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離宜居城市有多遠?

陳觀生

5月9日,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等單位發佈2014城市競爭力藍皮書,澳門在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中的宜居城市排名,由去年第2位跌出10強;生態城市競爭力從第一跌至第三。宜居城市競爭力6項標準中,澳門在資源承載、生態環境及生活便宜度得分較低,令排名大跌。特區政府一直將打造宜居城市作為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內容之一,此次在宜居城市排名大退步,可以是對相關工作的一次警示。

宜居城市排名澳門大退步

中國社會科學院5月9日發佈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在中國城市的宜居程度排名中,珠海成為中國最宜居城市,澳門由去年第2位跌出10強。報告課題組根據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指數,宜居城市、宜商城市競爭力指數以及可持續競爭力指數,分析了包括港澳臺在內中國294個城市的綜合經濟競爭力的現狀與格局,以及港澳和內地289個城市宜居、宜商競爭力以及可持續競爭力。

澳門在中國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指數排名中,勉強排到第十,與上年排名一樣。在報告通過資料分析得出的2013年中國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指數排名中,香港、深圳、上海名列前三,進入前十名的城市還有臺北、廣州、北京、蘇州、天津、佛山、澳門。澳門排在前十的是:在城市可持續競爭力排第五;在和諧城市競爭力在香港之後排第二;生態城市競爭力排第三;文化城市競爭力排第五;全域城市競爭力排第二。在其他指標如宜商城市競爭力、宜商城市競爭力、資訊城市競爭力等均十強不入甚至排名相當靠後。

根據報告,在中國經濟前十強的城市中,港澳臺地區占三席,東南沿海的內地城市占五席,環渤海地區占兩席,而廣大中西部地區沒有一個城市進入綜合經濟競爭力十強。中部地區排名最靠前的城市武漢列第13位,而西北地方排名最靠前的西安僅列第34位。“可見,區位優勢對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的影響十分明顯。”報告指出。從城市的行政等級來看,特別行政區、直轄市、副省級城市和計畫單列市、省會城市的綜合經濟競爭力要明顯高於其他地級城市。從全國及各大區域綜合經濟競爭力指數來看,港澳臺城市、東南沿海城市、環渤海城市的綜合經濟競爭力指數均值高於全國平均水準,其他區域均低於全國平均水準,各大區域排名依次是港澳臺地區、東南地區、環渤海地區、東北地區、中部地區、西南地區和西北地方。

除了經濟競爭力排名比較,這份報告還專設章節綜合分析了中國城市的“宜居”程度。根據房價收入比、環境生態等指標的綜合分析,這份報告將2013年中國宜居城市前十強排列為:珠海、香港、海口、三亞、廈門、深圳、舟山、無錫、杭州和上海。從報告給出的宜居排名來看,中國東部沿海城市特別是海濱城市的宜居城市競爭力指數較高,而“京津滬穗渝”這國家五大中心城市中僅有上海位居宜居城市競爭力十強。在住房方面,報告稱,在中國,房價收入比與宜居競爭力整體排序存在趨勢一致性,宜居城市建設的關鍵在於使市民具備在城市“居得起”和“居得住”的能力。“中國百城房價持續整年上漲,北京、上海和深圳新建住宅均價已超過3萬元人民幣,‘居不易’問題更加突出。”

在評價比較2013年中國城市的生態環境時,這份報告特別指出,2013年,在政府重拳治理的前提下,中國城市環境污染引發的重大事件仍呈爆發式增長,霧霾、水污染、植被破壞等問題也都呈現常態化趨勢。生態環境問題已經嚴重影響了中國城鎮化的品質。報告在以環境品質、資源節約和生態狀況作為主要指標的中國生態城市競爭力排名中,香港、黃山和澳門,依次列為前三甲。除此之外,鄂爾多斯、十堰、揚州、南寧、鹹甯、大連、三明,進入中國生態城市競爭力的前十強。

報告研究發現:中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正處於轉型的陣痛期,暴露出一些重要問題亟待解決:霧霾和高房價成為突出難題,宜居城市建設面臨嚴峻挑戰;依靠土地和稅收優惠的招商引資政策難以為繼,宜商環境建設刻不容緩;創新能力不足,知識經濟不發達,知識城市建設步伐緩慢;社會轉型期問題、矛盾突出,和諧城市的長效機制建設任重道遠;城市生態問題日益嚴重,環境保護和治理的制度框架亟待建立;城市特色和歷史文化逐漸消亡,文化城市建設欠缺力度;城鄉差距長期存在,二元結構亟待破解;資訊城市建設剛剛起步,資訊基礎設施共建共用有待加強。

承載力影響澳門宜居

對於澳門在宜居城市排名中大退步,有學者稱,宜居城市競爭力6項標準中,澳門在資源承載、生態環境及生活便宜度相信得分較低,令排名大跌。認為需要從控制人口及增加土地面積著手改善。有相關專業人士認為,本澳多項大型建設動工,無可避免對城市環境造成一定壓力,政府應做好城市規劃研究。此外,本澳的空氣質素已潛在很大困擾。

去年以來,跟隨臨近的香港對旅客承載力熱議,本澳社會亦對旅客承載力有過相當熱烈的討論。澳門去年旅客量突破2900萬人次,足足是澳門常住人口的48倍有多。其中佔一半的內地客繼續有一成增長,四成四來自廣東,相信是以購買日常生活用品和博彩為主,而高消費的國際旅客則下跌百分之三。有人因此批評,本澳城市承載力爆標,市民怨聲載道。但為賭稅、為旅遊業多年來官方都低調處理,無視民間提出的種種數據。有媒體指,面對民間收緊自由行的呼聲,政府似是一副 「不主動、不拒絕」欲拒還迎的態度。不過也有人認為,民間對旅客迫爆澳門的不滿和論述,多著眼於城市空間、租魔房奴和交通等方面。然而內地客減少了,澳門是否就能藥到病除?一切好起來?對於博彩、旅遊、會展業應如何針對性轉型、健全發展,這方面社會的思考和論述仍然相當缺乏。

一直以來,特區政府都將打造宜居城市作為施政的重點之一,並且是作為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主要內容之一。2011年11月發表施政報告時,行政長官崔世安表示,國家十二五規劃明確支持澳門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在過去,國家有關部委,調研人員多次與本澳業界研究,現已有一定的基礎去構建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崔世安指出,澳門特區特別在過去兩年的基建計劃,環保計劃,以致將來的宜居計劃,都會配合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建成。崔世安初步估計,到二○一六年構建世界旅遊休閒中心會初收成效,他認為現階段基礎評估相當穩定,崔世安又指出,國家希望粵港澳能構建世界旅遊目的地,澳門特區會加大力度,同廣東香港合作。

有議員認為經濟財政司應主導人口政策。他稱,政策研究室提出的人口政策諮詢文本,本澳至2036年最多會有85萬人口,但本澳土地不足,無法宜居,亦難以發展成世界旅遊休閒中心。議員建議特區政府向中央政府提出可否增撥橫琴10平方公里土地,讓澳門發展。崔世安回應議員時稱,澳門人口政策重心是澳門人宜居安居,並非滿足人口數量要求,他希望社會認清這個優先次序;人口政策諮詢報告提出的80萬人口預測並非確定性。他又稱,特區政府現時會先規劃好新城填海5幅土地;若下一步再需要土地時,申請再填海或租借橫琴也是選項。

運輸工務司司長辦公室主任黃振東在新城區總體規劃方案專家論證會表示,宜居、宜遊的環境是澳門打造“世界旅遊休閒中心”不能缺少的重要元素,新城區總體規劃方案將以優化人居環境為基本出發點,根據新城區周邊環境特徵進行適當的規劃用地佈局,提供更多綠化開放空間和休閒資源,提升居民綜合生活素質。

社會各界代表及專家學者對如何建設宜居城市和解決本澳承載力問題也提出了不少建議。如在特區政府圓桌座談會上提出打造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意見時,旅遊學院認為,發展休閒中心建基於宜居城市,當局有需要建立以人為本的優質城市,改善居民生活環境。香港規劃署署長梁焯輝指出,世界先進城市不等如是最宜居的城市,集約用地的發展模式對構建宜居城市構成很大挑戰,需要從保存城市本土特色和改善城市環境素質,緩解高密度發展的負面影響。在新城填海區規劃專家座談會上,專家表示澳門應明確自身在區域合作中的定位,發揮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優勢,藉新城填海規劃,構建一個山河和城市結合的宜居濱海城市,在新城填海過程中,需考慮澳門特點,做好協調景觀工作。

由此可見,特區政府基本跟隨了有關專家的思路,將控制人口與增加土地面積作為解決承載力的良方。但是,市場对減少旅客來澳的反應似乎十分敏感,可以用有風雨欲來之感來形容。如近期濠賭股受種種負面傳聞拖累應聲下滑,有香港股評分析指遝碼仔捲百億潛逃、銀聯擬打擊澳門賭場的非法刷卡行為,以及澳門七月可能縮短過境旅客逗留期……,這些負面資訊打擊了不少投資者。本澳博彩業是風雨欲來,還是其過去的高速發展「虛火」借此機會調理一下?令本澳迫爆的城市空間是否有一個喘息的機會?旅遊業可否如官方所言回頭是岸、追求「重質不重量」?尚待觀察。但過去一年多來,澳門承載力的爭議,肯定對宜居城市的評價,必然已經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澳門宜居還有哪些不足?

除了去年得到排名第二,過去曾經有本澳學者不滿中國城市競爭力研究會連續多年發佈的“中國十大宜居城市”排行榜中,澳門多次無緣上榜,認為所謂的研究排名,因選取的比較因素不同,就出現不同結果,不能完全反應城市的宜居程度。

宜居城市是指對城市適宜居住程度的綜合評價。國家建設部《宜居城市科學評價指標體系》包括社會文明度、經濟富裕度、環境優美度、資源承載度、生活便宜度、公共安全度等六個方面,83個評價指標,宜居性80以上的城市為“宜居城市”,宜居性小於80大於60的城市為“較宜居城市”,宜居性低於60的城市為“宜居預警城市”。

環境優美度、生活便宜度是城市是否宜居的關鍵性因素。宜居城市應該提供各種高品質的服務並且使得這些服務能被廣大市民方便地享受。但宜居城市並不完全等同於生態環境好,不僅僅是空氣好、水質好,它是一個綜合的評價。否則,貴州、雲南許多窮山區都可以列入宜居行列了。

有人認為,宜居不宜居,和各個人所處的地位、環境、收入及生活習性等有關,宜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