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戰爭報告”藏了哪些機密?

《亨德森•布魯克斯報告》(HendersonBrooksreport)是近日頻繁出現在印度媒體上的一個新聞熱詞。而它的歷史要追溯到整整半個世紀前。

1963年,印度陸軍中將亨德森•布魯克斯和時任印度軍事學院院長巴賈特準將聯合撰寫了該報告,分析了印度在1962年中印邊境戰爭中失敗的主要原因。但多年來其都被印度官方以“高級機密”封存。

直到今年3月17日,88歲的澳大利亞資深記者內維爾•馬克斯韋爾將該報告的部分內容傳到網上,在印度引發下載狂潮,但網站馬上遭到屏蔽。印度政府稱該報告涉及機密,不便公開,然而由此引發的輿論和政治波瀾卻並未平息,一段被掩蓋了半個世紀的“家族秘密”就此重新揭開。

“尼赫魯政府錯誤估計了形勢”

馬克斯韋爾在其網站上表示,自己早已知曉《亨德森•布魯克斯報告》的內容,但是一直在等待解密。因為印度官方不願意公佈這份報告,他別無選擇,因為不願意給他的後人留下難題,馬克斯韋爾把報告上傳到了網絡上。但他在網站上公佈文件後不久,印度境內就無法登錄該網站。有印媒猜測這是印度政府所為。不過在網站被屏蔽之前,多家印度媒體已獲取了該報告,並對讀者公開。

這份陸軍內部報告由在戰後接任印度陸軍參謀長一職的喬杜裏上將下令編寫,目的是評估自1962年6月初交戰開始到11月20日中國宣佈單方面停火期間印軍的軍事行動表現。喬杜裏選中了駐紮在賈朗達爾的第11軍軍長亨德森•布魯克斯中將。布魯克斯本人並沒有參與作戰。報告在1963年4月被提交上來,並與喬杜裏那份內容詳盡的附錄一道被轉交給國防部。

《亨德森•布魯克斯報告》並未從政治的角度討論1962年戰爭,而主要是從戰爭的部署來剖析印度失敗的原因。印度當年希望中方接受英國劃下的“麥克馬洪線”作為中印邊境,但中方不接受,尼赫魯便實行了危險的“前進政策”(ForwardPolicy),使印度在“麥克馬洪線”上或者附近設立獨立的哨崗,以強化印度的“主張”,引發中方憤怒。但倉促應戰的印度軍隊並沒有做好準備,導致了被視為恥辱的潰敗。

和許多觀察人士一樣,印度作家梅格納德•德賽認為,新公開的報告其實並未透露有新意的內容,“每個人都知道當時的尼赫魯政府錯誤估計了形勢,讓印度軍隊貿然行動,而不顧及他們是否準備好了,裝備是否齊全。多年來對國防力量的忽略付出了代價”。

不過,報告時隔50年後的重見天日讓印度輿論以不同於以往的視角看待昔日“舊聞”。

糟糕的軍事指揮是主因

《亨德森•布魯克斯報告》本身沒有直接對時任總理尼赫魯發表評論,報告僅涉及軍事行動表現。

這份報告總結說,劣質的裝備和武器令陸軍無法勝任戰鬥,彈藥與裝備短缺是印軍戰敗的原因之一,但並不是唯一的因素。報告作者寫道,糟糕的軍事指揮才是印度陸軍的表現不盡如人意的主要原因。

《今日印度報》經過梳理,整理出一份“1962年的責任人名單”,羅列了多位指揮不利的將領和官員。首當其衝的是時任印度國防部長克裏希納•梅農。中印戰爭期間,梅農要求所有的軍方會議都不作記錄,這導致將領更容易做出輕率的決定,而且責任和原因都無法追查。

責任排在第二的則是當時的印度情報局負責人穆裏克。印度情報部門對中國的情況做出了錯誤判斷。他們依賴中情局的簡報、報紙報道以及印度駐華使館所提供的信息,而這些關於中國國內經濟危機、中蘇關係以及臺灣局勢的報告導致印度錯誤地相信中國不會對“前進政策”做出強烈回應。

同樣判斷失誤的還有時任印度外交部長M•J•德塞,1962年9月22日在國防部長辦公室舉行的會議上,德塞稱中國或許不會對印度的“前進政策”作出大的反應,或許只會佔領一到兩個哨崗。

報告中還提到了總參謀長B•M•考爾中將。他在開戰前剛剛被指定為新成立的第4軍的指揮官。考爾的駐地設在提斯浦爾附近,但他因病返回了德裏,而就在此時,戰爭爆發了。報告說他在病榻上下達命令,高級軍官們則放任他這樣做,而不是去尋找一位繼任者。這都被視為指揮不力的例證。同樣,報告還提到考爾曾在衝突高潮階段致信尼赫魯,敦促其與美國接洽,要求美方提供幫助,這表明高級將領當時已經慌了神。

陸軍總部的優柔寡斷

報告將大量批評筆墨指向了陸軍總部的優柔寡斷。如第4步兵師撤退事件,這支部隊在經歷克節朗河慘敗後迅速重建,被派去防守位於現今所謂“阿魯納恰爾邦”(即我藏南地區)境內的一條撤退路線。印軍決定由陸軍沿這條撤退路線展開“長期、頑強”的防禦戰,並為此加強了資源和後勤補給。印度軍方當時的想法是,戰事拖得越久,中國就越發難以維持作戰行動。

然而第4步兵師不戰而撤,報告對此進行了正式確認並拿出了證據。有關“第4步兵師大潰敗”的過程,被報告說成是一次“羞辱性事件”,是“一支享有盛譽的師不經奮勇抵抗便潰敗撤退”的故事。

報告還對時任第4步兵師師長阿南特•辛格•帕塔尼亞少將提出嚴厲指責,帕塔尼亞曾寫信給時任國防部聯合秘書哈裏什•薩林,要求薩林再給他一次機會,說他自己甘願去前線當一名普通的士兵。對帕塔尼亞的任命本身就被視為是軍隊領導層決策失誤的例證,他在上任前接觸戰鬥部隊的時間不夠長。

報告披露影響印度大選?

半個世紀前的這份報告被公開後,印度國防部表示:“該報告極度敏感,具有現行軍事行動價值,因此重申政府將其歸為最高機密文件。”

通常而言,和美國、英國等國一樣,印度會在25年到30年之後解密機密文件,但《亨德森•布魯克斯報告》自1963年出爐後一直被印度政府視為機密。其兩份拷貝被分別保存在印度國防部長的辦公室,以及軍方行動指揮部。

而報告在這個時候被公佈,無疑會將歷史的舊傷疤再度在公眾面前揭開,由此引發的波瀾會影響到正在臨近的印度大選。印度人民黨的發言人拉維•山喀爾質問說:“政府不解密1962年戰爭報告,他們在試圖隱瞞什麼?”

分析人士認為,印度人民黨很可能利用這份報告向執政的國大黨發起攻擊,指責其在當時和現在忽略印度軍隊的建設。後者則會駁斥前者玩弄廉價的政治遊戲。

《印度時報》網站稱,印度官方對於網上發佈《亨德森•布魯克斯報告》一事作出的反應並不出人意料。印度政府已採取行動阻止人們從網上閱讀該報告,但在文件可以通過網絡無限擴散的維基解密時代,這一做法可謂不合時宜。

《印度時報》認為,公開這份報告將使軍政領導層從誤判中汲取教訓並糾正不足。當印軍為應付中國軍隊措手不及時,這些不足之處就會經常顯現出來。此外,解密該報告將是一次重新審視過去印度對華政策的機會。如今的對華政策應該基於對於邊界爭端更加靈活的處理方式。新德里不應在邊界劃分上表現出頑固不化的民族主義,而應考慮中國的主張。

報告披露者:印度是入侵者

當報告引發印度國內再起喧囂時,“洩密”事件的始作俑者馬克斯韋爾則遠在澳大利亞隔岸觀火。他在網站上表示:“長期拒絕公開該報告一定是出於政治理由,很可能是帶有黨派性質的。”尚不清楚馬克斯韋爾是如何得到這份文件的。

在印度媒體眼中,馬克斯韋爾是一個長期充滿爭議,而又與印度有深厚淵源的人物。上世紀60年代,他是《泰晤士報》駐新德里的記者。對於1962年這場戰爭,馬克斯韋爾一直以來堅持的判斷是:中國是受害者,印度是入侵者。

由於這一立場,馬克斯韋爾也得罪了印度政府和軍方。使得戰爭結束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裏,印度公眾眼中的馬克斯韋爾是一個左翼陣營的“反印”人士,以至於一些曾幫助過他的印度人都被打上“叛徒”的標簽。

當時和他交往密切的印度學者說,也許正是對印度愛恨交織的情懷,使得馬克斯韋爾在新德里期間成為他的事業最頂峰時期。

《印度快報》的總編謝卡爾•古普塔回憶說,由於官方一邊倒的宣傳和對馬克斯韋爾的攻擊,他自己在年輕時也曾以敵意和猜忌對待這位外國記者。但如今他想公開向對方表示道歉。古普塔在一篇立場鮮明的評論中指出,馬克斯韋爾是一位堅韌、有勇氣的學者和記者。他至今仍致力於努力揭露印度歷史上那一段重要而模糊的時期。

“他在以一個朋友,而非敵人的身份,試圖幫助印度揭開那個痛苦的家族秘密,”古普塔說:“至於他左傾的政治色彩,我想這已經隨著歷史的流逝遠去了,因為不僅是馬克斯韋爾,整個世界,尤其是中國,已不再和當年一樣。”

(謝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