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庭希自我暴露其「偽本土派」真面目 周庭希自我暴露其「偽本土派」真面目

最近一直受到香港某些「港獨」團體的語言行為模式的啟發和鼓舞,宣稱粵語才是其「本土母語」,因而要「捍衛廣東話」,「以後寫文發言都不再以規範漢語書寫」,並身體力行地在發送各媒體單位的採訪通知中,刻意使用粵語方言詞彙的周庭希先生,昨日在為民政總署沒有批出場地供「民間公投」管理委員會在公共地方設立實體票站,致函終審法院提出上訴時,卻一反常態,規規矩矩地使用了標準的規範化漢語。這就徹底地暴露了,他只不過是一個「偽本土派」而已。這就像他那「偽民主派」的本性那樣,打著「民主派」的旗號,實質上是反民主,以自己的「小圈子民間公投」,來試圖否定依照《澳門基本法》規定及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而進行的民主選舉行政長官的活動。

實際上,當香港一些以「本土」為標榜,實質上是包藏「港獨」禍心的團體,如「香港人優先」、「我是香港人連線」等,打出「龍獅旗」,發動「去中國化」及「捍衛本土化」活動後,周庭希及其夥伴們也「照辦煮碗」,在澳門特區也掀起了一陣「捍衛本土」的小波浪。他們發起了要求社交網站把澳門地名的標示,由普通話的拉丁拼音「AOMEN」改為「國際通用」的「MACAU」,並在報章上撰文,說要什麼「捍衛廣東話」,「以後寫文發言都不再以規範漢語書寫」,還把那些不願標籤化內地遊客,及呼籲澳門居民檢討自身不足的人士,攻擊為「澳奸」,咀咒他們「下地獄」。為了表達自己的「捍衛本土」決心,這幾個人在發送給本澳中文媒體的採訪通知上,使用了粵語方言詞彙。

但周庭希們昨日在向終審法院送交的上訴文書中,卻正經八百地使用了規範化的漢語文字。這就顯示,他們的所謂「本土化」行為,在與官衙打交道時,都不敢造次;「捍衛廣東話」的「英雄」,也頓時「屈膝投降」,乖乖地棄用粵語方言詞彙;平時那種「天不怕,地不怕」的「氣概」,都消失於無形。什麼自詡的「本土派」,應當前綴一個「偽」字,亦即「偽本土派」也,在公權力面前不堪一擊。當然,也徹底地暴露了這些人的「偽」面目,包括那個明明是民間的民意調查活動,卻偏要披上「公民投票」的「皇帝新衣」,盜名欺世的「偽公投」。

實際上,在博大精深的中文詞彙語庫中,一個「偽」字就包含了虛假、不真實、偽造、偽裝、偽劣、偽證、偽善、虛偽,以及不合法的,如偽政府、偽軍等,還有一個在生活領域中的「偽娘」。而在我們港澳地區的政治生活中,就有「偽民主派」、「偽普選」等,他們所提出的違反基本法規定的「公提」等方案,表面上說爭取民主,但由於不符基本法「具有廣泛代表性的提名委員會」的規定,可能會令原定實施的普選「一拍兩散」,反而是未能如期實現民主普選。

包括粵語在內的本土語言,不是不能採用,就如周庭希曾說過的那樣,澳門居民的日常用語是粵語,包括其詞彙也是粵語特有的方言詞彙。但正式的官方使用文字,就必須是規範化漢語(中文)。實際上,《澳門基本法》第九條規定,「澳門特別行政區的行政機關、立法機關和司法機關,除使用中文外,還可使用葡文,葡文也是正式語言。」這裡所指的中文,是規範化漢語。規範化漢語是漢族的母語,有悠久的歷史,是高度發達的語言,在世界上佔有重要的地位。現代漢語指的是現代漢民族的共同語,它不但是漢族的交際工具,也是中國國內各民族間的交際工具,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域內的兩岸四地的官方語言,也是新加坡等國的官方語言之一,及東南亞及其他海外華人群體廣泛採用的共通口語或書面語,更是聯合國六種官方工作語言之一,成為國際人士學習漢語的主要參照。

現代漢語有明確的規範。這就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方言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什麼是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呢?白話文是和文言文相對來說的,是和口語一致的書面語。典範指的是在語言上有示範作用、在社會上有廣泛影響。現代和當代的文學著作、科學著作、政治著作,黨和國家的重要文件,都是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這些著作中使用的語法就是規範的語法。這和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方言為基礎方言,正好配合一致,這是語法規範的總原則。

或許,周庭希是有研究過《澳門基本法》的,因而震懾於第九條中的「司法機關」,在向終審法院提起上訴時不得不採用規範化漢語及其詞彙,而不敢再扮演什麼「捍衛廣東話」的角色。但這卻也佐證了兩點:其一、就連他也不得不承認中文的官方地位,容不得搞甚麼「本土」;否則,終審法院有權拒絕受理。其二、他平時以粵語(包括詞彙)致函本澳各中文媒體,就是玩耍各中文媒體的行為,因為他所致函的各中文媒體,都是以規範化漢語寫作出版的,即使是同情及支持其政治立場的媒體,在報導其新聞及發表評論時,也是採用正式的規範性文字。

當然,港澳地區的中文媒體,並非沒有使用粵語詞彙,但多是兩種情況,一是在打標題時,二是反映在以「嘻笑怒罵」為特色的專欄文章中,如香港的「哈公怪論」,或五十年代本澳媒體的「半鹹淡」專欄,這是屬於娛樂性的。由此推論,周庭希們所進行的各項活動,包括「民間公投」,也多是帶有娛樂性質的。

周庭希們所提出的「捍衛本土」,倘是與「公投」結合起來,就危險矣,大有「變相澳獨」之嫌。實際上,「本土」的本意是指本地,本鄉,本國,有一種在同一片土地上的認同之意,原來並非是負面的政治詞彙。但卻在臺灣地區的歷次選舉中,被「台獨」份子用來操弄族群意識和民粹政治,使它變成一個在政治上排他,理論上挺「獨」,而選舉時打擊藍營對手的利器。因而在臺灣的政治環境裏,「本土」再加上「公投自決」,可以與「台獨」劃上等號。

何況,即使是非政治性的本土,也是狹隘的。因為在澳門特區,原始的本土語言可能還不是粵語,而是福建閩語。媽閣廟可能就是澳門最早的建築物之一,就是來自福建;中美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五口通商條約》,就是在望廈村內的觀音古廟簽署的,因而也叫《望廈條約》,據說「望廈」是「遙望廈門」。現在澳門有五分之一的居民來自福建,包括世居者,或改革開放後移居澳門後成為永久性居民者。另外,還有來自廣東以外內地各省區市的。也有不少非華裔人士,包括世居澳門的土生葡人,也包括南亞裔人士。一個「粵語」,又如何能完全代表「本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