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領導人的植樹清單

習近平在4月4日的例行植樹活動上種下了6棵樹,據新華社報道,分別是白皮松、碧桃、元寶楓、榆葉梅、丁香、西府海棠6種樹。

這6棵樹都種植在海澱區南水北調工程團城湖調節池附近,除了白皮松外的5種花樹,都是以美豔著稱的觀賞花木,碧桃開花是一簇簇的,元寶楓的黃綠色的花雖然低調,在秋天卻擁有如火美豔的紅葉,榆葉梅是早春開放的花,在4月花期已經過了,粉紅色,開花時沒有葉片,它的另一個名字叫“小桃紅”,丁香和西府海棠都是開起來有濃香的花木。

李克強、張德江、俞正聲、劉雲山、王岐山、張高麗6位領導人參加了植樹活動,但是沒有提到他們植樹的數量和種類。

2013年4月,習近平在永定河邊種的樹有5棵,銀杏樹、白皮松、西府海棠、榆葉梅和碧桃樹,今年用元寶楓代替了銀杏,還加了丁香。

這是一個喜歡怒放花朵和濃烈色彩的植樹單。和過去幾屆領導人的植樹選擇來比,更顯得年富力強、富有個人色彩。

中國的傳統文化當中,文人喜歡賦予植物以人格,牡丹是王侯、菊花是隱士、荷花是君子,梅、蘭、竹也都是有優秀品質的植物。桃、李因為果實的緣故也被尊為好的植物,桃花不像現在被歸為豔遇,而是用“桃之夭夭”來點綴美滿的婚禮,不太好的是杏花,像關不住的臉蛋,有一絲躁動的氣味。

在植樹活動剛剛開始的時候,北京還沒有這麼多選擇的可能,更多的還是以“實用”的樹種為主。

1979年的第一屆植樹節是個大陣仗,那年的3月12日,鄧小平、華國鋒、李先念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一起參與了3月12日的植樹活動,當時參與植樹的國家領導人多達22人。

那年種的樹全是白毛楊,這是鄉村公路上常見的樹種,高大挺拔,茅盾1941年的《白楊禮贊》把它比喻為堅韌抗敵的北方農民,後來的軍旅歌曲《小白楊》則把它比喻成挺拔的戰士。那年的植樹節,和越南的邊境作戰還沒有停止。

白毛楊曾經是北方城鄉綠化的主力,便宜,也容易活,遺憾的是這種樹的雌株有“掉毛”的煩惱,而早年種植時基本不分雄雌,這導致不少北方城市在4月上旬都有著楊絮漫天的景象。

此後的領導人偏好常綠樹木,1982年3月12日,鄧小平帶家屬和身邊工作人員在玉泉山栽植油松、雪松。油松又叫紅皮松,雪松則是一種高大的松樹,這些樹都不落葉。

1985年,鄧小平、胡耀邦、彭真等在天壇公園種植了檜柏。松柏在中國文化中意味著對老者的祝福,這樹木本身長壽、常青,又往往構成吉祥的圖案。

胡耀邦在植樹上有明顯的個人風格,除了種植油松雪松白皮松之外,他還選擇了一些舶來樹種,他曾經在中南海和密雲種過法國梧桐和雲杉,前者是一種樹皮白淨葉片寬厚的舶來樹種,後者則是以高和挺拔著稱的古老植物。

1986年之後,領導人的植樹活動從植樹節調整為4月初,一般是4月的第一個休息日(清明變成假期之後也可能工作日去,因為清明節當天可能會有別的安排)。這反倒是暗合辛亥革命後的植樹節習慣—1915年,中華民國農商部總長周自齊建議大總統,以每年清明節為植樹節,舉行植樹節典禮並從事植樹。

3月12日對工作安排確實不便,3月初北京的天氣對上年紀的人來說還是有些太辛苦,且3月植樹和兩會的會期衝突。

1989年4月,銀杏出現在領導人種樹的清單當中,銀杏是一種古老的樹種,被稱為“活化石”,秋天可以賞黃葉,缺點是長得慢,樹也比較貴。

關於1990年的植樹活動,根據首都綠化政務網的記錄,“江澤民和楊尚昆各栽油松1棵,李鵬栽油松、望春玉蘭各2棵。”李鐵映、劉華清和溫家寶等其他領導同志一起種了100棵望春玉蘭。1991年的植樹活動中,除了過去的常見樹種之外,江澤民等領導同志種了50棵垂柳—代表著生命力頑強又富有牽掛、歸鄉的文藝氣質的樹木。

1992年4月5日,江澤民、楊尚昆、李鵬、萬裏、喬石、姚依林、李瑞環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在朝陽公園植樹,這次栽植了14棵大規格的油松,以“慶祝黨的十四大勝利召開”。後來出現過的樹木還包括華山松、欒樹等植物,欒樹夏天有黃花,秋季有紅果實,也很耐看。

為了提高領導人植樹的存活率,基本上不會安排種樹苗,而是種植已經長成的樹,這樣的樹需要挖更深的樹坑,現有報道顯示,樹坑都是工作人員事先挖好的,領導人到達後,只要和參加植樹的少先隊員一起填土澆水就可以了。

各類松樹都比較耐旱,不需要專門照顧,但大多數區縣鄉鎮還是對領導人種的樹給了一些特殊的關照,最常見的就是專人照管、立碑掛牌、配套種植、鋪路。

和園林綠化為目的的植樹相比,訪問植物園等單位時種植樹木的行為則更為個人化,選擇也豐富得多。

在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植物園,有2003年溫家寶親手種植的青梅—不是煮酒論英雄的那種果樹,而是一種高大乾淨的淺色喬木,有中科院院長白春禮2011年種下的香花青梅—還是樹苗,還有李鵬任總理時種下的鐵力木—木材可以軍用,種子多油,可以做肥皂。

有專人照料的情況下,一些比較難照顧的花樹也能夠很好地存活,這使得領導人選擇樹木的餘地越來越大,不過一般仍可以觀察出一些規律:必須是喬木,灌木就不是“樹”的範疇了。大多是中國本土樹種,除非涉及外國友好的主題,櫻花雖然是中國的本土植物,但是往往被認為有日本意味,這麼多年只有遲浩田將軍等軍委領導幹部種過。

一些雖然耐旱省水的樹木,因為名字不好,很難入選,比如臭椿是出色的綠化樹種,比毛白楊和油松都要省水,但國家領導人從來沒有選擇過。2011年3月26日,通州濱河公園曾經舉辦過“共和國部長義務植樹活動”,197名部級領導參加義務植樹。根據《新京報》報道:“他們一下車,便直奔植樹地點,揮鍬鏟土,扶苗澆水,短短半天時間,就栽下了2800多株油松、銀杏、白蠟、千頭椿等樹木。”這裏的千頭椿就是一種臭椿,而白蠟則是古代槍棒常用的木質部分。

和國家領導人有白皮松、有各種花木這種“有主食有炒菜”的植樹清單不同,部長們的植樹方式更像是“早餐店包子燒餅主食為主”,一人十幾棵,以量取勝。

(楊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