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紀念堂雕塑創作親歷記

1976年10月8日,中央決定建立毛主席紀念堂。11月上旬,上海市文化局收到文化部函,要上海油畫雕塑院派兩名雕塑家參加毛主席紀念堂雕塑創作。我和老師李唐壽十分榮幸被挑選進京。

毛主席紀念堂雕塑組設在國務院第二招待所,由中央美院、浙江美院(現中國美院)、魯迅美院、廣州及上海油畫雕塑院、北京建築藝術雕塑工廠等八家單位20多名老、中、青雕塑家組成。組長由中央美院黨委書記、著名雕塑家盛揚教授擔任。我組的任務是:設計紀念堂北大廳的毛主席坐像,設計紀念堂南、北門廣場各兩組群雕。紀念堂整個工程包括雕塑工程,必須在1977年8月前竣工。時間緊、要求高、任務重。組內每個雕塑家都懷著對毛主席無比崇敬和愛戴的心情,廢寢忘食,全力以赴。進京後三天內,每人都拿出了25釐米高的橡皮泥毛主席坐像構圖稿。全組人員對每件構圖稿一一“過堂”,毫無保留談自己的意見和設想。然後集思廣益,取長補短,歸納了四份送審方案稿。組內20多人即分成四組,以最快速度,日以繼夜地工作,突擊完成了四尊高40釐米、姿態不同、藝術風格各異的毛主席雕塑稿,送中央挑選。1976年12月中旬,毛主席坐像經中央審定後,由三位組員代表大家立即在兩周內製成1.4米高的正稿(放大用),再按正稿放大成2.8米高的大稿。

毛主席坐像泥塑大稿的放制工作在北京建築雕塑廠雕塑大廳內進行。因放制大稿不需要太多人,盛揚組長決定由孫家彬、葉毓山、張松鶴、白潤生、李禎祥、沙志迪、蔡修齊和我,投入毛主席坐像的泥塑放制工作,其他人投入紀念堂廣場上四組群雕設計的工作中。我們在短短兩周內完成了毛主席坐像泥塑整體造型任務。因紀念堂廣場四組群雕創作時間十分緊迫,工作任務相當繁重。盛揚組長把沙志迪、蔡修齊和我調去搞廣場群雕設計,留下五人繼續深入塑造,直至被中央領導審定。

毛主席坐像泥塑審定後,即翻製成石膏像,以石膏像為准,用北京房山所采的漢白玉,經北京建築雕塑廠數位石刻高手合作奮戰三個月,雕刻成漢白玉毛主席坐像,安置在紀念堂北大廳中央。

廣場上的四組群雕是紀念堂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連續開了幾天創作會議””談著談著,有一組員站起來大聲說: “我們這樣談下去,可能收效不大!還不如發動全國各地的雕塑家大家參與,群策群力,這樣收效一定又快又好…….”大家認可這個好辦法!盛揚組長即向上級匯報並得到支持。於是八個參與單位都派一人,拿著文化部介紹信回各省市發動各地雕塑家參與四組群雕創作。一周後紀念堂雕塑組派出的八位組員個個滿載而歸,四川、廣東、東北、西安、杭州、上海都以快件運來七八箱設計構圖稿,一路上客運站都開綠燈,一帆風順地運到北京。北京的中央美院雕塑系和雕塑研究所、北京中國雕塑廠雕塑室也送來很多方案””

這樣在全國很多方案基礎上,確定北面兩組群雕表達毛主席一生的豐功偉績,土地革命、星火燎原(槍杆子裏面出政權)、長征、抗戰、解放戰爭、建立新中國;社會主義時期:合作化、鞍鋼憲法、農業學大寨、工業學大慶、 “文化大革命”、將革命進行到底。南面兩組雕塑表達繼承毛主席遺志,保衛祖國、建設祖國。幾天內全體組員齊上陣,趕出兩套(八組)方案稿,送到基層,請工、農、兵、學校師生提意見,然後再集體研討,研討中又請來黨史專家,美術界長者,全國文聯、中國美協老領導,請他們觀摩設計稿指導創作……在此基礎上,我們再次修改,不怕疲勞連續工作,終於在1977年春節前搞出兩套完整方案稿送中央審定。

中央審定的紀念堂廣場群雕方案為北廣場兩組、南廣場兩組。北廣場群雕主題是歌頌毛主席領導中國人民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徹底勝利和取得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偉大勝利的豐功偉績:南廣場兩組主題是繼承毛主席遺志,建設祖國,保衛祖國,將革命進行到底。當時考慮把各主要少數民族形象放進構圖裏去。我們組負責保衛祖國主題雕塑創作。

1977年3月上旬,毛主席紀念堂雕塑組通過文化部發函,又從各省調集近80位雕塑家。他們和我們原來組的20多人共計103人,組成一支龐大的群雕放大製作隊伍。四組群雕分為四個創作組,盛揚組長委派我任《保衛祖國》創作小組組長,副組長龍德輝。紀念堂雕塑組由國務院二招遷往北京西部“文化大革命”期間停辦的一所大學內進行。參加工作的雕塑家起早貪黑地連續工作……北京市內的工人、農民、解放軍戰士和民族學院的年輕教師帶著自己的民族服裝爭著為雕塑放制工作義務當模特,人人都以能為紀念堂建設出一份力而感到無比榮光。

1977年6月底,我們出色完成了四組大型群雕的泥塑放大任務。谷牧、李瑞環同志、劉開渠大師等一起審定了泥塑放大稿。

四組群雕審定後,北京、上海和全國各地調來幾十位翻模工人連夜翻模。原來這四組群雕應採用花崗石雕鑿而成,因工期長,只得用水泥拌細石、石英砂,仿花崗石製成。

當時大家都是一吃完早飯即上腳手架,一直忙到晚上11點左右。1977年11月,中央領導在人民大會堂接見紀念堂雕塑組在京的雕塑家,並與大家一起合影留念。在紀念堂工程建設總結、表彰會上,我組三分之一的同志被評為毛主席紀念堂工程建設先進工作者,大部分同志獲得表揚獎狀。我也光榮地被評為毛主席紀念堂工程建設先進工作者,這是我一生中獲得的最高榮譽。

毛主席紀念堂工程是百年大計的工程,而我組的雕塑是在九個月中趕出來的,廣場群雕還是仿花崗石代用品,故紀念堂的雕刻藝術工程一結束,雕塑領導小組立即成立雕塑修改小組,負責群雕的修改工作。劉開渠任組長,我也是修改小組成員。修改工作搞了兩年多,在北京、上海。重慶、長沙等地開過好幾次研討會,大張旗鼓地發動全國各地的雕塑家為紀念堂群雕修改獻計獻策,獻上新的設計方案。在這兩年中,全國又產生幾百件新的方案,定期歸納後向中央匯報。1981年中央研究後認為,如廣場群雕做大改動,在全國乃至國外都會產生負面影響,最後決定四組廣場群雕整體維持原狀,不作大的修改。北廣場西側群雕中有紅衛兵等歷史印記,必須修改,把緊跟工農兵後面的紅衛兵形象整個拿掉,把緊跟紅衛兵人像中的大字報去掉。其他就不改動了。

這裏還有一個小插曲。紀念堂大廳中央的毛主席坐像方案,中央選定交腿的方案。坐像交腿還是不交腿,創作中始終有兩種不同看法。有人認為交腿像生動、親切,但與紀念堂莊嚴肅穆的氖圍不夠協調。紀念堂落成後,全國人民都來京瞻仰主席遺容,尤其外國首腦和外賓前來紀念堂,交腿坐像顯得不合適,有的直言不諱指出: “這有點大國沙文主義傲氣……”

後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研究討論了這些意見,決定重塑一尊毛主席平腿坐像,把交腿像換下來,並由國務院發函給毛主席紀念堂管理局授權由其執行。

當時紀念堂雕塑創作組辦公室主任韓福裕同志(原周恩來警衛員,後任紀念堂管理局領導)認為執行該決定難度很大:因漢白玉坐像重好幾噸,施工必須用大吊車,還要拆門破牆,停止瞻仰活動,影響很大……苦思冥想好幾天,他終於想出辦法:在坐像周圍放鮮花把交腿部分遮掉,坐像在鮮花簇擁中,有“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的意境。他說服了管理局其他領導。當得知某天小平同志要來瞻仰毛主席遺容時,他們事先在毛主席交腿坐像四周安放了幾層鮮花遮掉了交腿……當鄧小平同志向毛主席坐像三鞠躬後,韓福裕走到小平同志身邊,把政治局決定換像的來龍去脈和管理局執行換像的困難向小平同志作了匯報,又就現在用層層疊疊鮮花遮擋坐像交腿的方案向小平同志匯報。小平同志一邊聽一邊看著鮮花簇擁的毛主席坐像,思考了幾分鐘說: “這樣效果不錯,行!不必換像了。”

據此,紀念堂管理局即向黨中央、國務院匯報了小平同志的意見,這樣毛主席交腿坐像就不更換了。

(王志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