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片”《瞬間》:首部反映“九一三時間的政治影片

1977年3月,長江邊的南京還沒有進入春天。在南京郊區一個荒涼的隔離的院子裏,一場提審正在進行。被提審的是前空軍司令吳法憲的秘書張叔良。坐在對面的,除提審員外,還有三個身份不明的人,他們著便服,外披軍大衣,不提問也不記錄,據稱是從“中央專案組”來的。

其實,這三人根本不是來自中央專案組,而是來自長春電影製片廠,正在創作一部以林立果“小艦隊”為題材的劇本。

胡耀邦否決劇本

文革結束時,彭寧的業務已經荒廢10年了。1966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的他,這些年一直沒有拍電影的機會。而當時的長影廠,十分講究資歷,一個新人很難獲得獨立執導電影的機會。

當時,劇本是稀缺資源。有才子之稱的彭寧,產生了自己搞一部劇本的念頭。他把這個想法告訴了與他同住在演員宿舍樓的宋戈。

於是,彭寧想到了一個人——他的老同學何孔周。高中時,彭寧從北京男四中轉學到31中,認識了比他高一年級的何孔周。兩人都在文科班,志趣相投,很快熟起來,並成為多年的朋友。何孔周原本在北京183中學當語文老師,文革後被調到了中國作家協會所屬的《文藝報》理論部工作。聽說了劇本構思後,他表示很有興趣參與。

彭甯向廠裏彙報了劇本計劃,立刻得到了大力支持。何孔周被借調到了長影廠,彭甯和宋戈則搬出了演員宿舍,住進了長影著名的小白樓——當時住在其中的,都是專為廠裏寫劇本的著名作家。

沒過多久,劇本大綱寫出來了,取名為《共產黨人》。彭寧提出,想去一趟北京,把這個大綱給“胡叔叔”看一眼。

彭甯的父親彭加倫是老紅軍,文革前在教育部任工農教育局局長。上世紀30年代末,他和胡耀邦都在中共中央軍委任職,他任政治部宣傳部副部長,胡任政治部組織部副部長。兩家關係很好,彭寧打小就管胡耀邦叫“胡叔叔”。

沒想到,胡耀邦對本子提出的是否定的意見。“他說,這個劇寫領袖,如果拍出來,可能會轟動。但是,他覺得我們不懂政治,本子寫出來,有可能一舉成名,也有可能一敗塗地。這樣我們就會犯錯誤。”宋戈告訴《中國新聞週刊》,他對胡耀邦的這段話印象極為深刻。

胡耀邦建議,這個劇本不要發表,只留作紀念即可。

遭禁和解禁

劇本被否,只能另起爐灶。

他們想到,既然不能正面寫領袖,那是不是可以換個思維,從反面人物的角度來寫?當時最大的反面人物,當然就是林彪、四人幫。如果從小艦隊的角度來寫,不但同樣可以寫炸專列這些事,寫周恩來保護毛澤東的故事,而且,故事更好看,對觀眾的吸引力更強。

彭寧的命運,不是第一次和林彪、四人幫等聯繫在一起了。

文革開始之後,彭甯成為北京電影學院的造反派頭頭,是轟動一時的騙鬥彭真事件的主要策劃人之一。

彭甯和何孔周聊天時,開始反思文革。“‘親密戰友’的孩子來刺殺主席,這個現象背後,該有多麼深刻的原因!我們當時很受衝擊,開始琢磨這個事情。”

如今,文藝界解凍。他們感到,把小艦隊的故事寫出來,正當其時。

空軍副司令員開介紹信

寫小艦隊的故事需要體驗空軍的生活。1977年春節後,彭寧從長影廠開出了介紹信,通過文化部,找到了空軍司令部。

時任空軍副司令員曹裏懷是老紅軍,跟彭甯的父親彭加倫早就熟識。瞭解情況後,他答應幫忙,同意以空軍司令部的名義出具介紹信,要求空軍各單位配合。

1977年下半年,何孔周執筆,完成了劇本創作,經過了兩次修改,最後二稿審定,交由彭寧做後續處理。

故事是,空軍飛機設計師石峰告別未婚妻賀延聲,到鹿山工地參加飛機“鱷魚式眼睛”的設計工作。在工地上,他遇到了舊日同學宋小魯和傅小滸。他逐漸發現,工地氣氛很不尋常。後來,林辦給基地主任發來的實施炸車作戰的秘電,被石峰發現。同時傳來消息,毛澤東專列突然改道。宋小魯和石峰同時發現,傅小滸原來是小艦隊成員。傅看計劃敗露,殺了宋小魯,企圖駕機逃跑。在阻止中,石峰與他同歸於盡。

劇本原本名為《歷史的瞬間》,但三個人都覺得,這名字有些長,決定簡化為《瞬間》。“放在歷史長河裏,這就是一瞬間的事情。但一瞬間卻包含著極豐富的歷史,讓人深思。”何孔周告訴記者。

劇本完成後,彭寧首先拿給了相熟的長影廠副導演、自己在北京電影學院的師兄弟李前寬看,徵求他的意見。李前寬告訴彭寧,他認為這個題材的陌生感和劇本的創新,肯定能帶來轟動效果。

最終確定,趙心水擔任導演,李前寬為副導演。滬上的當紅小生梁波羅有白淨書生的氣質,被選中飾演男主角石峰。總政歌舞團女演員黃梅瑩氣質恬靜,成為會彈鋼琴的女主角賀延聲。

為了加深體驗,開拍前,趙心水、李前寬帶著男女主角以及重要配角,重走了一遍編劇的創作之路。

1978年仲夏,電影在杭州開機。1979年中,樣片送到了文化部。有人提出,既然這個片子承蒙空軍一路開綠燈,也應該徵求一下他們的意見。

樣片送到了空軍。在空軍司令部,總空和北空的首長集體觀看了影片。大家表示片子不錯,同意公映。長影廠開始做上映計劃,準備排期上映。

但不久,在總空的空軍俱樂部組織的一次觀看中,出問題了。

何孔周記得,後來他們在長影廠聽傳達的時候得知,觀影者一共提出了十條意見,總結起來就是,片子給人造成一種空軍出了很多壞人壞事的印象,醜化了人民解放軍的形象。“他們覺得,你把我們空軍寫得這麼糟糕,政治鬥爭這麼尖銳,以後空軍招人誰還敢來?”

意見反饋到文化部。《瞬間》的公映被擱置了。

1980年11月,公開審判林彪、江青兩個集團期間,為配合宣傳,文化部想起了《瞬間》。

此時,電影裏的故事已不是諱莫如深的秘密,而是全民皆知的說法。《瞬間》終於得以公映。

宋戈特意去北京西四的地質禮堂,買票看了一場。電影院裏,觀眾寥寥。出了電影院後,宋戈給彭寧打了電話。“我直掉眼淚。當時為什麼不放呢?現在放還有什麼效果?”

沒多久,電影再次下檔。

1984年5月,胡耀邦訪朝鮮。在他訪問朝鮮期間,朝鮮電視臺以及各地的影劇院放映了一批中國故事片,其中就包括《瞬間》。

李前寬從1980年起,與妻子肖桂雲合作,拍出了《佩劍將軍》《開國大典》等著名影片。多年後,這位一直將鏡頭聚焦在民族重大事件上的導演,對《瞬間》有了很不一樣的看法。

“35年前的《瞬間》成為了‘瞬間’並不奇怪。無論是拍表現四人幫還是林彪的電影,當時時機未到,無法真正還原事實。憑著自己的熱情和創作衝動,拍這種有政治色彩的影片,也做不到深刻。有些歷史上的事情,就讓後人去說吧。”他告訴記者。

(徐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