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韓FTA談兩岸簽署貨品貿易協議的急迫性

前言

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於7月3日赴韓國訪問,隨後即與韓國總統朴槿惠在青瓦台舉行中韓首腦會談,並於會後共同發表《聯合聲明》。此份《聯合聲明》的內容就經貿領域層面而言,最受關注的要點有二:一是「雙方將積極推動中韓達成一個高水準和全面性的自由貿易,並承諾進一步努力在年底前完成談判」。二是「雙方同意致力於建立人民幣對韓圜直接交易機制」。

由於韓國不論在歷史或地理位置上,均和中國大陸具有緊密聯結關係。此次中國大陸承諾要在年底前於首爾成立韓圜和人民幣直接兌換的外匯市場,使得韓國成為人民幣離岸中心的可能性大增。此外,韓國也獲得了800億元人民幣的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enminbi Qualified Foreign Institutional Investor, RQFII)額度,用以投資中國大陸的資本市場。目前可運用此種方式獲得直接投資資格的國家和地區,目前只有香港、台灣、新加坡、英國和法國。韓國所獲得的額度,和英、法二國相同。相比之下,新加坡獲得500億元人民幣的額度,香港則獲得2,700億元人民幣的額度。台灣則在去(2013)年初的兩岸首次金證會上獲陸方允諾1,000億元RQFII額度,但受到《兩岸服貿協議》尚未獲立法院通過,至今未能上路。

韓國除爭取到在韓開設人民幣直接交易市場外,大陸與韓國自由貿易協定(Free Trade Agreement, FTA)的簽署在即,共識亦具高度震憾性。尤其是對台灣而言,由於韓國與我產業結構相近,長期在貿易上彼此屬於競爭對手。現中韓雙方同意力爭在本(2014)年內完成簽署中韓FTA,並已就暫定開放90%的產品項數與進口85%的金額進行協商,規劃階段性的降稅模式。

上述中韓合作計劃若陸續落實,將同時透過貿易和金融層面,促使兩國的經濟更加緊密連結,預期韓國對中國大陸貿易將大幅擴張。自2004年以來,中國大陸一直是韓國的最大貿易夥伴,韓國出口約有四分之一依賴中國大陸市場。韓國出口到中國大陸市場的貿易值逐年成長,自2002年到2013年的年複合成長率高達19.43%,幾乎以每年高達2成的速度成長。相對地,台灣出口到中國大陸的貿易值在相同時期的成長率僅有13.26%,成長表現明顯不如韓國,如圖1所示。更令人憂心的是我國在中國大陸貿易市場佔有率的節節下滑,不但在2005年貿易市占率即被韓國超越,且一路由2002年的12.89%,到2013年僅剩8.03%,顯示我國在中國大陸市場的貿易競爭力呈現長期衰退現象。如今再面臨大陸與韓國FTA簽署的競爭壓力,未來台灣在中國大陸市場的發展空間恐更為受限,政府有必要積極協助廠商因應,致力維持我國在中國大陸市場的競爭優勢。

大陸與韓國FTA對東亞產業經貿網絡的可能影響

如果大陸與韓國FTA如預期在年底前完成,根據韓國對外經濟政策研究院(KIEP)的分析研究指出:「如果大陸與韓國FTA達成協議,韓國實質國內生產總值(GDP)將在10年內達到最高3%的成長,且大陸削減對韓國商品進口關稅,有助於韓國商品進入大陸內需市場」。其中,韓國汽車估計將是明顯受益行業,尤其是現行高達22.5%的關稅取消後,韓國汽車可望大舉對中國大陸出口。此外,電子產品、晶片、化學、化妝品、運輸、遊戲等領域,對中國大陸的出口規模也可望擴大。

當然,大陸與韓國經貿關係的更緊密連結,其意義絕不僅限於經濟層面,而更在於地緣政治層面。其對整個東亞地區,甚至西太平洋的地緣政治格局,都可能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其中最關鍵的影響,可能牽動亞太地區重要經貿整合的發展動向。目前在亞太地區有二個備受矚目的重要協定正在成形,其一是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 TPP),涵蓋美、日等12個會員國,目前仍在努力達成協議。但由於中國大陸和韓國均尚未加入TPP談判。中韓FTA可說是在TPP架構外所進行,具有對美、日TPP談判制衡的意味。另外,同時也多少另外,平衡著美國透過美韓FTA協定在亞太的經貿影響力。其二,中韓FTA達成後,對以東協十國為核心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 RCEP)也可能帶來新的影響。由於中韓FTA生效後,可能促使與南韓產品高度重疊的液晶螢幕、汽車、家電等日本產品,在中國大陸面臨高度市場競爭和排擠。亦可能迫使日本在大陸與日、韓FTA的談判中讓步,預期可能加速整體RCEP的談判進展。

綜合上述,可以發現大陸與韓國FTA的完成,影響所及絕非僅止於雙方經貿整合本身,而會擴及到整個亞太區域的經貿結構變化;乃至於牽動TPP、RCEP等超大型區域經濟整合體的發展競合。然而臺灣目前為止,始終找不到參與這些重要區域經濟整合的機會,使得廠商面臨外移的壓力。國內產業亦承受於全球產業鏈斷鏈的危機與被邊緣化的威脅。

兩岸簽署貨品貿易協議刻不容緩

今年底待大陸與韓國FTA完成後,韓國將是全世界第一個與中國大陸、東協、美國及歐盟都完成FTA的國家,透過FTA的多方鏈結,可望將本身形塑為亞太地區重要經濟軸心。而上述地區均是台灣重要出口目標市場,占我國出口比重高達四分之三,尤其是中國大陸,更是我國最重要的出口市場。一旦大陸與韓國FTA完成,可能直接衝擊兩岸現有供應鏈,廠商在成本考量下,將轉而使用大陸或韓國產品,造成原本供貨的台灣廠商外移,國內就業問題將更形惡化。

根據我國經濟部工業局的統計資料顯示,今年中國大陸自台灣進口工業產品共1,563億美元,其中59%為資訊科技協定(ITA)產品,已享有零關稅待遇;以及10%產品已納入兩岸ECFA早收清單外,目前仍有31%;約490億美元的工業產品,出口到中國大陸仍須課徵關稅,且這些產品因與韓國高度重疊,而面臨白熱化的競爭。

一旦大陸與韓國FTA在年底簽署生效,即可享零關稅待遇。據經濟部評估,台灣工業產品遭韓國產品威脅或衝擊的金額達386億美元,占總額比重約24.7%。對國內產業及就業的衝擊,主要是鋼鐵、工具機、汽車、面板、石化、紡織、玻璃等產業。在此情況下,我國若未能即時在ECFA架構下完成貨品貿易談判,經濟部預估我方約四分之一的工業產品,將暴露在「轉單風險」之中,其中的2%~5.4%、約32億~85億美元的訂單市場可能被取代。其中,對於面板、石化產業的衝擊尤其重大,現今我國面板和石化產品仍分別面臨大陸5%、6.5%的進口關稅;估計一年受損將超過10億美元。再如鋼鐵、偏光板、紡織等,估計年損將超過1億美元。其他像是汽車、工具機、玻璃等,訂單年損金額也高達千萬美元。

舉例來說,過去兩岸貨貿談判的實質進展有限,我方關注的石化、機械、面板、汽車等項目,都未獲陸方同意降稅。以鋼鐵業為例,由於鋼鐵產品同質性高,毛利率普遍偏低,因此進口關稅的差距,可能成為產品競爭優勢的絕對關鍵。而韓國為我鋼鐵業的主要競爭對手國之一,目前中國大陸對進口鋼鐵產品仍課徵3~10%的關稅,且中國大陸對台灣鋼品課徵進口關稅的項目仍達160項左右。根據工業局預估,鋼鐵業受中韓FTA影響之金額約在1.5~3.1億美元左右,是國內受大陸與韓國FTA影響相對較大的產業之一,為減少大陸與韓國FTA對鋼鐵業的衝擊,兩岸ECFA貨品貿易談判實有加速協商的必要。

大陸與韓國FTA帶給台灣的衝擊,除了產品關稅差距的不利因素外,台灣資通訊產業在ITA(資訊科技協定)保障下,雖然在全球各WTO會員國都已享有零關稅優惠,但必須瞭解的是,以FTA涵蓋層面來看,除了關稅優惠以外,還有更深層的產業合作意涵。如果大陸與韓國FTA透過產業合作強化雙邊經貿互動,包括半導體業上下游、電動車等的汽車零組件業、通訊晶片與標準、新能源與再生能源產業等,都是熱門的合作研發或相互授權產業,此種經由產業鏈結模式徹底取代我國的產業鏈地位,更令人憂心。

尤其,近年韓國藉由FTA加持下,產業特性具以下競爭優勢,可能對中國大陸產業存在潛在威脅:1. 韓國以三星、現代與LG等全球知名品牌經營全球市場,但中國大陸企業亦積極發展品牌角逐世界市場;2. 韓國以大型集團化為發展路徑,不執著於開發單一特定出口市場,反較能深耕全球市場,佈局較為寬廣;中國大陸亦有類似作為,大陸與韓國在全球市場的競爭情況預期將更趨激烈。3. 韓國除IT產品外,還有汽車、船舶、鋼鐵及石化等產品,且均名列世界前茅;中國大陸亦正積極發展類似產業,雙方產業重疊性更高。相對地,台灣出口集中以IT產品為主,並以代工製造見長,與中國大陸產業較具有互補效益,台灣應妥善運用上述產業特性,據此說服中國大陸加碼爭取比韓國更好待遇。

我國自2010年與中國大陸簽署《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Cross-Straits 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 ECFA)後,後續貨品貿易、服務貿易、投資保障及爭端解決協議協商自此展開。然去年(2013)國內遭遇服貿爭議、兩岸協議監督條例立法等諸多變數,進而波及貨貿協議進展。大陸與韓國FTA確實已攸關我國在中國大陸市場,甚至整個亞太地區的產業經貿地位。大陸與韓國FTA後續影響可能進一步牽動TPP及RCEP等超大型區域經濟整合的發展動向,我國目前能掌握的參與機會,至少在ECFA架構下尚有推動服貿及貨貿進展的空間,應更務實地面對現實,盡速簽署兩岸貨品貿易協議。台韓共同競逐中國大陸市場已是事實,去年兩岸服貿協議出爐後,即使我國部份民眾激烈抗爭,但韓國隨後即快速要求比照兩岸服貿協議,要求中國大陸提供同等優惠。現我國貨貿談判進展雖然遲滯,速度上相對落