩國開啟了檜倉志願軍烈士陵園的改建和修繕工作。去年10月24日,毛岸英同志誕辰90周年之際,烈士陵園舉行了改建竣工儀式。

改建後的烈士陵園已經煥然一新。大門至陵園第一層有240級臺階,象徵著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浴血奮戰的240萬中國人民志願軍將士。原來的水泥臺階,現在已被花崗岩取代。臺階頂端的琉璃牌坊,正面書寫著郭沫若的“浩氣長存”四個大字。園中石碑上則纂刻有“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烈士永垂不朽”的字樣。陵園由下至上分三層景觀,每一層均以塑像、碑文、浮雕、繪畫等藝術形式,展現出中國人民志願軍的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