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對新中國統一大業的構想

一、為什麼暫不收回香港

1949年,解放戰爭勢如破竹。香港當局頻頻向倫敦告急,要求增兵香港。

就在英國人惶惑不安之際,出人意料的是,1949年10月,第四野戰軍前鋒進抵深圳河以北的布吉地區後,卻按兵不動,只派少數保安部隊維持邊界秩序。

其實,毛澤東對香港、澳門問題的處理方式,在1949年初,在西柏坡就已經有了“腹案”。1月,中共中央向黨內發出由周恩來起草、毛澤東修改的關於外交工作的指示。2月,蘇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米高揚來到了西柏坡,代表斯大林探詢即將成立的新中國未來的內外政策,毛澤東與他進行了會談。在談及香港和澳門問題時,毛澤東說:“大陸上的事情比較好辦,把軍隊開進去就行了。海島上的事情就比較複雜,需要採取另一種靈活的方式去解決,或者採取和平過渡的方式,這就要花較多的時間了。在這種情況下,急於解決香港、澳門的問題,也就沒有多大意義了。相反,暫時保留現狀,利用這兩地的原來地位,特別是香港,對於我們發展海外關係,進出口貿易更為有利些。”

中國軍隊勒馬深圳河的微妙舉動,很快被敏感的英國人捕捉到了。 1950年1月6日,英國政府宣佈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為第一個承認新中國的西方國家。英國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承認引起了西方國家的強烈不滿,美國和法國非常惱怒。針對盟國所表示出的憤怒態度,英國外交部指出:中國共產黨已經控制了幾乎整個中國大陸,並得到了中國人民的擁護,而且新近成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共產黨實行土地改革,把土地分給農民,從而贏得了占中國總人口80%以上的農民的支持。

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同美國支持的蔣介石的軍隊還在作戰的時候,剛剛成立才兩個多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就得到了美國的鐵杆盟友、西方大國英國的承認,這是新中國在國際舞臺上最值得驕傲的一件幸事。這一結果,完全源自毛澤東的“暫不收回香港”的政策的英明。對於香港問題,毛澤東的意見是“長期打算、充分利用。”

1956年5月,毛澤東到廣東視察工作,5月28日,在廣州聽取廣東省關於香港問題的彙報時指出:“英國對我們的政策是看得見的,它要和我們做生意。香港暫時還是不收回來為好,我們不急,目前對我們還有好處,現在拿過來不見得有利。”

遵循“長期打算、充分利用”的方針,大陸對香港採取了一系列有力的保障措施,維護著香港、澳門的穩定和繁榮。政府一直穩定及時地以優惠價格,大量向香港供應日用必需品、糧食、淡水、蔬菜、肉蛋奶、燃料等,即使在中國經濟十分困難的時期,這種供應也從未中斷過。與此同時,香港、澳門也以其獨特的方式,為新中國打破西方國家的經濟封鎖和禁運,提供了很大的便利,發揮了重要作用。1951年正是抗美援朝戰爭最為緊張的一年,這年,內地從香港輸入了大量的橡膠、鋼鐵、藥品、棉布等戰略物資用以支持前線。

“我們不動它並不是永遠不動它,英國現在安心,將來會不安心的。”1963年8月9日,毛澤東在會見索馬裏總理舍馬克時這樣談起香港問題。毛澤東對於收回港澳的方式也進行了充分的考慮。1974年5月25日,毛澤東會見來訪的英國首相希斯,在談及香港問題時,毛澤東說:“香港在1997年應該有個平穩的交接”。目光轉向周恩來,接著說“那時候我們都不在了,(用手指向鄧小平)由他們年輕人去辦吧。”毛澤東說的“平穩交接”,就是指“和平的方式”。關於“一國兩制”,也是毛澤東在1958年10月會見臺灣傳話人曹聚仁時首次提出的,當時雖然沒有用“一國兩制”這個詞,但實際內容(將在第四部分詳述)就是“一國兩制”。所以,“和平解決香港問題”以及“一國兩制”都不是鄧小平的創造,只是鄧小平繼續貫徹毛澤東的設想和方針而已。

二、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大旗

與香港問題較為平穩順利解決不同,新中國對臺灣問題的處理過程側曲折得多。毛澤東以小小金門島為棋子,下出了一盤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大旗。

1949年10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橫掃大陸,臺灣國民黨當局危如累卵。24日夜裏,第三野戰軍第十兵團突襲金門古寧頭,意圖一鼓作氣,為最終武力解放臺灣奠定基礎。但陸戰之王的人民解放軍卻遇到了渡海作戰的新問題,打金門以失利而告終。10月29日,毛澤東致電各野戰軍,要求“必須以金門島事件引以為深戒”,“務必力戒輕敵急躁”,須有絕對把握時,再行發起攻擊。之後,解放臺灣的各項準備工作繼續緊張進行,共和國的海軍、空軍也加快了組建步伐。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為了保家衛國,中國不得不出兵朝鮮。解放臺灣的準備工作只能暫時擱置下來,但收回臺灣實現祖國統一的想法從未放下。朝鮮停戰後,1953年10月,一份關於攻擊金門作戰的準備工作計劃呈送到毛澤東的案頭,對此,毛澤東並沒有急於表態,而是批示要多方徵求有關部門負責人意見。這時不甘心在朝鮮戰場上失敗的美國,在國際上加緊製造“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明目張膽地宣佈“不再限制國民黨軍隊反攻大陸”。臺灣國民黨當局則在福建、浙江沿海和山東膠南一帶發動了一系列的襲擾和破壞活動。為了尋求靠山,蔣介石提出同美國政府訂立《美台共同防禦條約》,以便把臺灣的安全置於美國的保護之下。

面對臺灣問題有可能被國際化的嚴重事態,毛澤東開始了“二打金門”的籌劃。1954年7月7日,在聽取和討論周恩來關於日內瓦會議情況彙報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毛澤東指出:“我們要破壞美國跟臺灣訂條約的可能性。”7月27日,中共中央就解放臺灣問題致電在波蘭華沙的周恩來,指出:要根據這個任務在軍事、外交、宣傳等方面採取必要措施和進行有效的工作”。9月3日和22日,為了表明中國人民維護國家領土完整的不容置疑的決心,並向美國施加壓力,人民解放軍分兩次開始連續多日對金門進行炮擊。炮擊金門,打痛了臺灣當局,也使美國人慌了手腳。這一行動體現了中國政府維護國家主權的意志和決心。

“二打金門”為共和國打出了一個安寧的沿海環境,但炮擊的主要目的——破壞美國跟臺灣訂條約的可能性的目的沒有達到。1954年12月2日,美國政府不顧中國政府和人民的堅決反對,執意同臺灣簽訂了《共同防禦條約》。這意味著解放臺灣的難度加大。根據新的形勢,毛澤東開始考慮把解決臺灣問題的工作重點轉移到促成同臺灣國民黨當局的和平談判上來。

三、毛澤東決定整家法

1955年4月23日,經毛澤東同意,周恩來在亞非會議期間宣佈:“中國人民願意在可能的條件下,爭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放臺灣。”這是中國政府第一次向全世界公開提出“和平解放臺灣”的方針。為了實現祖國早日的統一,毛澤東放棄國共之爭,從民族利益的高度,作出了通過和平談判實現國共第三次合作,以早日統一祖國的決策。此後,和平解放臺灣的工作穩步推進。

1956年1月,毛澤東審改周恩來在全國政協二屆二次會議上的《政治報告》搞時,對關於臺灣問題的內容作了修改,指出:我國政府一年來曾經再三指出:除了用戰爭方式解放臺灣以外,還存在著用和平的方式解放臺灣的可能性。”“凡是願意走和平解放臺灣道路的,不管什麼人,也不管他們過去犯過多大罪過,中國人民都將寬大對待,既往不咎。

1956年春,毛澤東邀請他的黨外老朋友、著名民主人士章士釗先生,親赴香港找有關人士給蔣介石捎去一信,發出了進行第三次國共合作,和平解放臺灣,實現祖國統一的重要信息。信件還附上了題有“奉化墓廬依然,溪口花草無恙”的照片。

1956年10月3日,毛澤東同曾在贛南和蔣介石共過事的曹聚仁長談,指出:臺灣只要同美國斷絕關係回歸祖國,其他一切都好辦,臺灣一切可照舊。然而,毛澤東的一切和平誠意,卻被蔣介石統統視為“統戰陰謀”加以排斥。臺灣海峽局勢從1957年開始,再次緊張起來。國民黨的飛機深入大陸的雲南、貴州、四川、青海等地,空投特務,撒發傳單,甚至出動飛機到福建沿海轟炸。蔣介石還在金門、馬祖一線增加兵力至地面部隊總數的三分之一。

面對這樣的形式,毛澤東決定“整家法”,通過炮擊金門,直接對蔣,間接對美。“三打金門”掀開了對台鬥爭中濃墨重彩的篇章。

1958年8月23日下午5:30分,猛烈地炮火震動了金門,也震動了整個世界。炮擊金門使美蔣在金門、馬祖撤軍問題上發生了分歧,美國人這時打起了脫身的主意,企圖以金、馬換台、澎,逼迫蔣介石接受“劃峽而治”,實現“一中一台”的圖謀。在這緊要關頭,防止臺灣獨立成為當務之急。毛澤東審時度勢,果斷作出繼續將金門、馬祖留在蔣介石集團手上,金、馬、澎、台一起解決的決策。在整個中華民族的大義面前,毛澤東摒棄前嫌,做起了維護蔣介石在臺灣統治的文章。

10月6日,《人民日報》發表了毛澤東以國防部長彭德懷名義起草的《告臺灣同胞書》。毛澤東向臺灣當局宣佈:從10月6日起,暫以7天為期,停止炮擊,你們可以充分地自由地輸送供應品。10月13日,毛澤東再以彭德懷的名義起草了一項命令,將金門炮擊再停兩個星期,使金門軍民同胞得到包括糧食和軍事裝備在內的充分補給,以利固守。10月25日,毛澤東又以國防部長彭德懷的名義起草了《再告臺灣同胞書》,宣佈對金門軍事目標實行隔日炮擊,並指出,軍民固守所需物資,如有不足,只要你們開口,我們可以供應。

金門炮擊戰是維護民族大義之舉,毛澤東以其超人的政治智慧,打了一場擊破美國搞“兩個中國”陰謀的政治仗。此後,炮擊的硝煙在金門的上空飄蕩了20年。1979年中美建交,被毛澤東形象的稱為套在美國人脖子上的絞索的炮擊方才停止。毛澤東正是通過這一炮擊行動,保持著同國民黨的接觸,同時向全世界表明中國的內戰仍在繼續,藉以宣示中國對臺灣的主權。

四、毛澤東對臺灣“一國兩制”的構想

1958年10月13日,在炮擊金門期間,毛澤東兩次會見了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