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溥聰印象

近來,馬當局執政團隊的人事改組傳言不斷,其中“駐美代表”金溥聰返台接掌“國安會”,再次引來紛紜揣測,馬金關系再次引人矚目。

馬英九可以說是書生從政的典型代表,其選的人、用的人也基本上屬于知識分子中的方正之士。可惜時運不濟,島內嚴重對峙的政黨政治生態,以及多數政治人物急功近利的心理,加上馬團隊總體上精英思維,政治謀略不夠,以及每人的性格原因,馬英九用人多被批評為“同質性太高”,“乖乖牌多”等。但在馬英九陣營眾多的“乖乖牌”中,卻有一位形象鮮明、評價兩極的人物,給馬英九帶來了歷次選戰的重大勝利。2012年在輔助馬連任後,他被馬委以重任,離開台灣政治漩渦,專攻台美關系去了。

他就是金溥聰,人稱“金小刀”。對此綽號,金不服,反駁稱,“對不起,要當刀,我也要當大關刀”。“大”、“小”一字之差,卻點重要害。小刀玩得轉,大刀耍得開,有勇有謀還要講公理是非。

我看到的金溥聰,是非恩怨分明,奉行“江湖道義”,有“行俠江湖”的仗義,且刀技不低,戰功顯赫。馬英九政治生涯裏最為關鍵的5次重大競選,金都是主要的操盤手,其選戰策劃時而大刀霹靂鐵血無情,時而小刀狠准戰法靈活奇妙,將馬英九一路扶上臺北市長、國民党主席乃至台灣地區最高領導人的寶座。金以“快意恩仇”概括自己的風格,而藍綠政敵對金的恨,可謂深到無以複加的地步;挑撥馬金關系,連“同性戀”的帽子都拋出來了,但馬金關系的牢不可破,讓政敵無可奈何。

我認為,馬金關系能維持這般深厚、長久且不褪色,關鍵在於彼此尊重。“尊重”一詞說來簡單,真要做到卻並不容易。剖析馬金之間的關系,可以分成二個層面。一是有共同的人格特質、共同的理想信念,這讓彼此能夠建立深厚的信任關系;二是性格與行事風格迥異卻能彼此深層瞭解與理解、欣賞,相得益彰;三是能夠相互包容。這些構成了真正意義上的雙方互補關系。

金溥聰的為人,講求實事求是。他說,“打文宣我最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要貼近真實’,與民進党的文宣相比,我們的文宣都盡量貼近事實,才能夠經得起檢驗”。因為實事求是,所以能是非分明。受到無端的人格侮辱,他一定會據理力爭。他曾被政敵指控“騎霸王馬”(指金溥聰任臺北市副市長任內,被質疑接受招待免費騎馬,並與招待他騎馬的市府顧問謝屏翰間有利益輸送關系),為還自己清白,他以3年多時間,50餘萬新台幣對簿公堂,最終要回了“世間一點公道”。

金溥聰做事認真投入。金自認是“角色理論者”,要盡力扮好被分配的角色。他認為,早年馬英九之所以肯定他,就是因為作為一個下屬,他辦事“認真、有效率”,“提供意見一針見血”,“提出的政策,實踐証明成功的時候比較多”。而馬英九的“願意下真功夫、不喜歡炒短線”,也讓金“對優秀認真的人、懂得修正的人是有信心的”。如此,才有了後來馬金亦君臣亦朋友式的交往。

正因為做事有原則講是非,且有能力有自信,其鮮明的棱角與國民黨濃厚的官場依附文化基本不相融。他說“我知道我有時柔軟度不夠”,也為此吃虧不少,但又調侃自己說,“我有一天去照x光,醫生說我的脊椎太直了。我說,醫生你終于解釋了我為什麼對人彎不下腰的原因”。金的一位好友說,金不把經營“好人緣”當作人生的課題,人緣不好是他的決定,他也願意承擔這樣的後果。金自己說,人緣不佳是他必須接受的宿命,他寧願被算總賬,也不願經營這樣的關系。

說到幫馬英九,金溥聰說:“現在做的事,是為了台灣的未來,不是為馬英九”,“不是因為私人的交情”。金說,“我對人有直覺,我認識馬副秘書長時就覺得他的特質對台灣政治會有好處,台灣需要這樣的領導人。涉足政治久了,我更確定我的直覺是對的”,也更加認定馬英九對台灣“有正面效益”,“如果我從政,我就跟著馬英九”。

金溥聰也屢屢給外界留下救火隊員的形象。以金出任國民黨秘書長為例。實際上金從骨子裏排斥國民黨,極力躲著國民黨內部複雜難纏的派系情仇,免得引火上身,所以輔選馬英九總是另組自己的競選團隊,形成國民黨、馬金兩套輔選班子的情況。但為了幫馬英九打贏“五都”選舉,金溥聰還是決定走進國民黨的“廚房”,自從2009年出任國民党秘書長起就開始了“熱蒸”“油濺”的選戰生活。

金溥聰也是一個“注重政治分寸”的人,“絕不自作主張做逾權的事”。但外界將許多事歸咎成金在馬英九背後指指點點。因此金還有“地下市長”、“幕後黑手”、“影舞者”等綽號。金解析說,“政治場域是個負面念頭太多的地方,很容易招來不必要的爭議,尤其我的做法比較強勢,你一表現別人就覺得你有野心”。馬英九核心幕僚透露,實際上外界猜測的事大多是金在為馬英九背黑鍋,“參金一本的,10件裏有5件是馬自己知道是怎麼回事”。也因此,馬英九會幫金反駁一些媒體上的揣測與謠傳。

金溥聰說,他“自認是75%的政治人,25%的獨立自我”,但他的好友調侃他說“應該倒過來才對”。所以,對金的評價實際上也牽涉到對政治人物的評價標准問題。台灣百姓需要的是不僅人品好且性格也適合搞政治的人,顯然,金溥聰沒能完全滿足民眾對政治人物的高標准要求。也許民意對政治人物的高標准要求才是最值得大家琢磨、也給未來政治人物以啟發的一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