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建一個才德兼備又專又「紅」的管治團隊 組建一個才德兼備又專又「紅」的管治團隊

按照一般規律,一個只能出任兩任而又能夠成功爭取連任的行政首長,其第一任往往是熟悉情況及進行團隊磨合,而第二任就是大幹快上並進行改革,在為一方民眾謀求福祉的同時,也力爭為自己建立歷史定位。

澳門的政情與通常的西方民主國家或地區的政情不同,就是行政長官的產生辦法,在未有進一步啟動政制發展「五部曲」修改基本法附件一之前,仍然實行由行政長官選舉委員會選舉產生的方式,不是由直接選舉產生,因而候選人的選票壓力遠不如直選制度的候選人。但仍需向廣大市民交代並爭取他們的支持,尤其是在澳門居民的公民意識已經提高,外地的某些社運模式也已被引進澳門特區的情況之下。對此,崔世安在第四任行政長官選舉的全過程中,是有著充分的認識的,因而即使是只有一位候選人,「躺著選也可當選」,他也把競選活動做到足,除了是向行政長官選委會的委員宣傳其參選政綱及理念外,更是深入民間進行競選宣傳活動,與其他地區的直選候選人的競選宣傳活動並沒有什麼不同。

澳門特區的區情還有另一個不同,就是沒有「三權分立」,而是實行「行政主導」;不實行政黨制度,因而也就沒有「政黨輪替」。因此,就不會發生新一任行政長官一上台,就推翻其前任的施政理念及政策的情況。而且具體而言,崔世安與何厚鏵都是「何馬崔三大家族」的後人,還是「從小玩到大」的兒伴,並在澳門回歸後的頭十年,在特區政府內是上下級關係。因此,崔世安就更不會徹底推翻何厚鏵的施政理念,反而具有一定的繼承性。這對澳門特區的政局能夠保持穩定,具有關鍵作用。因此,也可為「崔世安後」的行政長官繼任人提供借鑒模式,就是最好是在「崔內閣」成員中產生。

但似乎是「水能載舟,也能覆舟」,過於強調延續性及穩定性,對於開拓求進不一定是正面因素。實際上,崔世安在剛上任時,既是信任何厚鏵團隊的班底,當然也是鑑於他在參選第三任行政長官時,遭到了頗為異常的「抹黑」攻擊,在當選時已是遍體鱗傷,為了能盡快穩定大局,進入正常管治狀態,駕馭極為複雜的形勢,而基本保留其實是「接收」了何厚鏵的團隊班底。經實踐證明,當時所採取的這一權宜措施,是正確的,也為崔世安能夠很快地擺脫那些「烏賊戰術」的糾纏,全盤掌握管治大局,爭取到寶貴的時間及組織條件。

不過,「一把刀冇兩面利」,沒有對管治團隊進行必要的調整,尤其是未有積極回應在競選過程中,多數選委會委員及廣大市民更換個別主要官員的要求,就使得崔世安本人在其第三任行政長官任期的後半段,吃盡了苦頭,甚至還差點釀成政治風暴。盡管後來終審法院和初級法院先後作出的判決,蕩滌了污泥濁水,讓澳門特區政局回复藍天白雲,但也是虛耗/虛驚了一場。這個教訓,確實是既深刻又痛苦的。

因此,崔世安在獲中央政府正式任命為第四任行政長官後,首要工作及任務,就是建立好團結合作、配合默契的「內閣」團隊,要讓團隊成員都能獨當一面又能互相配合,「事半功倍」,而不是互不服氣甚至是暗中「扯貓尾」,製造障礙,「事倍功半」。尤其是注意不要讓某些類似薄熙來之流的個人野心家混入「崔內閣」中翻雲覆雨,為了實現個人目的而顛覆整個團隊。

因此,崔世安在組建第四屆特區政府團隊時,既要講「才」,更應講「德」。另外,還有一個標準,就是又「專」又「紅」。其中的「專」,當然是具有較佳的領導專業才能,熟悉業務,既不要外行領導內行,也不要「小牛拉大車」。 「紅」則只是一個借代概念,並非是內地所指的政治立場,而主要是指愛國愛澳,並是指在執行公務過程中必須要有的政治敏感度。在過去,澳門特區的官員,無論是政務官還是事務官,都較為缺乏政治敏感度,公務員多是「從家門到學校門,從學校門到政府機關門」的「三門官員」,缺乏一些政治鍛煉。因而多是「只顧埋頭拉車,不顧抬頭看路」,奉行單純業務觀念或技術觀念,尤其是在遇到政治危機時,沒有以政治觀點進行分析研究,因而往往陷於被動,難以應對。

崔世安昨日在啟程訪澳前,就特別複述習近平主席關於澳門內外環境發生很大變化,對行政長官和新一屆特區政府提出了更高要求的指示。這個「澳門內外環境發生很大變化」,既有在經濟領域及民生領域的,也有在政治領域的。因此,昨日就有感而發,在強調近年本澳社會已積聚了很多正能量,相信有助解決問題的同時,也承認澳門社會的公民意識正在提升,過去五年澳門特區出現了不同的表達意見方式,對政府提出意見、建議及批評,並預見到未來還將繼續會有不同的表達意見方式,而且不論年青人或社會各階層人士,表達意見的方式已經與過去已有所不同。當然,崔世安承認這些建議及批評,其中絕大部分方式是合法和理性的,但作為政府更需要正確面對和作出適應,並加強雙向溝通,與居民多對話。

這就對特區政府及其工作人員的政治意識及藝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應當讓他們在社會運動及公民運動的大風大浪中受到鍛煉。持平地說,李登輝搞「台獨」,阻礙兩岸交流,應當批判;但在推動官員接受政治鍛煉方面,還是可以借鑑的。他提出一個所有政務官都必須經過民意洗禮,因而講有培養前途的政務官,都投入民意代表選舉。其中,不能兼任官吏的民意代表如「立委」,就辭職參選,如時任陸委會主委的蕭萬長,就辭職返回嘉義縣家鄉參選「立委」;可以兼任官吏的民意代表「國代」,就帶職參選,如時任「新聞局長」的胡志強回台中參選,時任「僑委會」委員長的章孝嚴(現正名為蔣孝嚴)則回新竹縣參選。

李登輝還有一招,就是從民意代表中選拔政務官。因為他認為經過選舉的民意代表,熟悉民意要求。但也有問題,就是由選舉產生的民意代表如出缺,必須進行補選以填補其空缺,勞民傷財;如是無須選舉的民意代表,如「不分區立委」、「不分區國代」等,其出缺後無須進行補選,只需由其所屬政黨的提名名單中的「落選頭」自然遞補。但因為未經過選舉,而無法達到「了解民意」的作用。

因此,還是根據澳門特區的實際情況,摸索並走出一條澳門自己的鍛煉公務員政治敏感度及政治能力之路,在崔世安的第四任行政長官任期內,培養出大批既有才又有德,既專又「紅」的人才,為澳門特區的長治久安而打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