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車上的臺灣

臺北街頭,每逢上下班高峰時刻,當路口的紅燈變綠時,隨著“突、突、突”的轟隆聲,等待在路口的一輛輛摩托車(臺灣俗稱機車)魚躍般搶在汽車前疾駛而出,場面蔚為壯觀。

入夜,站在人行天橋上,遠眺“機車陣”光影照人,小巧靈活的機車穿梭在汽車間,分外顯眼。

機車是臺灣人出行最常用的交通工具,從都市到鄉村,機車隨處可見。

人口2300多萬的臺灣,擁有超過1500萬輛機車,平均每10人就有6輛機車,密度之大,世界罕見。

一輛輛行駛在路上的機車,儼然是寶島臺灣的一道亮麗風景。

最接地氣的交通工具

上下班、逛街、購物、接送小孩,但凡是短距離路程,臺灣人都會選擇機車出行。與歐美國家常見的大排量摩托車不同,臺灣街頭常見的是小巧便捷的輕騎摩托車。

在臺北轉運站,來喝咖啡的臺北白領林小姐告訴《環球》雜誌記者,騎機車出行最大的好處就是方便。外出時,她常一手提機車安全帽,一手挎手包,想去哪里,便戴上安全帽,發動機車,然後直奔目的地。

正因為舒適便捷,男女都對機車青睞有加。臺北不少白領都選擇騎機車上班,路途遠的,就開機車到捷運站,泊在固定的停車位,然後再搭乘捷運去上班。

有統計顯示,臺北市在冊人口260萬,平均每2.5人就有一輛機車,有些家庭擁有不止一輛機車。林小姐就告訴《環球》雜誌記者,她和老公每人一輛,“因為在不同的地方上班”。

在某機車論壇上,一位機車愛好者這樣分享喜歡機車的原因:“臺北汽車停車位少價格又貴,只要路程合適,我都會選擇騎機車出行。”

對大規模的機車族,政府也予以多種優惠:在等信號燈時,機車的停車線是在汽車前;在大型商場、捷運站、學校、社區甚至綠化帶中,都給機車預留足夠多的停車位,即使在繁華地段,也沒有對機車停車收費;在足夠寬闊的道路中,還規劃出專門用於機車的行駛車道。

不只是日常通勤,在澎湖、綠島、蘭嶼等離島區,租台機車環島遊也是頗受歡迎的休閒活動。

在離島民宿店,家家都有機車供遊客租賃。逢週末、假期,臺灣本島居民或遊客跨海而來,租一輛機車,獨自一人或兩人同車,在環島公路上“狂飆”,颯颯的海風從耳邊吹過,在潮濕的空氣中迎著海風高呼幾聲,都市快節奏生活下積累的壓力清除殆盡。

機車能在臺灣流行,與島內地理環境、氣候等不無關係。

臺灣島內多山地,坡高路陡,路面狹窄,汽車過不去,自行車動力不足,小馬力的輕巧機車則遊刃有餘。城市中,交通擁堵,汽車停車一位難求,機車停車則很方便。此外,臺灣島內一年四季氣候宜人,除惡劣的颱風天,均適合機車出行。

在7-11便利店上班的臺北人李宏成告訴《環球》雜誌記者,經濟也是很多人選擇機車的原因。除少數豪華機車外,一般來說,機車都比汽車便宜,普通民眾都能承受,此外,機車比汽車耗油少,污染也少,不能不說這是最適宜臺灣土壤、最接地氣的交通工具。

小清新的“機車文化”

臺灣電影《聽說》中,男主角彭于晏騎著機車,女主角陳意涵坐在後座,俊男美女在城市裏穿梭,浪漫唯美。

細觀臺灣街頭的機車不難發現,它們沒有歐美機車張揚現代,也不如日本機車華麗。小小一台機車,緩緩駛在街頭老巷,伴隨著市井生活,浸染了濃濃的人間煙火氣息,傳遞著平淡的生活美。

這種美被不少導演捕捉,投入到電影、紀錄片中,“機車”已是臺灣島的一個文化符號。

電影《艋舺》中,阮經天、趙又廷等幾個兄弟,騎機車在臺灣街道中奔馳;《女朋友•男朋友》中,林蔭道上兩男一女騎著機車嬉鬧,愛情慢慢萌芽……

諸如此類的鏡頭,常出現在“小清新”範兒的臺灣電影中,甚至有人說,沒有機車鏡頭的電影就不是“真正的臺灣電影”。

“你很機車耶!”這句臺詞曾出現在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中,電影播出後,這句臺詞流行了很長時間,一度成為臺灣青年男女的口頭禪。

初次聽到這句話,不少大陸人還一頭霧水,很多人到網絡上問“臺灣說人很‘機車’是什麼意思”,得到“這是一種表示厭煩語氣”的回復後,大陸年輕人也學習臺灣青年,拿這句話調侃朋友,“機車”代表的文化內涵更豐富有趣。

與歐美國家的摩托車代表男性權威不同,在臺灣,駕駛機車不是男士特權。在臺北街頭,常見清新溫婉的姑娘頭戴安全帽,騎著輕便靈巧的機車在路上飄過。

也許是因為機車車主大軍中有了姑娘的緣故,臺灣街頭機車雖然多,多到在一些主幹道都能將汽車包圍起來,但卻很少聽到機車鳴笛。雖亂,卻安靜,即使身處機車流中,也不覺浮躁。

不少愛美的女白領還用騎車專用的口罩將臉部細心包起來,只露出眼睛,以保護精心化好的妝容,這更為泱泱機車大軍增添了柔情。

是是非非說機車

機車遍佈島內,如何管理好機車一族,政府著實下了一番功夫。

首先,所有的機車都要有自己的“身份證”——牌照。按規定,牌照每兩年要換發一次。一些排氣量超過250cc(毫升)的重型機車,還要像汽車一樣,前後都要掛牌照。

臺灣大學校園內允許騎機車,但只有年滿18歲的學生才能騎,還要通過考試考取駕駛執照,排氣量在50cc(毫升)以上的車主不僅要筆試,還要通過路考。此外,機車行駛線路也有明確規定,不能上快車道,不能上快速路,更不能上高速路。

島外來台遊客若想駕駛機車,就必須持“國際駕照”租賃機車。否則,若被交管部門發現,租車行和租車人都要受罰。

良好的管理帶來了秩序井然,在臺灣機車駕駛人大都能遵守交通規則。

《環球》雜誌記者就在臺北街頭見到,在城市路口,騎著機車的市民有秩序地等待交通指示燈,見縫插針往前擠或是搶紅燈現象非常少見。私家汽車也會給頭戴安全帽、載人載物的機車族留出位置。

雖如此,也不乏有愛“飆車”、不守規則者,滿街狂奔的機車流,還是會讓初來乍到者感到心驚肉跳。

臺灣世新大學大陸交換生王文聰告訴《環球》雜誌記者,初到臺北,見到那麼多機車急速從路口沖過,著實被嚇到了。走在路上,不是擔心迎面疾馳而來的機車撞到自己,就是擔心背後突然躥出機車發生刮蹭,這種提心吊膽的狀態持續了很長時間。

王文聰的擔心不無道理。據臺北市警察局統計,臺北市平均每天至少有64名機車車主或乘客受傷。還有調查顯示,男性高齡駕駛者發生機車事故的幾率最高,達77.3%,是女性的3.4倍。

改裝過的機車噪音大、尾氣多等問題也不時被輿論提及,機車不按車位停放,也頗讓市政管理者頭疼,《環球》雜誌記者就常見到臺北不少寫字樓前都貼著“禁止停放機車”的標語。

鑒於此,島內不少人士主張逐步取締機車。但機車已成為臺灣島內的一張文化名片,它與民眾生活融為一體,是反映島內生活的一面鏡子,取締難度之大,遭遇反彈之烈,也就可想而知了。

(吳濟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