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惡”被喚醒之後……

台灣街頭抗議運動觀察

自台灣爆發“318反服貿學運”、學生、民眾占領“立法院”以來,台灣街頭亂象-直有增無減。3月“反服貿”街頭抗議運動,4月“反核四”街頭抗議運動,再到5月一些民眾“磨刀霍霍”砍向幾位藍營“立委”,報復他們支持服貿立場,稱為“割闌尾(藍委)”計戈兒“占領”、“路過”、 “割闌尾”,抗議運動不斷,引起了社會上對于“民主”表達意見與維護社會秩序執輕孰重的討論。這些看似目的明確的街頭抗議運動只是想單純地表達“民主”意見嗎?不斷湧現的街頭運動又是否真的可以改變台灣前途命運?

“民粹”非“民主”

“太陽花學運”期間,“反服貿”的學生團體占領“立法院”長達24天之久,更曾-度衝擊“行政院”,在政壇引發強烈震蕩之後,4月的“反核四”運動緊隨其後。4月27日,數以萬計的反核人士走上臺北街頭抗議,在凱達格蘭大道進行“不限期靜坐”,而台灣頗具悲情色彩及道德聲望的前民進党主席林義雄,以“無限期禁食”的方式以死相逼,要求“馬政府”停建“核四”。這些舉動,不僅讓台灣社會持續處在動蕩狀態,也讓不少人心生疑問,這就是所謂的“民主”嗎?

作為“太陽花學運”的“衍生性政治商品”, “割闌尾行動”無疑是5月最受關注的議題。在許多人的意識裏,闌尾是可有可無的東西,甚至不少台灣民眾會認為,闌尾早點割掉還能預防盲腸炎。而台灣此次所說的“割闌尾行動”,卻是另外一層含義了,就是罷免“藍委”--藍營“立委”。行動組織者要向那些漠視民意需求,在其位不謀其政的“立委”宣示開戰,其中,蔡正元、林鴻池和吳育升三位“立委”被選為第-波罷免的對象。

在台灣,不少“立委”確實不適其職。議事期間,民眾最常看到的就是藍綠雙方永無休止地對抗,到了會期尾聲時, “立委”才快刀斬亂麻地通過某些法案,這樣的效率和做事方式早巳讓民眾感到窩火。而每年5月,又正值台灣的繳稅月,也是民眾對當局和民意代表最容易產生不滿情緒的時段。在這個時候,只要有人出來煽動下大家的情緒,就很容易得到響應。然而,問題也就跟著出來了,要說“立法院”中不盡責的“立委”除了國民黨員之外,綠營“立委”也難逃幹係。為什麼“割闌尾行動”第一波罷免的對象鎖定在林鴻池等三人上,而非那些搶占主席臺、阻礙議事的綠營“立委”呢?

其實,這些看起來頗有“正當性”的抗議運動,部與民粹政治脫不了關系,而最終這些抗議活動也將淪為政治鬥爭的工具。回看3月18日學生“反服貿”運動,民進黨雖然不是始作俑者,但在學運的中後期也公開支持,並在背後有所操縱,令馬英九的“執政”地位再次受到嚴重;中擊,民進黨還趁機再次拋出“台獨論”,公然破壞和平發展的兩岸關系。4月27日的“反核四”運動,民進党也全然將台灣經濟發展的需要拋之腦後,煽動民眾上街遊行,為反對而反對,試圖從中謀取政治利益。而此次的“割闌尾行動”,更是一個政治鬥爭。綠營與學運人士一唱一和,給那些平日裏與國民黨中央走得較近的“立委”一個“下馬威”。若是真能成功罷免一位“立委”,也可“殺雞儆猴”,警告其他藍營“立委”不要再乖乖聽國民黨中央的話,否則下一個被罷免的,“可能就是你!”而對於民進黨“立委”來說,他們是組織者,自然不會將矛頭指向自己,只要坐享其成就好,即便最後“割闌尾”沒有成功,也能嚇唬嚇唬藍營,至少是個保本的買賣,怎樣都不會虧。

看似合理、正當的街頭“民主”運動,盡管訴求不盡相同,但抗議民眾都是高舉著“代表民眾、捍衛‘民主’”的旗幟,用盡方法強迫當局讓步,而這早已超出了法治的底線。客觀來說,“反服貿”運動也好,“反核四”、 “割闌尾”運動也好,的確代表了部分台灣民眾的民意,從某些程度上也反映出臺當局未能考慮到所有民眾的利益。這部分民眾有權利表達他們的意願,要求當局給予回應,關鍵在於,他們應該通過怎樣的方武來達到這一目的,而非這種引發暴力的抗議運動。當抗議民眾將所謂的合法權益無限放大、上綱上線時,他們就會無視一切法律規范,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來做事,甚至被“在野黨”操控。加上由於聚集人數規模大,很容易滋生暴力, “太陽花學運”的學生們的所作所為就是一個很好的案例。

隨後而來的“反核四”運動也傳承了“太陽花學運”的“基因”,抗議民眾占領沒有申請“路權”的交通要道,癱瘓交通, “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盡管當局作出讓步,但民眾仍“以死相逼”,逼迫當局不得不同意。核四廠停工封存”。這樣無法治、無秩序、無理智的抗議活動己與真正的“民主”背道而馳,它只是披著“民主”外衣的“民粹”。街頭抗議的出發點本是部分民眾對現有的政治體制感到失望、灰心,然而這些抗議民眾的所作所為卻再度弱化了現有體制,更成為阻礙台灣良性發展的毒瘤。

一上街當局就妥協

5月25日,“太陽花學運”“出關播種”的首場大型活動在高雄舉辦,活動的訴求之一即是反對台當局“自由經濟示範區特別條例”。台灣經濟示範區是台灣經濟自由化的先行先試區域,是台當局新的管理模武和企業營運模式,有助於吸引更多島內外企業入駐島內投資,創作更多就業機會。

顯而易見,這一政策對於台灣經濟發展是有百利的,然而,自從去年8月開始啟動起,抗議之聲就從未間斷過。去年12月底,台“行政院”通過了“自由經濟示範區特別條例草案”,送請“立法院”審議,然而直到今年3月,“立法院”才開始審議此草案,民進黨又加以全力杯葛,直到目前仍在審查第一條。

日前,林義雄放話阻止“立法院”通過該條例草案,接著,台灣“反黑箱服貿民主陣線”迅速跟進,稱自由經濟示範區將成為台灣的“經濟自殺區”。台灣“國發會”針對“反黑箔服貿民主陣線”的各項質疑逐項予以澄清,但他們仍叫囂, “隨時歡迎在街頭、議場辯論”。

從這個事件上,我們不難看出,如今在台灣,抗議人士已將上街頭當成了迫使馬英九和當局改變政策的最有力武器。去年爆出的“洪仲丘案”引發。白衫軍”街頭運動,逼迫台“軍事審判法”在三天之內完成修法;今年“太陽花學運”使得服貿協議在“立法院”裏完全停擺,只能等。兩岸協議監督條例立法”後才能重新審查,更不知何時才能真正生效; “反核四”運動中,林義雄以禁食威脅,迫使台當局宣佈核四停工封存,台灣的核能政策變得支離破碎……近幾年來,幾乎台灣所有重大公共決策,只要有抗議人士走向街頭,用“民主”的旗幟宣告抗議,馬英九當局都會做出妥協讓步。

上文中我們也提到,民眾對公共議題有表達意見的權利,但並不能為了反對而反對,無所不反,而且只要議題涉及到兩岸,就會被視為大陸的“全面入侵”。對現階段的台灣而言,街頭抗議活動不再只是一個政治標志,更起到了影響性作用。各種“占領”、“路過”、“躺街”、“包圍”,起初都是從經濟議題、能源議題開始,最終無一例外地變成了政治議題。就連蔡英文也表示,“你不能以社會運動的基礎來治理台灣,最後還是要回到政治面。”

馬英九“執政”進入第二個任期,“勇腳馬”面對的是經濟徘徊不前,民意調查度持續低迷的困境。目艮看著藍營軍心不穩,綠營緊抓不放,在近期的街頭運動中,馬英九只有不斷地退讓妥協,然而,正是因為他的一次次讓步,讓他的民調直落到9%。雖然沒有連任壓力,馬英九卻迎來了“變天”的壓力。

當然,政策不應該在街頭決定,更不應以街頭的人數多少作為政策決議的標杆。街頭的亂象,除了是-些人士打著“民主”旗號昆淆視聽,更與政黨之間利益糾葛存在必然聯系。不負責任的政黨或政客,為著選舉或鞏固地位,隨著街頭運動起舞;而面對內憂外患的馬英九,每-步都走得“步步驚心”,十分又離,只能被抗議人士“牽著鼻子走”。

只會說“不”的街運有益嗎

面對抗議人士的街頭活動,當局在法治防線上節節敗退。這不禁讓人產生疑問,未來台灣的命運是否真的由這些街頭活動決定?對於一個自詡是“民主。已經成熟的地區, “立法院。與“行政院”之間卻常常互相制衡,無法良好協商溝通,只能靠外界力量加以施力,這無疑是對台灣“民主”的-大沖擊。而5月5日發生的民進黨籍“立委”陳歐珀“鬧場”馬英九母喪,再次拉低了“鬧”的底線。對此,郭台銘大罵陳歐珀“禽獸不如”,也可看出人們對屢見不斷的“路過”、“鬧場”早已厭煩。

接二連三的街頭抗議,固然顯示出馬英九當局在政策執行上有些許失誤,但無論是服貿協議還是核四問題,並不是單純的選擇題或對錯題,慎重判斷、理性分析後決定的重大政策不應該隨著街頭運動而左右搖擺,更不能憑著反對者口中所謂的“民主”、 “民權”就將他們的要求照單全收。否則女口此循環下去,民眾口中的“民主”將如何建立?台灣也將淪陷在社會動蕩不安的狀態中。

事實上,如果街頭運動主導決策,民進黨等“在野黨”難脫其咎。眾所周知,“立法院”是台灣整個行政當局最重要的部門之一。但超過四成席次的“在野黨”並未將自身看成是行政部門成員之一,非但沒有獻計獻策,反而時刻杯葛施政、製造分歧,阻礙各項重點公共政策的通過。不可否認,藍綠雙方長期的對峙浪費不少內耗,而這些所謂追求“民主”的街頭運動,耗掉的正是已有的社會資源,而舌動的背後,都是看不到的隱性成本。正如郭台銘所擔心的那樣,群眾反對服貿、反對核四、反對經濟開放,-直反下去,台灣最後會連飯都沒得吃。

台灣面臨的經濟低成長、高失業、決策反複等問題,並非由馬英九一手造成。試想一下,在政治無法正常運作的前提下,民眾宣洩不滿,舉行街頭抗議活動自然是可以理解的事情,這也是使得馬英九當局正視問題的方式之一。但關鍵在於,一味製造混亂為目的的抗議,不過是為反對而反對,這與民進黨的做法如出一轍。此外,台灣的言論自由已到了沒有絲毫節制的地步,台灣社會也正走向由“民粹”代替理性,打著“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