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景台建造工程宜趁機消除殖民意涵 觀景台建造工程宜趁機消除殖民意涵

特區政府正在籌劃開展氹仔小潭山觀景台建造工程,也已於日前對有意參與承建該工程的標書進行開標,將從已收到的七份標書中,按照相關規定甄選出承建公司。該工程的主要內容,是在舊澳氹大橋氹仔橋頭的蘇利安圓形地旁、七潭公路連接至大型浮雕的地段,興建旅遊諮詢中心、觀光電梯塔和巴士停泊點等。該工程主要分三個區域,「區域一」是位於蘇利安圓形地旁的土地,即拆卸已經結業的「峰景餐廳」,並利用其周邊位置的政府土地,主要興建電梯塔廣場、雨棚、旅遊及諮詢中心、公共洗手間、觀光電梯塔及巴士停泊點,並會保留「土地廟」。「區域二」是位於小潭山的山坡地,主要進行護坡綠化工程。「區域三」則是位於小潭山七潭公路的一段路連接至大型浮雕的地段,主要興建觀光電梯塔和龍形天橋,重整一百八十度觀景台,並設斑馬線。該工程爭取最快今年第三季度動工,工期約十七個月。建造目的是希望能夠讓市民在節假日有更多好去處,整個工程不涉及開挖山體,主要是保護和綠化現有山體。屆時,居民可乘坐新建的觀光升降機,經過龍形天橋,到達小潭山的一百八十度瞭望台,並可在瞭望台眺望橫琴十字門水道及澳門半島南端的景色。而且蘇利安圓形地亦將增設置巴士站,方便居民使用該新增的觀景設施。

由此可見,該工程計劃的終端標的,是在於觀景台及大型浮雕。其中以觀景台為主,是供居民和遊客面向「外」眺望澳門及鄰近的珠海橫琴的景色,是接觸現在及眺想未來;而大型浮雕這是讓市民和遊客面向「內」,緬懷澳門的歷史及曾經有過的民俗。應是一個可供市民和遊客追今撫昔,寄望將來,浮想聯翩,抒發胸懷的好去處。

實際上,這座大型浮雕由葡國著名的女雕塑家杜麗德女士負責設計,於一九八四年開始建造,次年落成,並在同年十二月二十三日由當時的澳督高斯達海軍少將主持開幕典禮。其設計意念據言是來自中國古老的萬裏長城。整個建築物高約三百尺,由六塊雪白的浮雕畫塊,由十二件組合板裝配合而成,呈「之」字形折疊而成。浮雕頂部就是瞭望台,遊人可以沿台階登上瞭望台,不僅能欣賞到這座別具特色的浮雕,還可盡覽澳門及西江的景物。

整座大型浮雕的內容豐富,是以澳門的事物為主題,展現了澳門居民在近四個半世紀以來的生產、生活面貌以及風俗人情,濃縮了澳門形象和四百年歷史,堪稱建築與藝術的高度融合。雕畫上,有澳門著名的名勝古跡及旅遊點,如大三巴牌坊,葡京賭場和松山燈塔等。也有一些澳門過往常用的、饒有特色的交通工具,如三輪車、舢舨、中式及葡式帆船,更有澳門工匠從事生產的景象。而在最底層的一幅浮雕,則再現了舞龍、舞獅、放鞭炮等中國傳統民間慶祝活動的熱鬧情景。還有兩個身穿民族服飾的少女在媽閣廟前翩翩起舞,生動地刻畫出濠鏡獨特的民族文化特色,反映了本地人民的幸福生活。

而這座大型浮雕頂部的一幅浮雕,是一個星象羅盤圖案。星象羅盤在十五、六世紀曾被西方航海家在海上探險活動中廣泛用作導航的工具。正是在星盤的引導下,葡萄牙的航海家們於四百五十年前得以到達中國南隅——濠鏡。並在逐步佔領澳門的同時,也展開了中葡文化交流的歷史,因而孕育了澳門 獨特的文化特色。

然而,可能不少人並不知道,這座大型浮雕原來的圖案設計,並非如此。實際上,該大型浮雕在設計時,中英兩國政府已經開始進行關於香港前途的談判,並已於浮雕興建過程中的一九八四年九月二十六日,簽署了《中英聯合聲明》。那隔了一個星期左右,鄧小平在會見澳門各界同胞國慶閱兵觀禮團時,正式提出中國政府也將要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翌年五月,亦即該浮雕正在進行圖案澆鑄工程時,葡國總統恩尼斯將軍訪問中國,鄧小平在接見恩尼斯將軍時談到了澳門前途問題,雙方約定在一九八六年年中進行關於澳門問題的中葡會談。至此,澳門回歸中國問題已經擺在了中葡兩國政府的桌面上,也已成為澳門各界居民熱議的問題。

但是,這座大型浮雕的圖案的設計思路,仍然是以「歌頌賈梅士式的愛國主義」的主調而行,亦即是以記述葡國人四百多年前東渡時的海上英雄事跡,及租住以至是逐步佔領澳門的經過。為此,包括筆者在內的澳門一些專欄作者,對此提出了質疑。而當時的澳督高斯達將軍是左派軍人,曾經參加過反對殖民戰爭的「四‧二五革命」,對葡國當年的對外殖民戰爭極為反感,因而從善而流,決定將該浮雕中原來帶有殖民主義意涵的內容,更改為澳門的景觀及民俗為主,算是對翌年進行的中葡談判表達誠意和善意。當然,為了尊重歷史,也在浮雕頂部保留了星象羅盤的圖案,並將浮雕的最高點以尖頂朝上方式處理,做成「一飛沖天」之勢。

雖然高斯達將軍「識做」,使得該大型浮雕避免了遭遇「阿馬留銅像」的命運,但仍「巧妙」地留下了「逐步佔領澳門」的意涵。實際上,在白天看,整座浮雕的形象,的確是如同在其揭幕禮上的文字介紹所言,是借鑒於中國的萬裏長城;但不知讀者朋友們有否留意到,每當夜晚,打在浮雕上的燈光全開時,當閣下在澳氹大橋澳門的一端觀看這座浮雕,在燈光下其輪廓就是一艘中世紀的西式帆船,亦即是當年葡萄牙人東來澳門的帆船。這種將萬裏長城「偷渡」為葡式帆船,或將兩者「融合」在一起的做法,仍是有著賈梅士式的「愛國主義情懷」,念念不忘當年葡國人的「輝煌」殖民歷史。

或許,正是這一原因,澳門回歸後,這座大型浮雕就像西環海面的那座歪曲中葡關係史,掩蓋和美化當年葡人壓迫及殺害中國人歷史的「融和門」一樣,受到冷落對待。

因此,特區政府要整合該地的旅遊資源,並向居民和遊客提供一個遊覽的好去處,為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添磚加瓦,這當然是一件好事。但也不能為葡國人逐步佔領澳門的歷史「背書」,因而應當趁著進行小潭山觀景台建造工程之機,對這座大型雕像的燈光進行調整,消除其「葡式帆船」的輪廓,避免讓當年葡國人逐步佔領澳門的「光輝形象」繼續在已經回歸祖國的澳門「耀武揚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